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培训中心教授:深刻学习大会主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胡锦涛同志做的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是一份继往开来的历史性文献,总结出了党在新时期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很多宝贵的规律和经验。通读报告,我们发现29000余字、12个部分的报告中有20处提到了“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成为了十八大后的一个时代“热词”。成为我们学习和领会十八大精神的一个“关键词”。十八大关于“小康社会”的论述启发我们有以下六个方面的“新体会”。

  体会之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时代的“新目标”。“小康社会”是小平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现代化阶段性目标和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我国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新目标”,这个目标是发展的、不断完善的,其立意更高,标准更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是对原目标的拓展,体现了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保持了目标的连续性。新目标更具针对性,是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设定的。新目标提出建立生态文明,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新要求,新目标提出了两个“翻一番”同步,充分考虑了未来10年中国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新格局。可以说新目标设定合理。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体会之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十八大报告的主题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报告主题“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的“一字之改”昭示了我们处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转折点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

  这“一字之动”的“含义”很丰富。它告诉我们“前半赛程”任务顺利完成。21世纪第一个10年,我们“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咬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青山不放,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历史性成就,奠定了小康社会从“全面建设”转向“全面建成”的历史机遇。前半个赛程的成就可用上了“三个台阶”来概括。“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

  “一字之变”提示着我们,小康社会的建设进入到“后半赛程”的决定性阶段。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攻坚阶段、提升阶段和收宫阶段。

  体会之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指导添加了“新元素”。为了实现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报告开宗明义的指出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

  体会之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被赋予了“新内涵”。小康社会的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丰富。从上个世纪建设小康重点在解决温饱提高物质文明水平,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文明”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十八大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提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范围得到拓展,标志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认识,标志着我们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动态的、鲜活的,与人民大众的要求是呼应的,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的境界。

  体会之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要求”。小康社会建设的要求是持续递进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转化升级的过程。在这个持续递进的过程中,实现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的转化、不全面发展向更全面发展的转化、不平衡发展向更平衡发展的转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充分体现了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建设一个更高水平、更加全面、发展更加均衡的小康社会的发展方向。

  全面建成小康社的具体要求是明确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并要求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蛋糕”要做大更要切好分好。到那时,老百姓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幸福感将普遍增强!

  体会之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形势有了“新变化”。一要认识形势总是不断变化的,综观国内外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也发生并且还将发生变化。

  二是要求我们冷静化解。“新形势”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科学准确判断,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妥善处理好面临的国际形势,妥善解决好存在的国内矛盾,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三是加强党的建设。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所以,加强党的科学化建设,做好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展的保障。

  综合六方面的体会,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总概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阶段”的“新目标”,被赋予了“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面临着“新形势”,务必要用赋予了“新元素”的理论指导我们的伟大实践。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任务”已经确定,但任务十分艰巨。“行百里者半九十”,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以“三千天不久,只争朝夕”的精神“而今迈步从头越”。可以说,从胡锦涛同志十八大会议做报告那一刻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已经开启“倒计时”。需要全党同志遵循“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的精神,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要求我们对十八大报告的学习要做到了然于胸、运用自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八大报告中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旗帜、奋斗目标、道路、精神状态等四个核心问题之一。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中心任务,也是下一阶段的奋斗目标;我们务必要本着“真学真懂真用”的理念,认真学习、仔细研讨和深刻体会。

  事业发展,关键在人。报告指出了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关键在于“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这样的一支队伍如何打造呢?报告同样指出了建设这支队伍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报告中分布在不同部分的三句逻辑性极强的话语给我们培训工作者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鼓舞了干劲。

  国家发展改革委培训中心担负着组织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干部教育的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学习报告之后,大家以为要按照报告的要求,主动凝聚力量,自觉对号入座,仔细钻研业务,不断锐意进取。首先,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围绕培训理论和规律、国际培训理念、培训实务加强学习研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指示。其次,以一个培训工作者的身份,履行培训职能。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革改进培训的方法手段,提升培训的质量。

  我们要紧密联系全国改革发展系统干部思想实际,围绕发展改革业务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开展培训活动,完成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干部培训教育的任务,进而支持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1日 02:08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李佳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