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深化对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变化的研究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这是对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重大判断的进一步深化、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这种内涵和条件变化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倒逼我国扩大内需。2003年至2007年,世界经济进入“黄金增长期”,年均增速4.6%。未来一个时期,世界经济有出现缓慢复苏、低速增长、长期下行交替反复的可能性,经济低迷将成为全球经济新常态,各国对国际市场激烈争夺、对国内市场大力保护,贸易战、汇率战全面升级,全球贸易也面临下行的巨大风险。全球经济进入相对低速增长期,倒逼我国依靠扩大内需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推动我国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在世界经济低迷徘徊趋势下,各国为争夺未来发展制高点,开始了以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为中心的新一轮竞赛。这将引发全球经济政治版图中各国力量对比的新变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赛跑”背景下,我们必须抓紧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

  三、世界经济进入资源环境约束深化期,推动我国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增长,人均占有资源不足和环境承载能力脆弱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资源环境约束的深化,推动我国把资源环境压力转化为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动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四、世界经济进入通胀压力期,我国必须保持农产品供给充足和物价稳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大国对外转嫁内部经济困难,美国、欧洲、日本先后推出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主要货币大量“放水”,输入性通货膨胀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保持国内物价和货币环境稳定的难度加大。在世界经济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不断加大的趋势下,巩固农业基础和守住耕地红线,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成为我国做好宏观调控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有13亿人口,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长期来看,巩固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好形势,夯实农业基础,成为我国有效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生命线。

  五、世界大国进入新一轮内外战略调整期,推动我国应对全球新一轮综合国力竞争。美国实施以发展高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同时深入推进以“再平衡”为主调的全球战略调整。俄罗斯提出2020年经济总量进入世界五强目标,并积极推进“欧亚联盟”建设。欧盟各国为应对欧债危机,大力推进一体化建设,同时积极谋划“新工业革命”,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在世界各主要力量围绕未来发展主动权和国际关系主导权的战略博弈向纵深发展背景下,我们也要抓紧形成与全球新一轮更高水平综合国力竞争相适应的国家战略,同时,把握好大国关系演变的特点,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不断全面提高综合国力,从根本上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六、中国发展进入成本上升期,推动我们拓展发展新空间。与十年前相比,改革开放的传统成本优势不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显著弱化,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人口红利”,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正在发生趋势性转变,加上资源性产品的国际价格进入上升通道,我国经济发展成本的上升,制约了投资效益的提高。十八大提出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正是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重大部署。只要我们靠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靠改革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就业创业的活力,调动各种所有制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掘和释放“改革红利”,就能在推动“四化”良性互动、同步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

  七、中国发展的“树大招风”效应越来越明显,推动我国创新外交工作方式。从历史上看,新兴大国必然遭到守成大国的遏制。虽然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中国家的定位都没有变,但是西方国家牵制我国发展的紧迫感和焦虑感显著上升,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中国责任论”等不时泛起,使我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日益复杂。我们应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同时,多渠道多种形式宣传中国道路,冲破各种遏制,排除各种干扰。

  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系列变化,为经略好我国发展增添了难度。为此,我们必须密切观察国际经济政治形势走向,不断提高科学应对能力。同时,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对已经看清的方面,深入研判、早作谋划、从容应对。对暂时难以看清的方面,密切跟踪、未雨绸缪、灵活应对。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作者:陈宝生,为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理事长)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9日 08:56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刘炎东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