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制度优势是根本——从汶川到芦山抗震救灾启示①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曾经山崩地裂、满目创伤的汶川,穿越灾难,浴火重生,托起梦想;距汶川不远的芦山震区,抢险救援阶段工作已经取得重大胜利,新的希望正在孕育。

  从汶川到芦山,我们再次见证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大爱,再次见证了凝心聚力、共克时艰的中国力量,再次见证了社会主义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制度优势。

  灾难的发生不分国度,但应对灾难的方式和结果却因社会制度的不同而迥异。面对灾难,不同国家政府的关切度、民众的参与度、救灾的实际效果各不相同,而中国总是以高效而务实的作为赢得世界的高度赞誉。其中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汶川和芦山抗震救灾的实践深刻昭示:巨大的自然灾害,不仅是对国家综合国力、执政党领导能力的直接检验,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深层考验。我们完全可以自信地说,面对巨大的自然灾害,社会主义制度所体现出来的国家集体意识、政治动员广度、组织指挥能力和政策推进力度等方面是无以比拟的。

  制度优势凝聚中国力量。面对规模空前、难度空前的汶川重建,中国特色的对口援建,搭建起东西部优势互补的桥梁,使灾区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在巴蜀崛起。政府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与市场手段的统筹协调,政府部门与社会力量的协力配合,令国际舆论惊叹:“四川树立了世界灾后重建的典范,经验可以在世界推广。”

  制度优势激发中国信心。从汶川到芦山,灾区群众更加镇定从容,中国人民更加成熟理性,救灾援建更加有力有序。可以说,昨天的汶川就是今天的芦山,而今天的汶川则预示着芦山的未来。展望芦山,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新的家园就会在废墟上拔地而起。这种由制度优势而产生的坚定信心,将是芦山灾后重建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个国家处理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往往是衡量其制度优劣的重要尺度。从汶川到芦山,两次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以特殊的方式,增强了中国道路的自信,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内涵,彰显了中国力量的强大。在前进的征途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但只要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一定能够凝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把历经苦难而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送达梦想的彼岸。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3日 06:31 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