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组织意愿+群众意愿+个人意愿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组织意愿+群众意愿+个人意愿
  ——绵阳市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创新实践

  去年以来,四川省绵阳市以县乡党委换届为契机,大力度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积极探索“组织意愿+群众意愿+个人意愿”三方对接的有效办法,使组织意愿得到广泛认可、群众意愿得到真实体现、个人意愿得到尽量尊重,走出了一条选人方法公正、选人过程公开、选人的人公道、选出来的人公认的新路子,既坚定了干部对党的信仰,也增强了群众对干部的信任。据2011年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该市选人用人公信度从2010年全省21个市州第17位跃升到第4位。

  动因——源自现实的选择

  绵阳市是四川第二大城市,是“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市。近年来,全市广大干部在各级党委领导下,苦干实干、超常付出,有力推动了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但随着灾后重建和振兴发展的深入推进,干部工作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广大干部承受着身心和工作的“双重压力”,担当多、付出多,迫切希望开设更多向组织上表达个人意愿的“直通车”。二是广大群众承受着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双重痛苦”,热切期待加快重建美好新家园,对各级干部的德才素质、能力作风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干部队伍基数大、换届中调整的任务和压力大,如何实现换届党委满意、群众拥护、干部服气的目标,是对选人用人工作的严峻考验。为解决这些问题,绵阳市委按照省委提出的“把崇尚实干的鲜明用人导向体现出来、把优秀干部选拔出来、把选人用人公信度提升起来”的要求,探索建立了组织意愿、群众意愿、个人意愿统筹兼顾、有效对接的选人用人新模式。

  实践——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创新创造

  如何统筹组织意愿、群众意愿、个人意愿?绵阳市委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改革方针,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方向中找到了答案。

  第一,坚持围绕灾后重建和振兴发展选人,明确提出“六重用四不让”。市委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具体化为“六重用四不让”:重用人品正、干实事、真爬坡、敢攻坚的干部,重用顾大局、有魄力、能力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干部,重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重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去、困难时候挺得起来的干部,重用不图虚名、不事张扬、埋头苦干、注重长远的干部,重用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干净用权、亲民爱民的干部,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干事的人吃亏,不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吃亏,不让长期在艰苦岗位奉献的人吃亏。采取召开领导干部会议、印发文件手册、网络电视报刊公开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把用人标准交给干部群众,把干部个人意愿、群众意愿统一到党的干部政策和用人方针上来。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选人,采取组织谈话和个人申报两种方式开门征集干部意愿。一是书记、部长谈话听意愿。换届前,市县委书记采取请上来、走下去的方式,听取下一级党政正职和抗震救灾先进模范人物的意见。深入开展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市县委组织部长、副部长都与下一级党政班子成员谈心谈话,听取对进退留转的意见。这次换届,全市共开展谈心谈话3200余人次。二是个人填表报意愿。换届考察前,考察组向390余名县级干部、2483名乡科级干部发放《任职意愿申报表》。每名干部填报2个任职意愿,并填写选择理由和近年来主要实绩。干部还可通过电话、手机短信向组织反映个人意愿,市县两级组织部门全部公开了部长、考察组长的移动电话号码。三是综合分析汇意愿。组织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干部的个人意愿逐一登记,综合分析干部德才素质和工作实绩,特别是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的现实表现,根据事业发展和班子需要,按照“可以满足、基本满足、不能满足和不符合干部政策”4种情形进行汇总,供党委研究换届人事安排方案时参考。

  第三,坚持扩大民主选人,着力提高群众参与的广泛性有效性。把尊重群众意愿贯穿换届人选推荐提名、考察、酝酿、决定和选举的全过程。一是采取多种方式推荐。在全额定向民主推荐基础上,对县乡党政正职,分别召开市县党委全委扩大会议进行推荐。对新提拔人选考察对象,实行“两推一述”:首先召开领导干部和部分“两代表一委员”会议进行“海推”;对没有人选得票过半的职位,按得票多少确定人选开展竞职陈述,进行二次会议推荐。一些县还探索了基层党组织推荐、党员群众推荐、领导干部署名推荐等多种办法。二是注重听取基层群众意见。确定考察对象前,召开由基层干部群众、服务对象和“两代表一委员”参加的会议进行民意调查,群众“不满意”票超过1/3的,不列为考察对象。三是创造群众真实意愿表达的条件。选拔职位、资格条件和干部实绩向参加推荐、参与考察谈话的干部群众公开,换届政策、程序方法、纪律要求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并开通专用电话和信箱,专人值守听取群众意见。全市先后召开动员会、培训会710多场次,印发换届政策宣传卡4.5万份,并编印了《干部工作60问》口袋书。

