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广东改革发展改善民生:行政经费连年压缩 民生支出保质保量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新客家人、老客家人,来到广东就是一家人。

    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连日来,代表们围绕民生话题展开了热议。

  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欧广源代表感慨,“我自己是农民出身,过去几年农民的负担大大减轻,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我非常欣慰”。作为一位参加过四次党的代表大会的老党员,他说,“我看到了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给广东带来的巨大变化,也看到了近年来广东为人民谋幸福的卓越努力和成绩,老百姓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清远市委书记葛长伟代表则就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谈了自己的理解:“要让清远跟珠三角经济发展水平一样,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几乎不可能。但是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可以让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群众,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与相对较发达地区相当。”

  连续当过5届村干部的惠州市惠城区汝湖镇南新村党支部书记陈杏芬代表则以惠州举例,过去几年,惠州市通过加大民生财政支出投入,统筹城乡,建立了惠及百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户户有就业、村村通公交、收入年年增一成、中小学读书全免费、医保巩固百分百、养老保险全覆盖、三甲医院县县有,群众幸福感不断攀升。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行政管理部部长闫文静代表则特别谈到了中山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方面所作的努力:“在广东,中山在全国首创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入学制,今年又将积分延伸到申请廉租房的领域,我们公司就有多名工友子女入读公办学校,而中山有2万多名外来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更加让她振奋的是,前段时间中山开展外来工党员积分活动,把党内积分制与流动人员入户积分制进行了对接,这极大支持了表现优秀的外来务工党员申请入户,同时也解决了如何让外来工党员主动亮身份的问题。

  样本

  保障房建设:

  全省两年新建46万套

  住房问题是民生问题中的一大焦点。从2011年起,全国启动了新一轮的保障房建设热潮,以满足更多住房困难家庭的需要。广东2011年31万套、2012年15万套,大量的保障房建成并投入使用给很多人带去了福音。

  50岁的段小红和16岁的女儿是广州知名保障房小区芳和花园的住户。在这里,母女两人租住着一套全新的39.5平方米的房子,按照每平方米一元的租金,段小红每月需要负担的租金还不到40元。而且由于小区交通便利,女儿乘车到中山八路上学也很方便,让段小红非常满意。

  实际上,在入住芳和花园之前,由于段小红没有工作,仅依靠低保抚养女儿,只有一直寄住在位于石围塘五眼桥附近的亲戚家。段小红说,女儿当时在上初中,因为没有合适的公交车可以乘坐,需要走好长一段路才可以到学校,由于不太放心,段小红不得不经常骑单车送女儿上学。

  如今居住条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段小红回想起当初总是感慨“做梦都想不到”。

  而为了保证每一套保障房都能用在像段小红这样有迫切需求的家庭,广东在杜绝保障房成为某些人牟利的工具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以广州为例,在保障房的资格审核中,要经历市—区—街“三级四审、六次公示(告)”的复杂过程。广州市住房保障办公室住房管理处处长何剑虹介绍,正是因为这样不厌其烦的审查,堵住了不少妄想骗租骗购的行为,也让因收入等情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保障条件的住户能及时退出。

  据了解,从2008年至今,广州共有9.2万户家庭申请保障住房,通过市—区—街三级审核,各阶段共有8869户家庭经审查不符合保障资格被拒之保障房门外。

  盘点

  率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民生投入和行政经费:“一增一减” 民生为重

  “转型升级是手段,幸福广东是目的”,改革和发展的依归都是为了改善民生。

  2011年刚刚开始,广东省政府就提出集中力量为人民群众办好扶贫、就业、教育、医疗、交通等“十件民生实事”,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2012年,新的“十件民生实事”出炉,扩大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开展价格惠民、优化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进文化惠民、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强化养老助残服务、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工作条件、抓好食品安全等十件实事,又一次让人感到惊喜。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为改善民生,全省财政民生投入达到4233亿元,占全省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到63%;与此同时,广东压缩行政经费2%,增加国有资本经营收益10%用于民生投入落实情况。而从今年上半年的财政数据来看,全省各级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就达到1789.26亿元,同比增长12.19%,占总支出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全省各级共投入十件民生实事资金731.62亿元;而省政府又一次要求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压缩5%,同时实施最严格的厉行节约措施,对临时新增支出、节庆活动、“三公”经费等支出实施“十个严控”,在经济困难时期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这连续两年的“一增一减”之间,民生之重,自不待言。

  “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了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三年来,珠三角这片素有“世界工厂”之称的土地发生了巨大转变。处处交织着生机盎然、宁静宜人的绿地,2000多公里的绿道网承载起可持续发展新希望。

  与此同时,广东打响了一场扶贫攻坚战。至2011年底,全省31.5万户、134万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分别占帮扶对象的85%、86%。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创1981年以来新高,城乡收入比近8年来首次缩小到3倍以内。

  今年,广东更明确要求新增外来务工人员参加工伤保险人数40万;将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城镇政策适用范围扩大至在粤务工城乡劳动者,将所有高级工以上技术职称外来务工人员88.3万人列为今年入户城镇对象;资助1万名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入读高等院校;取消流动人口治安联防费,等等,长期耕耘在广东建设一线的外来务工人员更加得到尊重,也开始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先行先试 亮点纷呈

  广东民生建设的一大亮点还在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先行先试。

  早在2009年12月,广东就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开始从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以及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等八大方面加快建立人人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

  今年5月,广东再次出台《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工作方案(2012—2014年)》,并确立惠州市为全省首个试点市。更将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范畴从原有的八个方面,进一步扩展到公用设施、社会安全、社会服务、权益保障、人居环境、生态环保等领域。专家表示,广东又将上述这些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基本民生、底线民生、热点民生问题,纳入到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范围,再次体现了广东的进步。

  统计数据显示,2008—2011年,全省各级财政对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达到11798亿元,占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从52.65%提高到63.03%,预计到2020年,全省各级财政投入到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资金将超过2.5万亿元。

  ■专家点评■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殷仲义:

  广东着力

  解决1亿人的

  共同富裕问题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殷仲义表示,作为常住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广东在全国最早出台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最早出台省内一个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最早设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高层次协调机制,最早开始通过改革创新构建以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和常住非户籍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的欠账问题为重点、以公共财政制度为核心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框架,最早开始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进行客观评估。这些努力开启了解决包括2700多万外来人口在内的1亿人的小康生活、1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1亿人的共同富裕问题,使伟大的设想、明确而坚定的目标、务实的规划正在变成现实。

  众人说

  @铁山逸人:建设幸福广东最重要一条就是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善民生,提高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其次是要改善生态环境,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sochen烁程:咱觉得吧!幸福广东,幸福最基本的,是安居乐业,安居乐业无非就是房价和就业这两大方面。所以,本人觉得要幸福,必须先得把房价和就业这两大问题处理好!

  @爱国团结求实创新_小菁:进一步关注民生,减少形象工程的建设,加大对民众的福利补贴,从实处提高民众幸福度。

  @蜡笔——小晖:多关注民生,关注民情。幸福广东的建设不仅仅是指标。

  记者 卢轶 实习生 穆畅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3日 14:49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李佳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