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赢得主动 赢得优势 赢得未来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从国际环境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后日趋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以及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后我国面临的复杂外交形势,如何理解中央关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怎样看待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又怎么认识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回答好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更好地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聚力量,抓住战略机遇,开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一、善于发现机遇,才能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能否牢牢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是决定我们能否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也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考验。党的十六大在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作出21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牢牢抓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在此基础上,中央作出一系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决策,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新阶段。国民经济连续10年保持10%以上的年均实际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中国国内社会形势稳定,两岸关系开创出和平发展新局面,综合国力大幅增长,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10年的辉煌成就生动表明,中央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也正是因为我们把握住了历史给予的宝贵机遇,才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机遇期的思想最早由邓小平同志提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制裁。一时间,黑云压城城欲摧。在极端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邓小平同志提出不要把形势看得一团漆黑,对我们发展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为此,他不顾88岁高龄,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提出“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党中央审时度势,着眼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上果断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战略决策。到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1989年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9.3%,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局面。

  要敏锐地发现机遇,牢牢地把握机遇,关键是要有科学的思想方法。很多机遇是潜在的,是可能,是潜力,甚至蕴藏于矛盾、不足、困难、挑战和风险中。因此,没有辩证的思想方法,只囿于一些表面现象,我们就不能发现机遇。在这方面,我们党有着从变动的国际局势中善抓战略机遇的优良传统。新世纪初,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我们党权衡利弊得失,从世界发展大势出发,适时决策加快结束入世谈判进程,果断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辟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天地。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世界正在经历复杂深刻的大变革大调整,西亚北非变局,新兴国家兴起和西方国家整体衰落都是一个长期发展变化的过程。我们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客观分析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从世界各种矛盾运动中发现对中国有利的发展机遇。

  二、深刻认识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

  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我们现在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紧紧抓住、切实用好这样的新机遇,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努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

  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是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外部条件。当今世界,国际局势虽有动荡不安的一面,但世界总体和平局面可以维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当前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密切,利益交融更加深入,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各大国协调应对新挑战的意愿上升,中美、中俄、美俄、中欧等大国关系保持相对稳定,相互都有借重。

  美国虽然高调实行战略重心东移,来势汹汹,令我周边外交环境更趋复杂,但国际金融危机对美造成巨大冲击,美整体实力呈相对下降趋势。同时,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给美国造成的压力和负担一时难以完全摆脱,再次发动大规模战争能力和意愿不足。中国发展蒸蒸日上,美自身利益也日益需要借重中国。中美关系大局保持基本稳定,两国高层互访不断,交流机制畅通。与此同时,东亚一些国家对美野心也有所防范,不甘心充当对付中国的马前卒。整体来看,中国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可以维持。

  从中国发展的世界经济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经济低迷,复苏乏力,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同时债务缠身,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形势非常严峻。这对中国经济外贸形势构成严峻挑战。但是,西方不亮东方亮。在西方国家面临较大经济困境的同时,新兴国家市场的壮大,为中国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按市场汇率计算,“金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1.3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从2000年的8.4%增至2010年的18%,预计到2020年将升至50%。世界经济版图将呈现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平分秋色的格局。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正孕育着群体突破,这很有可能带动一大批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这是我们作出战略机遇期判断的重要根据。美国十分重视新能源、干细胞、航空航天等产业的发展,期待通过发展高科技产业,重振经济。日本以及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也纷纷制定有关战略或加大资金投入,以确保本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科技创新的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

  中国目前科技进步贡献率约在40%左右,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达到55%。“十一五”期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上升到世界第三位。科技创新对重点产业振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国际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天宫一号”成功发射上天,使中国向拥有探索宇宙的基地迈出了关键一步。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下潜超过5000米,吹响了中国向深海进军的新号角,这些重大科技突破彰显了中国科技实力。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十二五”规划和我们抓住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内容。

  三、坚定信心,更自觉地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

  从国内看,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的客观条件有,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2003年至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6.8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从2002年的第六位跃居2010年的第二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从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1年中国实际外商直接投资为1160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预计到2015年,中国进口规模累计可望达到8万亿美元,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这个新的发展起点,将为我们继续牢牢把握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国民储蓄率较高,科技和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这些都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开辟了广阔空间。

  从国际看,综合国力增长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处境更为有利,各国同中国合作的愿望大大增强。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率先实现了回升向好,有力支持了世界经济的复苏。目前,中国已成为欧盟、日本、俄罗斯等经济体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和印度等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从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到中欧、中日之间的各种经济合作,反映出发达国家都想抓住中国崛起这个机遇来促进本国经济复苏的战略意图。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同中国的合作。中非合作论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金砖国家”机制等就是这种合作不断深化的反映。中非贸易额2011年突破了1600亿美元。中国在二十国集团峰会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上扮演重要角色,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气候变化谈判等重要国际议题磋商,反映出中国参与国际交往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中国共产党更加成熟、坚强,是我们抓住战略机遇期的重要主观条件。经过90多年的奋斗,60多年的执政,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日益成熟,深刻把握变化中的世情国情的战略判断能力,全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决策能力显著提高。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既顶住了国内政治风波的巨大冲击,也经历了苏东剧变、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国际事件的考验和挑战。去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上,在世界瞩目下,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层实现新老交替和平稳过渡,组成了新的坚强领导集体。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走上新的岗位。

  能否认清和抓住战略机遇,既是对智慧的考验,更是对勇气和自信的考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继续抓住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坚持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善于进行战略思维。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不掩盖问题,不回避矛盾。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此,我们一定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局面。(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刘建飞 秦治来)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18日 09:06 来源:求是 编辑:葛燕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