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当好人才队伍的设计师与服务员——南京军区某部党委识才、育才、用才纪实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该部女科技干部进行某新型装备信息系统联调联试。(孙杰 摄)

  这是一组令人惊叹的数据:短短3年时间,南京军区某部荣获全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17项,10多项科技成果填补了我军信息技术领域空白;7人荣立一等功,22人荣立二等功,涌现出以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为杰出代表的中青年高素质干部人才群体。

  新年伊始,走近这个长年奋战在信息技术科研一线的特殊团队,记者处处能感受到该部党委积极发现人才、精心培育人才、放手使用人才取得的可喜成效。

  “引领前沿”方能“推动当前”

  37项信息技术成果直接应用于作战指挥

  几年前,在工作中崭露头角的技术人员陈亮辉突然提出要再回院校深造,并且是硕博连读,一读就是6年。

  送一名优秀干部去深造,意味着好不容易培养的业务尖子6年派不上用场。有人建议,部队任务繁重,岗位急需人才,个人求学之事可以暂缓。

  “信息技术在迅猛发展,必须及时更新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着眼前沿才能推动当前工作。”部队党委大力支持,陈亮辉如愿走进高等学府钻研前沿科技,学成归来后不负众望,成为科研一线骨干力量。

  超前的观念让该部党委在育才之路上迈出了超常步伐。2003年,某项新一代信息技术刚刚出现,女工程师严利珍就敏锐意识到,如不立即开展研究,可能一觉醒来就会被淘汰。对于这个国内尚无人涉足的前沿技术领域,部队党委深知有可能无功而返,但却坚决支持。严利珍带领课题组日夜奋战,打通近百个技术“瓶颈”,综合集成40多套自主研发软件,用数万组数据支撑起一整套技术体系,顺利完成这一重大课题。

  短短3年时间,由大批创新型人才研发的37项信息技术成果直接应用于作战指挥。

  “多轨制”替换“单行线”

  任职3年以上干部均能胜任多领域技术研发

  从打杂帮忙的“小工”到领衔科研的“大拿”,工程师陈俊林的成长之路令人钦佩。“半路出家”的他换过3个工种,干过10个岗位,从“小徒弟”做起,日积月累渐渐成长为跨越9个领域、胜任7个岗位的“通才”。

  “陈俊林成长现象”引起该部党委高度关注:过去大多数官兵走的是“单线”成长路径,无论什么专业岗位,往往分工选择后,就一条路走到底。这种“单行线”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专才越来越“专”,通才越来越少……

  部队党委优化人才成长路径,除规定每个专业岗位必备的专业技能、必学必考的专业知识外,还定期集中组织跨专业技能强化训练,打破专业岗位界限,每年调整安排不少于20%的干部进行轮岗流动。

  部队政委平兴中欣喜地告诉记者,从“单行线”到“多轨制”,造就了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目前该部任职3年以上的干部均能胜任两个专业以上的信息技术研发,逐渐形成尖端人才领军、骨干力量支撑、年轻干部唱主角的人才格局。

  “情感聚合”激发“责任担当”

  高素质干部人才群体平均年龄不足40岁

  工程师谈晓宣清楚地记得,2007年8月底他调到该部驻上海某单位工作时,由于孩子的户口不在上海,且驻地小学招生工作已经结束,他心想只能让小孩推迟一年上学了。可就在开学前一天,谈晓宣接到部队通知,孩子到驻地一家知名小学就读的事已经办妥。

  引才引心,留人留根。该部党委在制订《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时,专门出台了激励保障机制等配套措施,明确规定各级党委既要搞好人才培育的顶层设计,又要搞好后勤服务保障。近3年来,该部自筹资金新建单身干部宿舍和公寓房230余套,使营以上干部住有所居;通过双拥渠道妥善解决干部转业安置、家属就业和子女就学问题;积极与地方联合举办联谊会、相亲会……

  “情感聚合”激发“责任担当”,让平均年龄不足40岁的中青年高素质干部人才群体迅速成长,“深夜加班的妈妈团队”堪为其中典范。由于孩子普遍年龄小,这些年轻妈妈们相约每天晚上哄孩子睡着后一起加班,长年参与重大科研攻关,有10多项科技成果填补了我军信息技术领域空白,被誉为“巾帼科技群英”。(杨德山 方向 特约记者 邵敏)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5日 05:09 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