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培育良好社会心态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良好社会心态对于一个社会的有序运行、规范运转至关重要,是形成良好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潮的基础,也是社会文明素质和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培育和形成良好社会心态,有利于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

  目前,从总体上看,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心态表现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多数社会公众投身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应对社会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显著增强。但是,改革开放带来社会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和社会各阶层的分化组合,由此也引起了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社会心态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和多样化,社会心态始终处于不断调整、适应、分化、易变的动态过程之中。由于一些不健康、不正常的心态发生、演化和累积,一些社会公众表现出极端化、情绪化、畸形化的思维方式和心态模式,对于社会整体的良性发展和社会个体的身心健康也造成了不利影响。当前社会心态的分化和多样化主要表现为:

  价值观念的分化和多样化。社会心态具有自发性、随意性,也有传播性、感染性,当社会价值标准不明确时,特别是当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发生剧烈改变,人们的不稳定、不确定感增加时,个体会通过与他人分享社会标准形成的过程,创造和保持对意义或现实的体验,增加稳定感。而对于同样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由于立场的不同、关注点的不同以及表达渠道的不同,形成的观点看法往往差异很大,这在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舆论评价上体现得最为明显。由于社会个体的多样化存在,以及伦理价值规范的可选择性增强,个体与他人分享社会标准形成的过程,就是不同社会群体按照价值观标准不断分化组合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价值观念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

  社会感受的分化和多样化。由于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不同、价值观不同,他们的社会感受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差异。比如,幸福感是社会感受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心理体验,内含有认知成分,受到价值观念的影响,因而带有很多理性色彩,同时也内含情感成分,表现内在体验的性质,因而具有很多情绪色彩。幸福感既是对生活条件和个人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不同人群的幸福感有时差异很大,甚至同一人群在不同时期的幸福感也有所变化。特别是,当某一种社会感受经过大众传媒的渲染放大,会在具有共同经历、背景和境况的社会群体中形成通感,从而汇聚成为一种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社会态度,甚至导致较为一致的集体行动的产生。

  社会心理的分化和多样化。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成员在社会心态上表现出矛盾性和不确定性。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人表示,金钱并不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但现实生活中,经济收入还是成为衡量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甚至是最重要的指标。大多数人表示,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抱有很大信心”,而对自己的未来则表现出明显的犹豫和不自信态度。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表示,择业最看重“是否有利于个人发展”,而用人单位发现,“待遇好,工作舒适”通常是最有吸引力的条件。社会心理的矛盾性和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心理振荡和情绪漩涡,会使社会成员的心理行为表现出明显的群体极端化倾向,或者趋于极端僵化保守,或者趋于极端冒险冲动,一些借机泄愤、聚众滋事等事件之所以频频发生,与此有直接的关系。

  作为一种状态,社会心态反映着人们的精神气质、心理情绪和价值取向;作为一个过程,社会心态为社会成员所建构,包括生成、改变、沉积等;作为一种动力,社会心态不断为个体提供心理场域和舆论背景,潜在地引导、诱发、推动、限制着个体的行为活动。因而,社会心态有着复杂的发生演化机制。社会心态分化和多样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转型时期的规范缺失。由于原有的规范已经失效,而新的规范一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使得人们心无所依。二是标准多元化导致的困境。由于开放性所带来的多样性,往往造成一种相对化情境,从一个角度看与从另一个角度看的结论是不一样的。

  社会心态的分化和多样化构成了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必须面对的基本状况,为此,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弘扬主流社会价值观念。主流社会价值观念是社会思想道德观念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参照系统,有了这个参照系统,社会成员都可以在对照中觉察和体悟自身思想行为的正当性与道义性,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共识和心理认同。弘扬主流社会价值观念,是提升社会总体思想道德水平、引领社会思想行为发展方向的主要途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的倡导和建设。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应当既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又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在当代中国,凡属真善美的事物,都应当得到弘扬;凡属假恶丑的事物,都应当进行贬斥。

  引导形成合理社会期待。对当下和未来抱有美好希望,是一个社会形成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心理状态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社会现实的局限,所有的社会群体和个人不可能都抱有同样的希望,这些希望也不可能同等地得以实现。因此,引导形成合理的社会期待至关重要。每一个群体和个人,从自身的现实条件、未来现实可能出发,合理设定奋斗目标,合理采取实现手段,合理享受努力成果,合理援引评价标准,是一个社会形成良好心态的现实基础。当前,人们在追求物质需要的同时,文化需要也日益高涨;在勤奋努力地创造富足生活的同时,也在积极热情地追求幸福生活。要引导人们从现实可能性出发,形成合理的对于自己、对于他人、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期待。

  鼓励公民进行社会参与。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参与,是消除公民在人际关系上的疏离感、隔膜感和拒斥感,促进公民形成较强社会责任感、社会认同感和社会成就感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公民的可利用时间、可支配财力和可采取方式日渐丰富多样,社会参与意愿也明显增强。要顺应这一重大社会变迁,健全完善各种措施机制,鼓励广大公民在工作之余把剩余时间精力投入到社会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公共生活之中,为他们进行社会参与创造必要条件、便利条件。一方面,广大公民可以从这些社会参与中获得一定程度的社会荣誉感,增强自尊自信,另一方面,通过多样化的社会参与,广大公民也能够获得对社会现实状况的深刻体认和感悟,从而形成更加理性平和的心态。

  加强社会支持系统建设。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农村、社区、家庭等基层社会组织承担的社会支持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但是,相应的社会支持系统并没有建立健全,从而使得每一个社会个体生活压力、心理压力难以缓解和释放,这也是社会心态失衡的重要原因。为此,要强化农村、社区等基层组织的社会支持功能,为公民个人提供生活帮助、价值引导、心理抚慰和文化满足,由此为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奠定深厚的社会土壤。同时,也要强化家庭的社会细胞功能,发挥家庭对其成员的感情支持、行为养成、道德培养、心态塑造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总之,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并不排斥社会心态的分化和多样化这一态势,而是以此为基础,致力于增进社会心态的有序化、合理化和融合化,形成多样共生、有机统一的社会心理局面。同时,形成良好社会心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持续不断地激发和维持广大公民参与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社会动力。(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黄相怀)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2日 07:33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葛燕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