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世界经济大趋势:深度转型调整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裴长洪

  张宇燕

  王 宇

  新的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一年。如何立足全局、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开好局,是广大干部群众思考的重大问题。历史经验证明,干事业、做工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则事半功倍;形势不明、逆势而行,则鲜有成就。党的十八大提出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深刻理解、紧紧抓住、切实用好国际环境变化倒逼出的新机遇,这些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世界形势和我国发展环境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大家论道”栏目今天起推出“当今世界发展大趋势系列”专版,从世界经济、科技、文化、信息化等方面探讨和分析当今世界发展变化趋势,希望有助于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以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编 者

  在世界经济深度转型调整期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努力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

  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及对我国的影响

  裴长洪

  世界经济继续呈现“弱增长”格局

  2012年上半年,欧债危机反复和蔓延严重影响了欧元区经济,对其他经济体的外需造成较大冲击,全球经济发展明显减速。面对严峻的形势,2012年第三季度,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全球经济复苏预期,缓解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但不会根本改变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局面,还可能推高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鉴于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2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13年的世界经济增长仍将乏力,预测增长率仅为3.6%。

  美国经济延续复苏势头。2012年前3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增长分别为2%、1.3%和2.7%。美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速加快,得益于总统大选前的几个月消费者和联邦政府开支增加以及住房市场的改善。但美国私人非住宅投资、农业、出口形势仍然较差。不确定的因素是,美国经济面临“财政悬崖”风险,影响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为了防止经济再度下滑,2012年12月美联储决定加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力度。

  欧元区在经济衰退中挣扎。欧盟统计局公布,欧元区2012年第二季度GDP终值年率为下降0.9%,第三季度GDP初值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0.6%。经济增长连续两个季度环比下降意味着欧元区正式进入4年来的第二次经济衰退。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半年度《世界经济展望》中预计,2012年整个欧元区本地生产总值将下降0.4%,2013年将增长0.2%。

  日本经济上升势头减弱。2012年第二季度,受外需继续萎缩影响,日本经济增速出现大幅下滑,GDP环比折年率由一季度的5.5%降至1.4%。第三季度实际GDP较上一季度下降0.9%,按年率计算下降3.5%。这是3个季度以来日本经济首次出现负增长,预计全年经济增速难以实现2.2%的目标。2013年日本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不可避免。

  多数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2012年第三季度,多数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继续减慢。2012年以来,印度经济维持低位增长态势,一季度增长5.3%,二季度为5.5%,三季度又回落到5.3%。俄罗斯一季度经济增长4.9%,但二季度减缓到4%,预计全年经济增长3.7%左右。巴西2012年上半年经济仅增长0.6%,三季度增长0.9%。对此,上述各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措施。随着这些政策的刺激效果逐步显现,金砖国家的经济有望趋稳,但与去年相比将明显减速。

  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

  世界贸易增长下滑导致我国进出口贸易大幅回落。世界贸易组织2012年9月发表的全球贸易风险分析报告称,受欧债危机拖累,将2012年全球贸易增速预期由此前(4月份)做出的3.7%下调至2.5%;将2013年全球贸易增速预期由此前做出的5.6%下调至4.5%。受世界贸易增长下滑影响,2012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前11个月进出口总值仅增长5.8%。

  国际资本流向的趋势性转变影响我国利用外资。2012年下半年以来,国际资本流向发生变化,新兴经济体出现资本外流。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2012年上半年,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入总量收缩了44%。与其他金砖国家相比,我国受到的影响较轻。从国际收支来看,2012年我国依然保持国际资本净流入状态,但流入速度放缓,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下降。

  在世界经济低速增长中趋利避害、顺势而为

  一些国际组织预测,2013年世界经济情况将略好于2012年,理由是:美国金融市场趋于稳定,银行业盈利改善;由于2012年9月欧洲央行宣布将在二级市场无上限购买重债国短期国债,债务问题继续向其他国家蔓延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新兴市场国家虽然经济增速下滑,但宏观政策尚有较大调控空间。然而,2013年世界经济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无法摆脱低速增长状态。首先,欧洲和日本经济仍将低迷。目前解决欧洲债务危机的政策治标不治本,多年累积的矛盾和财政赤字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化解。日本社会人口老化等问题使经济缺乏内生动力,与邻国关系不睦也将影响日本经济。其次,发达国家新技术革命虽然喷薄欲出,但距离大规模产业化并引领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路途尚远。第三,国际贸易保护不断加剧,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绊脚石。

  我国具备较强应对能力和其他国内有利因素,可以抵消或者减弱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从总体上看,2012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增长速度仍然可以超过6%,远高于世界贸易2.5%的增长水平,也高于新兴经济体3.5%的平均水平。特别是,由于2012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跌多涨少,我国外贸的价格条件明显改善。从贸易结构观察,也有积极因素在积累。首先,我国与新兴经济体的贸易仍呈增长态势。其次,机电和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稳定增长。再次,中西部部分省市区出口快速增长。从吸引外资看,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统计,我国在2012年上半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这说明我国经济前景仍然被跨国公司看好,我们对2013年的经济前景应保持信心。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中趋利避害、顺势而为,关键在于抓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首先,坚持扩大内需,保持合理的投资增长速度并优化结构,特别是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在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建立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机制。其次,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培育我国商品和服务国际竞争新优势,特别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配套加快形成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主权债务、货币政策失灵、人口老龄化、党派纷争

