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退伍老兵一天一夜翻山越岭赶往芦山救灾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张忠贵向记者展示他自己画的从家乡郫县到芦山的地图。(4月22日摄)新华网记者 关志健摄

  芦山县老城区附近的一条马路旁,一辆农用三轮车正停在路边,三轮车的车厢上放着两条被子,由于这几天一直下雨的原因,被子已经发潮,周围残破的墙壁上,一些瓦砾和土渣不时掉到车上。

  张忠贵,74岁,是来自郫县唐家镇的一名退伍军人,参加过抗美援朝。他拿出自带的米饼咬了一口,喝了口矿泉水,22日下午1点,这是他这天的第一顿饭。

  一阵电话铃从三轮货车的车厢传出,张忠贵拿起磨得有点花的手机,“爸,你终于接电话了,走的时候怎么不告诉我?”电话那头传来张忠贵二儿子的声音。

  “我很好,过几天就回去了。”这是地震之后他第一次和家人联系。

  20日上午8时02分,正在院子里浇花的张忠贵感觉到了地面的震动,“地震了”,他迅速放下了水桶,打开了电视,知道了是雅安的芦山县发生了里氏7.0级地震,“知我赶紧就给队长打电话,然后就出发了,只让邻居帮我转达一声,没告诉儿子。” 张忠贵说,“嫌他们麻烦,怕又我不让我去。”

  张忠贵所说的队长,是郫县唐昌镇青春村6组65岁的马顺松,他曾也曾当过兵,是“郫县退伍军人抗震救灾志愿者”队伍的队长。他们这支队伍有13个人,都是退伍军人和家属,这次有三人来到芦山地震灾区,分别是张忠贵、马顺松和马顺松的妻子李洪明。

  放下电话,三人就带上简单的救援工具、塑料布、被子和干粮之后,就骑上张忠贵的三轮车向芦山出发,当时是4月20日上午9点40分左右。

  从郫县的唐昌镇到芦山要走近200公里,期间都是险峻的盘山路,加上地震和大雨的原因,一路山不断有飞石滚落。

  在芦山县,张忠贵(左)和马顺松。(4月22日摄)新华网记者 关志健摄

  “我退休前在阿坝州汽车队开车,技术不错,所以我骑农用三轮车,他们两个坐在车厢里。”张忠贵说,4月的天台山温度依然很低,骑在农用三轮车上就更觉得寒风刺骨了。

  盘山路本就不宽,天空开始飘雨,有大雾,能见度不到100米,手机没什么信号,地面打滑,山上时不时有石头滑落,他们是不敢走靠山的那一边的,只能靠近另一面走,而这旁边就是陡峭的悬崖,稍有不慎,掉下去就粉身碎骨。

  最惊险的是行至20日傍晚的时候,一块石头划过,正砸在了三轮车的后部,车身一颤,差点偏离了轨道,让坐在车厢里半睡着的马顺松和李洪明瞬间惊醒,也让开车的张忠贵惊出一身冷汗。

  “我丝毫不敢有一点走神,有些路,我开着车都觉得害怕。”张忠贵说,中间有一次余震很厉害。感觉整座山都要塌了,只感觉脑壳眩晕,飞石滚落,鸟儿成群飞向空中,奇怪鸣叫。

  就这样,200公里的路走了一天一夜,中途只休息了一次,吃了一顿饭,21日天黑,他们终于赶到了庐山县城。

  张忠贵和马顺松说,由于道路拥堵,通往芦山的路上设了好多关卡,但对他们特别放行,他们一到就跟要求执行任务,并得到批准:帮忙装卸救灾货物。

  在芦山县城一条马路边,张忠贵的农用三轮车已经被雨水打湿,他们晚上就在这上面睡觉。(4月22日摄)新华网记者 关志健摄

  “我们‘退伍不褪色’,要继续发挥余热。”马顺松说,他十二岁就成了孤儿,是部队培养了他,在部队的日子,他永远忘不了。“不管我年纪有多大,面对这样的灾难,都应该尽我的微薄之力,穿不穿军装,我都是军人。”

  “今晚你们住在哪?”记者问。

  张忠贵指着三轮车说,就睡在那儿。“三个人在车里挤挤,很快就早上了。”

  “还有被子,已经不错了,”马顺松说,他和张忠贵分别参加过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救援,“老张在玉树睡过高原雪地,我在都江堰的马路上睡了几个晚上。”马顺松在汶川大地震时,和他的队友,在都江堰抬出过8具遗体……

  当记者提出要为他们照相获得允许后,张忠贵和马顺松悄悄脱掉了已经被雨水淋湿的外衣,此前,他们已经冒雨在在芦山县中学安置点为灾区群众搭了3个小时的帐篷。

  露出一身很旧的军装,对着记者的镜头,他们敬了一个“军礼”!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5日 17:45 来源:新华网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