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筑牢地震应对的三道防线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资料来源:中国地震学会)

  建筑设防按标准

  建筑按防震标准设防、加固,可以大大减少人员伤亡,这是人们应对地震灾害的第一道防线。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避免不了。但只要房子不倒,就可以挽救大量人员伤亡。”刚刚从芦山地震灾区回到北京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灾区倒塌房屋多为老旧民房,而汶川地震恢复重建和经过抗震加固的建筑基本完好或破坏较轻。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没有发现明显倒塌现象。

  在地震灾区参加评估的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司抗震处处长张鹏也表示,目前,灾区新建公共建筑如医院、学校等主体结构基本完好,受损部位主要是非承重墙、天花板吊顶等非主体结构,可以修复。另外,经过抗震加固的房屋情况也比较好,只要主体结构没有损坏,同样可以修复。

  从近几年我国几次大地震的人员伤亡情况来看,农村民房损毁率高,造成的人员伤亡大,许多人愿花5000元去贴外墙瓷砖,却不愿花5000元给承重墙埋几根钢筋。私自搭建、未做防震措施的农村民房,是地震袭来时的重大隐患。

  “对我国来讲,汶川、玉树、芦山等地震灾害的情况都表明,农村民房抗震性能普遍低下。”中国地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所长王兰民介绍,2004年之后我国实行地震灾害全面防御战略,农村民房基本不设防的状况目前已有转变,但还有大量农村民房没有抗震措施。“特别是西部地区,我初步估计,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农村民房没有达到国家抗震设防要求。”

  目前,国家抗震设防目标有三个标准。一,遭遇低于本区抗震设防烈度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害,或不需要修理可继续使用;二,遭遇相当于本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过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三,遭遇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至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损坏。

  “按要求设防的房屋,能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王兰民说,全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从2006年实施以来,已有不少示范工程中的房屋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达到了减少地震伤亡的目标,但离全面覆盖还有一段距离。“我国2004年制定了国家防震减灾奋斗目标,要在2020年全国基本达到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这个目标要实现,目前的瓶颈就在农村。”

  相对于农村来说,城市地区的人口密度高、社会财富集中,生命线工程密集、次生灾害源多,一旦发生地震,城市的损失会更大。如何防范城市地震灾害风险?

  “城镇地区最重要的工作是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管。”王兰民说,城镇地区抗震设防是强制性的,所有建设工程都要达到国家颁布的抗震设防要求,因此城镇地区的关键是加强监管,各类工程都要按国家和地方法规进行科学合理的设防。他尤其担心城市里的城中村,认为城中村中非规划、非工程设计的建(构)筑物,都有很大的地震灾害隐患。

  应急管理全覆盖

  地震的来临很难预测,但是抗震救援却应该事先有所准备。建立起有效的地震灾害应急管理体系,也可以大幅度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例如建设各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社区、乡镇志愿者队伍,覆盖到农村,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可以及时就近开展自救互救;建立合理布局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特别在灾害多发地区,有救灾物质储备体系网络,就能保障灾害发生后救援物资及时到位。

  “地震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应该包括应急预案全覆盖,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部队、社区、乡镇等,都要做好应急准备。”王兰民说,这个体系也需要定期演练,以便帮助所有应急人员熟悉应急预案,掌握应急处置方法,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巧合的是,本次芦山地震之前,四川刚刚进行过7级地震救援演练,这对减少伤亡、及时救援起到了重要作用。4月18日至19日,四川省公安消防总队曾组织成都、乐山、宜宾、雅安4个支队的地震救援队,在眉山市仁寿县黑龙滩组织开展了代号为“闪电-A”的地震救援跨区域演练。20日发生7级强震后,参与演练的4个支队经验丰富的地震救援队员,直接就开赴灾区,投入救援。

  《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在2012年修订过,重新划定了地震灾害分级。近日,中国地震局又发布了《地震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正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中国地震局应急救援司司长赵明表示,《国家地震应急预案》让地震应急救援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地震灾害发生后,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立即自动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开展前期处置工作,这是地震应急的一项重要原则。”按预案规定,地震发生地的乡镇、县、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不需请示,立即自动启动应急响应,开展前期处置工作。首先组织受灾群众开展自救互救,随后组织当地的各类救援队伍开展搜索与营救,安置受灾群众、稳定社会。同时,向上级政府报告灾情,根据受灾的实际需求请求上级政府援助。

  “对老百姓来说,需要加强地震科普,学习如何逃生。”刘杰说,应该加强防震减灾的科普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预警预报减伤亡

  地震虽然不能预报,但还是可以预警。地震预警是利用地震波(约3km/s)和无线电波(光速)之差,在地震发生后但造成破坏的地震波还没有达到时,提前通知公众,使相关机构和公众能采取紧急措施,减轻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

  “预警的时间很有限,时差只有几秒到几十秒,对人员有一定紧急避险疏散的指导作用,但更主要的还是对容易发生次生灾害的设施进行紧急处置。如高速行驶的列车在预警后快速停下,避免车辆倾覆;如核电站,根据预警结果及时关闭;易燃易爆的输气管线,采取关闭措施,避免次生灾害发生;化工厂采取紧急处置措施,避免泄漏等等。”王兰民说,汶川地震时,我国的地震预警工作还没展开,只是高铁和核设施有预警;民用预警发布近两年有试点,还在试验探索中。

  我国的地震预警工作目前还存在两大瓶颈:一是地震监测台网密度不够,预警能力不足;二是对公众的防震演练和培训不够,如果老百姓不知道预警系统发出信息后该怎么做,反而容易引起恐慌,因跳楼等不当举动造成不必要伤亡。

  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需要大量经费,要有较高密度的地震监测预警台网、准确可靠的自动处理系统、快速有效的信息发布系统。据悉,去年刚通过两院院士论证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拟建成有5000余个地震台站组成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实现全国范围地震烈度速报和覆盖华北地区、南北地震带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新疆西部地区的地震预警。

  “预警不是万灵丹,越是为‘抢时间’早期预警,依据的有效数据越少,误判和误差的可能就越大。”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倪四道表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应审慎有序推进。事实上,有丰富预警经验的日本,也是地震预警出错比成功的次数多。

  除预警外,地震烈度速报系统也很有价值。本次芦山地震,中科院测地所的专家在地震当天就依据遥感数据得出地震烈度影响范围和受灾人口的快速评估结果,对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破坏、经济损失等情况给出判断,为灾后救援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科学家们还建议继续坚持对地震预报的探索。

  “我国40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了初步的地震预报理论方法和相应技术,虽然还不能做到准确的短期和临震预测,但中长期预测结果较好,为抗震设防要求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另外,历史上也曾经有过成功预报的震例,如对1975年海城7.3级地震以及一些5级至6级地震作出过不同程度的成功预报,取得了较好的减灾实效。”王兰民说,“十次地震里如果能预测成功一两次地震,就可以大幅度减少人员伤亡,从这个角度讲,地震预报还是非常有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的科学探索,还应继续坚持。”(记者 佘惠敏)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2日 07:16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