  发达国家经济进入低速增长通道

  张宇燕

  主权债务问题久拖不决

  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逐年上升,再度向二战高峰期的水平靠近。在欧元区,部分国家的主权债务和银行体系债务相互作用,使欧元区债务危机进入恶性循环,并从欧元区边缘国家蔓延至西班牙和意大利等核心国家。当前美国和日本融资能力暂时稳定,但其偿债能力也在沿着不可持续的道路发展。缓慢的经济增长、持续的预算赤字以及金融部门风险犹存所带来的高额负债,严重侵蚀了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主权债务问题久拖不决,还导致财政政策的经济调控功能丧失,并威胁金融市场稳定。发达国家由此面临维持短期经济增长与通过彻底的经济、财政与金融的结构性改革挤出债务泡沫的两难境地。

  常规货币政策走到尽头

  目前,发达国家的基准利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甚至接近于零,常规货币政策手段用尽。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发达国家不得不频繁推出非常规货币政策,主要表现为美联储和英格兰银行的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欧洲中央银行的长期再融资操作,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此外,2012年9月,日本央行宣布将资产购买规模增加10万亿日元,累计资产购买规模达到80万亿日元。短期来看,美、欧、日央行进一步释放流动性的措施缓解了金融市场和政府债务危机,提振了投资者信心,但释放的大量流动性可能导致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汇市和股市震荡以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非自然上涨,并对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复苏带来不利影响。长期来看,频繁推出非常规货币政策是饮鸩止渴,不可持续。

  人口老龄化问题掣肘社会和经济政策

  目前日本老龄人口比例为23%,为全球最高水平。由于长期的低出生率,日本严重失衡的人口结构还会继续。随着日本社会老龄化的加速以及独居老人的增多,社会护理费用不断攀升。德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仅次于日本。尽管美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日本和欧洲要轻,但随着“婴儿潮”一代大量进入退休年龄段,美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将大大加速。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保障支出特别是养老和医疗保障支出的长期压力,加剧了财政负担。不仅如此,在发达国家,老年人口的特点是积极参与政治投票,同时观点趋于保守。这一群体的日益壮大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社会和经济政策的制定。

  各党派的政治主张分歧加大

  政府究竟应该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扮演何种角色,如何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应对国内危机和外部竞争,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各党派持续争论的焦点,且各方观点严重对立。这在2012年举行大选的主要发达国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发达国家党派观点对立,反映了一些深层次问题。首先,由于发达国家普遍存在民粹主义,政党为赢得选票而无节制地向选民许愿,已使财政不堪重负。其次,预计2013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新兴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不知应该如何应对。第三,国际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意识到重振制造业的重要性,但制造业的前途在哪里并不明确。

  这四个方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极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的社会系统性问题,从而使美、欧、日等主要发达国家进入一个中长期低速增长通道。发达国家进入低速增长通道将加剧国际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世界经济仍将延续低速增长态势,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加大,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发达国家经济政策的重心,也将对世界经济运行带来深刻影响。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

  主要发达国家量化宽松政策不断扩容,全球金融监管改革不断深化

  全球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快速调整

  王 宇

  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

  近年来,为了应对危机冲击、促进经济复苏,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超低利率政策。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美联储、英格兰银行、欧洲中央银行连续降息,基准利率分别从5.25%、5.5%、4.25%降至0%—0.25%、0.5%、0.75%,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量化宽松政策。量化宽松政策是指在基准利率降低为零或接近于零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购买长期国债、机构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等,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美联储2009年11月实施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共计购债1.725万亿美元;2010年11月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共计购债6000亿美元;2012年9月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每月购买4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同时继续进行扭转操作;今年年底扭转操作到期后,每月将增加购买45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2013年1月,美联储的资产购买规模将增至每月850亿美元。欧洲中央银行选择通过长期再融资操作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

  全球金融监管框架改革

  在经历了危机和衰退之后,世界不得不重新审视金融监管框架及其弊端,并进行相应改革。目前正在进行的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具有以下特点:

  防范系统性风险。各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都将防范系统性风险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美国新成立的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不仅负责监测和处理系统性风险,还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提出在资本金、流动性和杠杆率等方面的监管建议。欧盟将建立一个主要由各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组成的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负责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

  整合监管框架。危机之前,美国采取双重多头的监管模式,容易造成监管重叠和监管空白,多德—弗兰克金融改革法案整合了各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欧盟成立了欧洲银行管理局、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欧洲保险和职业年金管理局,分别负责对银行业、证券市场和保险业实施监管。近日,英国通过了新修订的金融服务法案,赋予英格兰银行和金融行为管理局更多的金融监管职责。

  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传统金融监管的核心是微观审慎监管,主要目标是维护金融机构安全。然而此次危机表明,微观稳定不等于宏观稳定,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必须加强宏观审慎监管。近年来,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国际清算银行分别从不同方面推动了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建立和宏观审慎工具的开发。

  未来发展趋势判断

  主要发达国家将继续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市场大幅波动,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为了应对主权债务危机而实施的财政紧缩延迟了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为了推动经济恢复,主要发达国家将继续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

  欧洲走向单一监管机制。2012年12月,欧元区财长会议就建立银行单一监管机制(SSM)达成协议,同意欧洲中央银行成为银行单一监管机制的监管者。自2014年开始,欧洲中央银行将对欧元区的大型银行实施直接监管。为了打破银行危机与主权债务危机之间的恶性循环,欧盟决定建立一个统一的银行联盟,而银行单一监管机制迈出了建立银行联盟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报告提出,规模不断扩大的资本流动是引发危机的原因之一。国际资本流动是一把双刃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需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督职责,各国政府也需加快监管改革进程,完善金融监管框架,以提高监管有效性。

  (作者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研究员)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4日 06:07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李佳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