手机版
1 1 1

党的十七大以来组织工作成就巡礼之十二:民意“直通车”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十七大以来组织工作成就巡礼

  民意“直通车”
  --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彰显核心价值

  2008年7月,中央组织部委托国家统计局开展了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消息一出,就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各大新闻媒体竞相跟踪报道。很多媒体评价,民意调查揭开了组织工作的“神秘面纱”,具有划时代意义……在社会广泛而持续的关注下,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至今进入到第5次,已列入国家常规统计调查制度。

  四年来,民意调查的效益逐步显现,架起组织部门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成为推动组织工作创新发展的“风向标”、“晴雨表”、“调节器”。

  引入民意评价: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创新之举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中央交给组织部门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也是组织工作实现“让全党满意、让人民满意”的价值取向。

  由于种种原因,组织工作过去往往给人以封闭神秘的印象,普通干部群众了解少、参与少;对选人用人工作的评价,往往是“官评”多、“民评”少。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就必须打破封闭、增强透明、消除神秘,拓宽群众民主参与渠道,建立民主公开的选人用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为此应运而生。对于组织部门,开展民意调查是个新鲜事物,肯定会有风险、有压力。但为完成十七大提出的历史任务,实现“让全党满意、让人民满意”的目标,组织部门拿出了敢于查找差距和不足的勇气。

  经报中央批准,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在全国正式开展。

  第三方独立调查:调查结果更客观更公正

  怎么来开展调查,谁来承担调查任务?这是民意调查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如果组织部门自己搞调查,难免有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之嫌,无法确保调查的独立性、公正性、客观性,难以服众。

  经过慎重考虑,中央组织部决定将民意调查全权委托国家统计局及其直属各级调查队独立进行。调查采取入户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在全国31个省区市、在京中央国家机关和中管企事业单位实施调查,每年调查近8万个样本,涉及2.2万个单位。调查对象既包括党员干部,也包括基层群众。调查内容覆盖组织工作、干部工作、人才工作方方面面,重点突出干部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情况及防止和纠正用人上不正之风工作的评价、对组织工作和组工干部的评价。

  与一些社情民意调查有所不同,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结果的计算,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满意度计算办法,也就是满意度=“很满意”比重×100分+“满意”比重×80分+“基本满意”比重×60分+“不太满意”比重×30分+“不满意”比重×0分(满分为100分),来计算测评项目的满意度分值。

  这种加权赋值计算方法,兼顾了调查对象选择“基本满意”中不满意的成分,或“不太满意”中满意的成分,可以较为准确地度量全部调查对象对测评指标的满意程度。

  坚持过程与结果公开:构建社会评价监督机制

  从调查方案的设计、调查的组织实施、质量抽查评估,到调查结果的发布、反馈、运用等……每年都第一时间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调查期间还设立专门的监督举报电话和网站,将民意调查主动置于社会舆论监督之下,做到全过程公开透明。调查结果发布后,还邀请调查员、组织部长和党建专家进行网络在线访谈,接受公众质询,解答群众关切,介绍调查方法流程及改进组织工作的经验做法。

  “诚心”换来了“诚意”。问卷由大家来填,工作由大家评说,结果向大家公布,过程的公开透明打破了组织工作的神秘感,向社会公众展示了组织部门开明开放的新形象,释放出接受社会监督的诚意。这为组织工作赢得了社会的广泛支持,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对组织工作的参与热情。

  每年的民意调查,人民网、新浪网、凤凰网等近百家网站都连续进行跟踪报道,点击量都突破百万人次,跟帖超过上万条,还有上万热心干部群众通过民调问卷留下书面意见建议,为组织工作出谋划策。

  民调一小步,民主一大步。有的网民留言说,民意调查引入广泛有效的社会评价监督,为组织工作落实干部群众“四权”提供了重要渠道,架起了组织部门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的桥梁。

  有的说,民意调查是组织工作自我改革、自我完善的创新之举,体现了对民意的尊重、对人民的高度负责,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民调结果本身。

