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党的执政理论创新与实践升华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在我国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定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在21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并且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顺利实现了新老交替。以党的十六大为标志,我们党的执政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理论创新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努力推进执政党建设理论创新,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论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其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执政以民生为要,民生为执政之本。时刻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中推进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执政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经验。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看,只有稳定的秩序而没有民生的改善和人民的幸福,这种稳定的秩序最终也是靠不住的。也就是说,我们党一方面,要保证人民过上安定的日子,另一方面,要能够使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好日子。唯有如此,执政才能执得好、立党才能立得牢。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形成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新时期着力改善民生提供了明确的实现路径。发展是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等。

  其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六大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提出要改进社会管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我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因此,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艰难而需要创新的实践探索。党的十六大以来,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确立目标和原则。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目标是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和谐稳定,为实现“十二五”目标凝聚强大力量,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原则是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具体原则主要包括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依法管理;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和谐有序,等等。

  其次,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一是完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健全社会管理格局,把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体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针对社会管理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着力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社会组织分类发展与监管机制、社会诚信制度、劳动关系协调协商机制等体制机制。三是完善社会管理群众工作体系,不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四是完善社会管理公共安全体系,不断提高维护公共安全的能力。适应公共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推动建立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

  其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战略思想。自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到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新的界定和阐释,经历了整整5年理论和实践上的认识与探索过程。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并精辟概括了这个体系的基本内容,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任务,把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重要环节,着重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农民群众,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号召,并把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从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角度,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定位到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还从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必然选择。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4日 12:06 来源:江西日报 编辑:马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