  第四,坚持竞争择优选人,在差额比较中选优干部配强班子。换届前对9个县(市、区)、277个乡镇党委领导班子逐一进行调查摸底,对照中央和省委换届政策要求,明确了需要配备的年轻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数量。对紧缺的结构性人选,采取全市统筹公开选拔的办法,集中选配县级干部11名、乡科级干部136名,其中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大学生村官等人员中定向公开选拔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26名。积极探索差额比选办法,根据换届政策和班子实际,确定每个县新提拔进班子人选为3名。对这些人选均采取非定向预推、分轮淘汰方式进行差额比选。第一轮非定向预推,按1:3的比例提出9人,由县委常委会研究从中选7人;第二轮二次会议推荐从7人中选5人,再次提交县委常委会研究后,按干部管理权限确定4人作为考察对象,进行差额考察。

  第五,坚持“三个优先”选人,实现三方意愿有效对接。市委明确提出换届人选产生坚持事业需要优先、群众公认优先、人岗相适优先,在此基础上充分尊重干部个人意愿。一是事业需要选人。从绵阳实际出发,优先选拔能够推动灾后重建、振兴发展、“两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城乡统筹的优秀干部。二是群众意愿鉴人。干部选拔任用先过“群众公认关”,对群众公认、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年轻干部提拔重用,对群众拥护、本地发展急需的干部留任重用,对群众意见较大、难以全面履职的干部调整交流。三是职位需求定向。根据班子空缺职位、拟交流调整腾出职位情况,结合当地发展需要和班子结构需求,提出职位人选需求方向。四是意愿对接荐岗。组织部门综合分析职位需求、干部特长和个人意愿,提出适岗初步人选。对个人意愿与组织意愿一致且群众公认的干部大胆使用,对个人意愿与组织意愿相近且群众基础好的干部尽量满足意愿使用,对个人意愿与组织意愿差距较大的引导其服从组织安排。五是集体研究把关。在广泛听取分管领导、纪检机关和原班子成员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充分酝酿,形成人事安排方案,提交市委常委会研究,以无记名票决方式确定正式提名人选。

  成效——选人用人公信度大幅跃升

  “三方意愿对接”,实现了组织意愿、群众意愿和个人意愿的有机统一,是干部工作从指导思想到工作理念、从干部政策到程序方法、从选人过程到选人结果的全程创新实践,取得了选好干部配强班子、树好导向提高公信、匡正风气群众满意的良好效果。

  第一,组织意愿得到广泛认可,树立了鲜明的用人导向。通过公开标准、政策宣传和选用实践,绘就了党委“选什么样人”的“集体像”,彰显了鲜明的用人导向。一是以德为先的导向。这次换届,有843名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先进典型被提拔使用、平调重用或解决上一级职级待遇。“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北川县委组织部原部长王理效被提拔重用为市委副秘书长、目标督查办公室主任;“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北川县委副书记瞿永安被提拔重用为县长。二是干事创业的导向。地震时任江油市长的宋开慧在抗震救灾和加快振兴发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被提拔为市委书记;北川县副县长、清华大学博士贺旺,在北川新县城建设中表现突出,被破格提拔为市城乡规划局局长。全市共有80余名在灾后重建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得到提拔重用。三是基层一线的导向。全市82名新进县(市、区)领导班子成员中,75人具有乡镇党政正职工作经历;242名长期在艰苦边远县、乡镇工作的县科级干部交流到市、县级机关任职。

  第二,干部意愿得到尽量尊重,激发了干部队伍生机活力。这次换届中,全市共有1410名乡科级干部意愿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275名县处级干部表达了明确意愿,其中得到满足的208人,占75.6%;基本满足的28人,占10.2%;因不符合政策或群众认可度不高未能满足的39人,占14.2%。一是满足干事上的意愿。充分满足“不求职位升迁、但求踏实干事”干部的意愿,全市共有800余名县乡干部“放弃晋升、选择坚守”。在地震中失去20余位亲人、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北川县民政局长王洪发,主动放弃县级领导职务提拔机会,选择在原岗位上继续服务,市委尊重其意愿,并明确了其副县级待遇。二是满足情感上的意愿。对有父母年老、子女年幼、震后家庭重组、夫妻两地分居等困难的6名县级干部,尊重本人意愿留任或交流任职。希望在本地照顾年迈母亲、愿意放弃到市直机关工作的江油市副市长韩晓清说,“过去强调'干部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现在是提前征求意见、考虑干部困难,让人切实感受到了组织上的人文关怀”。三是满足待遇上的意愿。制定出台县(市、区)换届“职级、职位动态互调”政策,对仍可继续提名的8名县级领导干部提高待遇后调整出领导岗位。这次换届主动退出领导岗位的北川县政协原副主席罗华明说,“看到这么多抗震救灾表现突出的年轻干部没有提拔机会,自己很想退下来。向组织上表达这一意愿后,不仅得到同意,而且还给解决了正县级待遇”。不少同志表示,市委采取的这些措施,充分体现了对干部的真情关怀、真心爱护,极大地激发了干部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积极性。