  有的说,民意调查体现了组织部门主动接受人民群众评判和监督的政治勇气,在推进党务公开、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触动”到“行动”:民意调查带来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民意调查的开展,在全国组织系统也引起不小的震动。第一次民调结果反馈后,有的同志不以为然,以为是走走形式而已;有的同志不太理解,存在消极应付思想;也有些低分地区的同志不能正确看待调查结果,总是找客观原因作借口。但更多的地方开始了认真的反思和实际行动。

  2009年底,第二次民调结果公布,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喜的是,很多地方通过一年来的努力,换来分值的上升;忧的是,仍有一些地方分值比较低,个别的甚至不升反降。先进与落后、进步与退步,摆在面前、一目了然。事实证明,群众的评价是公正的,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有行动就会有喝彩。

  组织系统的思想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开始发生转变,大家意识到,坐等、抱怨徒劳无益,行动、出招才有出路。如今,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对民意调查重视程度之高、关注热情之浓前所未有,一个自觉运用民调结果改进组织工作,你追我赶、百舸争流的大好局面正在形成。

  有的同志感叹说:“以前我们往往是自我欣赏、自得其乐。现在才明白,干部群众心中有杆秤,工作做得怎么样,要让群众说了算。” 

  运用结果改进工作:建立组织工作评估反馈机制

  第一时间公布反馈民调结果,成为每年民意调查结束后的规定动作。

  反馈的内容,除了各地各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组织工作满意度的总体分值,还包括各项具体工作的评价结果,而且都按照调查对象的地域、身份、政治面貌等进行详细分类。这样一来,组织工作各项任务、各项举措、各个环节都被分解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指标,成为组织工作的“听诊器”。借助这个“听诊器”,哪些工作有不足、哪些举措不得力、哪些地方群众不满意,都看得清清楚楚。通过民调结果对工作进行科学客观评估,通过量化对比分析找差距、找不足,使努力方向和工作目标更明确,工作措施更切合实际。

  从结果反馈、研究分析,到提出措施、工作落实,再到通过民调检验……一整套科学完善的评估反馈机制已经形成,为组织工作科学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几年来,在民意调查的推动、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共同努力下,以德为先、注重基层、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进一步牢固树立,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进一步加大,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进一步完善,用人上不正之风得到有效整治。

  首次民意调查中,广西4项主要指标在全国排名靠后,其中“干部选拔任用”和“防止和纠正用人上不正之风”2项指标还不到及格线。这个“成绩单”让自治区党委和组织部深感意外。在巨大压力下,他们没有回避退缩,而是选择了坦然接受、主动回应。自治区及时召开市地党委组织部和区直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将这一结果作了如实通报,一起研究分析原因,确定了以推进改革创新来提升满意度的总体工作思路,并将改革重点瞄在了群众最不满意的选人用人上。2009年,一场覆盖全区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开。

  --2009年以来,连续开展12个批次的公开选拔,选拔1800多名科以上领导干部;

  --2010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意见》,促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2011年,通过竞争上岗方式产生9名区直厅级干部,全区竞争性选拔干部5663名,占新提拔干部总数的47.22%;

  --2011年以来,在全区组织系统着力加强以“阳光组工、公道组工、服务组工”为主要内容的组工文化建设,树立开放透明、风清气正、亲民为民新形象。

  在2011年满意度民意调查中,广西选人用人公信度总体评价比上年提高8.95分,排名上升15位,进入第一档。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工作怎么样,人民群众看得最清楚。只有让人民群众来监督、来评判,才不敢马虎、不敢懈怠、不敢滥用权力。

  民意调查的开展,为组织工作开通了承载民意的“直通车”。在这个民意“直通车”的推动下,组织系统的宗旨意识进一步牢固树立,“让全党满意、让人民满意”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彰显,组织工作的改革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2011年底,中央组织部发布了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结果。调查数据显示,民意调查工作开展以来,满意度各项指标连年提升,2011年选人用人公信度达到76.10分,比2008年提高了近10分;组织工作满意度达到78.53分,比2008年提高了近5分。

  (共产党员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07日 17:39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王琨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