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习近平同志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新的动员令,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团结奋斗。这向党内外、国内外郑重宣告了我们党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主攻方向、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我们继续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的任务空前艰巨,改革的难度空前加大,改革的要求空前提高。为此,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更加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我国的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遵循,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移植,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试验、不断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经由“先行试点——总结经验——全面推广”的改革模式。这种模式遵循实践第一原则,有利于减少改革的风险和阻力。但毋庸置疑,这种走一步看一步的改革模式不能为人们提供前瞻性的方向和目标,容易被认为是一种策略性选择,往往产生只重视近期目标和短期效益的效果。为此,我们必须告别“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模式,更加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就是从全局和长远出发筹划改革的战略目标、优先顺序和战略重点,为人们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全景图”、“路线图”和“时间表”。为此,要从顶层设计、高层谋划,通观全部、把握全局,从战略高度规划改革的总体方案,绘就改革的发展蓝图。这不仅有利于避免改革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而且能够为人们提供预期目标。这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改革的自觉意识,从战略上规划和完善改革的总体布局和长远目标,使我国改革的目标更加清晰,改革的方针更加明确,改革的步骤更加具体,从而把改革不断推向前进。

  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就要把握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发展,需要有全面的改革加以适应。任何一个领域建设的滞后,都会影响和阻碍其他领域的改革,容易出现“木桶效应”,导致进展最慢的那项改革成为全面改革的约束和阻力,最终拖累改革的全部进程。早在1986年邓小平在谈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时就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我国改革本身就是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个领域的全面改革。当前,相对经济体制改革而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还相对不足。我国不仅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更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相互衔接、协调推进。所以,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这正是突破“单兵突进”,着眼“综合配套”的措施。

  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改革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因而,在改革初始阶段不可能不分重点、全面开花,必须在相对容易、见效最快、最为紧迫的领域求得突破,并及时调整和纠错,然后以点带面,逐步推及其他领域,实现全面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渐进式改革原则,不断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效果最为明显,在某种意义上,我国走的是一条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导的全面改革。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已经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我国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也取得重大进展,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坚持渐进式改革原则,虽然有助于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成效,增强人们对改革的信心,但也容易形成利益格局固化,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而且这也是后延矛盾、绕开问题的做法,其结果只能导致矛盾和问题越积越多、越来越复杂。现在,我国体制机制中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已经躲不开、绕不过,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从深化改革的环境看,我国改革的任务更加艰巨,难度进一步增大。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协调各方利益和达成改革共识的难度加大;改革越来越触及到现有利益格局,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遇到的阻力更大;社会各方面利益意识明显增强,分享改革成果的愿望强烈;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涉及更深层次重大问题,需要更加积极稳妥推进。这就要求推进我国现阶段改革,不仅要善于在利益增量上作文章,在利益预期上作调整,同时还要稳妥推进存量利益的优化,以更好地凝聚改革共识,减少改革阻力。

  当前,我国改革也具备一些有利条件。从国际来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没有变,有利于我国按照既定改革战略目标不断推进。从国内来看,我国改革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对我国30多年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开放,有着广泛的共识。

  综合当前形势,我国改革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各种挑战。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时机,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

  毫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我们一定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决不是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的过程也是兴利除弊、扬长避短的过程,这既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又要扫清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为社会和谐创造条件。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决策高效、组织有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进改革就是要把这些优势更充分地发挥出来。同时,要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在社会思潮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各种思想观念都试图影响改革进程,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就要排除各种杂音噪音的干扰,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国改革的主体。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我国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要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坚持改革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根据社会发展阶段和人民群众需求,循序渐进推进改革。同时,我们要积极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有益文明成果,但绝不迷信、绝不照搬他国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人:赵周贤 孙存良)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9日 06:28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李佳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