  第三,群众意愿得到真实体现,提升了选人用人公信度和换届工作满意度。市委紧紧围绕落实群众“四权”,创新尊重和体现群众意愿的有效办法。一是民意调查落实参与权。在换届前和选举结束后进行的2次民意调查中,充分听取群众对原班子运行情况和新班子建设的意见建议。全市共有1.5万余人参与民意调查。二是信息透明落实知情权。突出“群众想要了解的”和“希望群众了解的”2个重点,实行换届政策、选拔标准、程序方法、选人结果公开,扩大了推荐提名、考察、酝酿、决定任用等关键环节的信息公开。三是差额推荐落实选择权。换届中全市共有2.4万余人参加民主推荐,县级班子有近200人进入差额选拔程序,最终提拔了82人。四是公示人选落实监督权。考察时统一发布考察预告,正式提名人选确定后进行媒体公示,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对群众反映坚持有举必查、查必有果。许多同志说,“一个干部用不用,群众心里有杆秤。这次换届群众参与不仅面广了,而且真正起作用了”。据去年四川省开展的换届工作满意度专项测评,对绵阳市、县、乡三级党委换届工作,认为“很好”的分别达98.4%、99.8%、98.4%。

  思考——统筹三方意愿的建议

  组织意愿、群众意愿、个人意愿,是党管干部原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细化、量化、质化。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有效对接,对选好干部配强班子、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对落实“两满意”的价值取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对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统筹三方意愿,关键要把握住四个核心要素。一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特别是要管好方向、管好标准、管好程序、管好结果,这是“三方意愿对接”的根本原则;二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用以引导、检验个人意愿、群众意愿,提出和形成组织意愿,这是“三方意愿对接”的根本前提;三是坚持围绕科学发展选人、选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人,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主战场考察、识别和使用干部,检验选人用人结果,这是“三方意愿对接”的实践基础;四是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改革方针,创新选人用人机制,让干部意愿通过参加竞争来展现,让群众意愿通过有效选择来聚焦,让组织意愿通过比较择优来实现,这是“三方意愿对接”的根本方法。

  第二,组织意愿不是领导个人意愿,要充分发挥党委集体把关作用。选人用人是党委(党组)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实现集体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包括“一把手”参与用人决策,要在增强党性觉悟和识人水平的基础上,坚持充分发扬民主、充分酝酿讨论、充分尊重群众意见。一是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明确提名主体,规范提名程序,强化提名责任,把民主提名、公开提名、责任提名具体化、规范化。二是完善领导干部署名推荐制度。明确规定不书面署名推荐的,组织部门可不予受理。三是完善“五人小组”酝酿制度。考察后、党委决定前的“五人小组”酝酿,容易“走程序”,可提前到确定考察对象之前,同时实行差额酝酿制度。四是进一步规范市县委书记用人行为,坚持离任检查和“一报告两评议”制度,逐步扩大参加测评人员范围,重视结果运用。

  第三,干部意愿是干部工作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导。领导职位是干部为党尽责、为民奉献的平台,因此对领导干部个人正当的意愿,应当充分听取、尽量尊重。同时,要教育引导干部正确对待个人意愿,自觉接受组织挑选和群众评判。可考虑建立3个机制:一是干部意愿表达机制,可推广绵阳市的做法,作为干部工作的一个基本方法。二是干部意愿评判机制,建立干部意愿与德才素质、经历经验、能力实绩、岗位要求、群众口碑综合“比对评估”制度。三是干部意愿运用机制,把干部意愿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参考,对个人意愿未能实现的做好思想工作。

  第四,群众意愿是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必然要求,要拓展渠道、科学运用。扩大民主、尊重群众意愿是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是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政治参与诉求的现实需要。一是要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完善民主提名、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适当扩大群众参与的渠道和范围,进一步完善“公推”的方法和程序。对县乡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要更多地直接听取普通群众的意见建议。二是继续严厉整治拉票行为,严厉打击用原则换人情、换选票的行为,把个别地方因拉票扭曲的民意矫正过来,确保选人用人风清气正。三是完善民意调查制度,形成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评价机制、反馈机制、修正机制和动力机制。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0日 19:19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黄杏洁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