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科工四院杨西玲:我国导弹“自力更生”决策很英明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人民网科技与航天科工四院纪念巨浪导弹成功发射30年访谈。记者 马丽摄

  我国潜地固体导弹巨浪一号于10月12日迎来首飞成功30周年,400多名航天专家齐聚京郊参加纪念大会。15日上午,巨浪一号研制生产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杨西玲,以及第四研究院17所原副总工程师庞玉宽做客人民网,为大家追忆分享30年前的这份荣耀与自豪。

  当谈及该导弹的特点和作用时,作为巨浪一号研制的参与者和亲历者,庞玉宽讲到三个关键词:潜地、固体、弹道导弹。其中,“潜地”,是指导弹是潜艇水下发射,然后打击地面、陆上目标。“固体”,指该导弹的动力装置是固体发动机,和液体发动机不同的是,固体发动机装的是固体推进剂,在发动机制料时需把这些推进剂浇铸在发动壳体里,所以这种导弹体积小、重量轻,机动性好,发射准备时间短。“弹道导弹”,是指按照预定飞行弹道进行飞行的导弹,防空导弹是其针对目标、跟着目标机动飞行,按照预定弹道飞行,是弹道导弹的特点。但是巨浪一号不是固定发射点,而是潜艇在水下航行过程中发射导弹,因此发射点是运动的,因此,必须实时测量发射点坐标,对数据进行实时弹道计算,再装订弹道,起飞以后数据就定了,导弹便按照预定弹道飞行。

  巨浪一号导弹研制的成功,具有关键的地位和重要意义。多年来,发达国家,例如美、苏、英、法一直在发展潜艇导弹核武器。巨浪一号导弹,因为是固化好的,不需要补充燃料、补充弹药,可以在行进中作战,特别是远洋作战,具有第二次核打击能力。“我们虽然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但是我们起点很高,它的运载采用的是核动力潜艇,而且可以装载多发核导弹,水下隐蔽航行”,庞玉宽兴奋地补充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还非常落后,但当时的超级大国对中国进行赤裸裸的核讹诈和核威胁,我国又没有二次核打击的能力。”杨西玲介绍,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便提出了“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走我国导弹事业发展的道路。那时候,毛泽东主席也铿锵有力地指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正是党中央这样一种决心和魄力,再加上正确的战略决策,给导弹研制队伍注入了强大的前进动力。

  杨西玲回忆说,由于当时国外在技术上对中国进行严厉封锁,因此所有研制工作全部从零起步,没有资料可学习,也没有经验可借鉴,甚至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得不到保证,“我们当时吃的是由莜麦面和玉米面做成的钢丝面,住的是土坯垒成的房子,所以起码的试验条件当时根本不具备”。但研制人员们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去攻克,最后终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解决了潜地导弹水下发射技术等一批高难度的技术问题。

  “所以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巨浪一号成功的法宝,同样,巨浪一号的成功,也进一步地说明了党中央当时独立性、自力更生的战略决策是完全英明、正确的”。

     嘉宾简介:航天科工四院杨西玲

     杨西玲同志现任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研究生学历,研究员级高级政工师职称,中共党员。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党建、政工等工作多年,围绕科研生产中心工作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成绩显著。其管理成果曾获得国家级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军工企协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航天企协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全国优秀思政研究成果奖及科工集团党建政研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

   其本人也曾荣获航天基金奖、中央国家机关“优秀职工之友”、国防科工委和全国妇联联合授予“国防科技工业行业巾帼建功标兵”、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7日 00:22 来源:人民网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