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军人本色——写在“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50周年之际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初春的太阳下,雕塑泛着古铜色的光芒。定格其中的战士们仿佛轻轻一挪步,就能汇入南京路的高楼与人群中。

  雕塑由上海市各界自发捐款而建。自2012年8月1日落成后的每一天,游客在此驻足合影,居民为它拭去灰尘。

  雕塑所刻画的军人,来自上海警备区特种警备团摩步三营八连。

  1963年4月,国防部授予他们“南京路上好八连”称号,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将好八连的故事传遍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八连守护着上海这座繁华城市,守护着艰苦奋斗的永恒信仰。

  俭朴是一种美丽的生活方式

  “我是南京路上好八连传人……”一年又一年,新兵走进好八连。“连队的理发箱现在交予你,希望你把光荣传统继承下去……”一年又一年,老兵告别好八连。

  22岁的武瑞年正是这样的誓词中入伍,也是在这样的嘱托中成为八连理发箱第38代传人。

  像大多数部队营区一样,今天的好八连已建成为一座设施齐全、条件良好的现代化军营。勤俭克己是不是过时了?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分钱、一粒米的传统还需不需要延续下去?

  八连作出了回答:头发长了自己理、衣服破了自己缝、鞋子坏了自己补、营具损了自己修,木工箱、补鞋箱、理发箱的“三箱”传家宝至今代代相传;

  空气源热水器每次启用都得先放掉几盆冷水,算下来一年白白流掉30多吨水。于是,淋浴头下多了一个“节水桶”,把收集到的冷水用于浇花、拖地;

  对于并不丰厚的工资津贴,官兵们“日常消费花一点、文化学习用一点、孝敬父母寄一点、希望工程捐一点、自己备用存一点”……

  艰苦奋斗的传统诞生于艰苦岁月,却远远超越了那个时期。

  连史馆重现了1949年5月八连进城时露宿火车站的一幕:战士们趴在围墙上,看外面的洋楼一座接一座,看拖着长辫子的电车穿行在陌生的大上海。

  后来成为八连指导员的刘仁福,就是这群战士中的一员。

  刚到上海,啥都新鲜。“电灯不敢开,自来水不会用,街上到处是穿绸衫的、谈恋爱的。”86岁的刘仁福回忆说。

  那时的上海市民,也在观察这支部队。“国民党报纸说,共产党来了是要杀人的!”84岁的黄浦区居民马世武记得,第一次见到八连,就是在南京路上:几名战士排成纵队巡逻,穿的是粗布军装,却昂首挺胸;遇到问路的,时不时停下来。

  不扰民的解放军给马世武留下深刻印象……

  64年来,八连官兵始终保持了进驻上海时“三不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变,革命战士的本色不变。

  奉献是最大的正能量

  50岁的胡红根不在花名册上,但战士们说,他是八连最老的“老兵”——过去他叫八连兵“叔叔”,现在八连兵叫他“叔叔”。

  自幼患小儿麻痹症的他,记得八连所有的名字:“1976年,陈士凯、王振华每天背我上学;1982年,王秋成骑三轮车带我兜风;2011年,雷德亮把战友捐给他生病父亲的19000元全部给了我……”

  37年来的每个生日、除夕,胡红根与八连官兵一起度过;37年来的每个星期,他都会坐着八连送他的轮椅跋涉近一个小时,到连队看看。睡战士宿舍里给年轻人讲八连往事、由战士们给自己洗个澡掏个耳朵、或是坐在训练场边看大家跑障碍,是他最开心的时刻。

  尽管生活已足够艰难,胡红根每年夏天总给连队买来西瓜、秋天买来柑橘,老兵退伍时送给每人一个本子一张照片。在一代代八连官兵接力扶持着他的生命之树时,他饱经磨难的人生同样给了官兵们启迪:尽己所能奉献社会,正是艰苦奋斗的意义所在。

  ——每月10日和20日,连队派出服务小组到南京路免费理发、补鞋、磨刀、量血压。附近居民早已熟悉了八连官兵的身影,有的从半夜就开始排队等待;

  ——1983年起,八连与南京东路街道云中居委30多位孤老结对帮扶,定期上门拆洗被褥、买米买煤;

  ——1999年夏天,黄浦区步行街开街建设,八连官兵前来支援。整整半年,他们不住居委会安排的宾馆,在学校食堂的水泥地上打地铺,每天还早早起来打扫小区卫生……

  朱蕙娟是1999年来到云中居工作的。听着好八连故事长大的她,把自己亲眼所见写进“好八连为民服务日记”,每年厚厚一本,15年不曾间断。

  更多没有记录的记录,留在一代代八连人心里。

  解放战争后期,老百姓的耕牛被国民党兵杀光了,官兵们就当老百姓的牛,下田拉犁春耕;上个世纪60年代,八连把烂菜叶留给自己,菜心送给市民……从组建那天起,八连人从来是服务人民这一根本宗旨的坚定践行者。

  今天,云中居居委会所在地改名“拥军弄”,“学习好八连”写进“上海市民公约”,反映好八连事迹的课文收入上海小学生德育教材,黄浦区成立“学八连”为民服务小分队200多个,还号召全区两万多家企业像好八连那样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军人的名字姓血

  军事比武,别人比最优秀的,八连比的却是最差的。

  那一次,三班长刘道锦犯难了。新兵金宣宇,1米80大个儿,体重200斤。俯卧撑30个算及格,他一个也做不了;第一次跑完400米,哇哇大吐。

  刘道锦不愿放弃。金宣宇跑步他也跑,边跑边鼓励;金宣宇做俯卧撑他也做,每做一个大声叫好……新兵训练结束考核,这个最初因为爬不了上铺而闻名全连的兵,所有科目合格。

  对于八连官兵,艰苦奋斗不仅是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坚韧不拔的进取劲头。

  2011年3月,八连从市区搬回团驻地,任务从传统步兵向特种作战转换。

  别的连队说了,八连大概只会理发吧,打仗行吗?

  一切从零开始。特战专业4大类16个课目,个个都是“硬骨头”。练滑降,身体在与建筑物的摩擦中鲜血淋淋;练拳术,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练硬气功,头上脱了几层皮……每天早起一个小时、晚睡一个小时、周末少休息一天,到2011年底,八连特种作战基本形成战斗力,创造了部队转型速度的奇迹。

  10年来,八连参加警备区比武竞赛,次次获得建制连第一。连队年年被评定为军事训练一级,先后83人次在上级组织的考核竞赛中获得第一名,32人被评为“一级神枪手”。

  就在部队转型过程中,一班长左辉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这位来自一个富有家庭的大学生士兵原本打算退伍,上级却突然要他留下。

  接到命令,时任指导员的黄森不好受。左辉没有提干机会了,未婚妻也辞职回了老家,有什么理由不走呢?

  黄森几次半夜查铺,左辉还没睡着。辗转反侧一个星期,左辉想通了,留。

  左辉说,吸引他留下的,是八连崭新的事业,是八连那股艰苦奋斗、蓬勃向上的精气神……

  它属于八连,属于人民军队,属于我们这个在实现“中国梦”道路上前行的民族。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1日 15:30 来源:新华网 编辑:刘炎东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