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档案梦·中国梦——档案在您身边

纪念“六·九”国际档案日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江苏支援四川地震灾区重生纪实展览在宁展出

  

  与南京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常州市工商档案第二展厅《关怀与激励》博览中心

  

  档案“夏令营”活动

  

  晚清苏州商会档案

  

  江苏,江河湖海汇集一地。激越长江、灵动运河、温润太湖、浩淼大海,深深地浸润着江苏人的品格,孕育了江苏人崇文重史的文化传统,也孕育了江苏档案人务实奋进、坚韧不拔、水滴石穿的精神。

  国际档案日前夕,笔者走访全省部分地区,采访普通市民和档案工作者。每到一处,无不感受到档案的魅力与博大。档案已不再是神秘莫测、神圣凛然,它见证着一个国家社会的进步发展,寄托着普通百姓对未来发展的期待与梦想。今天,档案随着宣传普及已走进课堂、走入家庭、走进生活,成为政府治理、民主决策、百姓维权、文化传播、道德建设的基本保障。档案人的那份坚守、追求、期盼和梦想,已经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梦想照进现实

  对美好愿景的期待,激发了巨大的社会参与热情和档案工作的无限创造力,交汇成档案和档案工作“中国梦”的新内涵

  以“两个率先”成果谱写好“中国梦”江苏篇章,这是江苏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全省人民的殷切期盼。服务“两个率先”,在“中国梦”江苏篇章上留下浓重一笔是则是档案工作的现实责任。

  省档案局局长谢波介绍说,近年来,全省各级档案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恪守“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神圣职责,秉承“大档案”理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树立“全国领先、全面领先”的目标定位,确立“开放、开发、开明”的工作思路,形成全省“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利用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重点实施基础设施现代化、管理利用现代化、档案资源建设、基础业务建设、扩大社会影响力、干部队伍建设等六项工程,全省档案事业正在服务“两个率先”中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家事连国是,万涓汇成河。无锡79岁老人贺星允几十年如一日,保持着家庭开销每天记账的习惯,在不经意间记录下一个国家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去年10月1日经媒体报道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国家博物馆、中山博物馆、无锡市档案馆、美国密歇根大学等国内外机构纷至沓来,希望收藏这些账本。当笔者再次走访她时,她翻看近10年的账本动情地说:“胡总书记主政的10年,我涨了9次工资。这10年,是老百姓得实惠最多的十年!”老人骄傲地说,“有了这些账本,家庭经济全部公开,这么多年来,我和公婆、儿媳、丈夫没有红过一次脸。”

  5月22日,笔者在江阴市档案馆见到了另外一本珍贵的账本,记录了1975年至1981年时任江阴县委书记吴仁宝的伙食账。李德和老人当年是县委办公室干部,同时担任吴仁宝书记的秘书。他回忆起当时情景说:“吴书记每次外出下乡叮嘱再三,外出用餐,有啥吃啥,简便实惠,钱粮(票)付清,不要揩农民头上油。”泛黄的伙食小本上,写着年、月、日,分早、中、晚餐和内容摘要,登记着贰角、三角钱,半斤、一斤粮(票)。平凡的账本成为吴仁宝留下的一部我党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鲜活教材。

  苏州是江苏改革先行区。近年来该市档案部门坚持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先后创建改制企业档案管理的“苏州模式”,建成全国最大的乡镇档案馆群,提前迈入档案安全管理“物联网”时代。全市拥有6个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三组专题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1年,在全国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优秀案例评选中,共有20个优秀案例获奖,苏州市就占了两项。

  苏州市档案局局长肖芃在接受采访时不无自豪地说,未来苏州将建成一批智能化、特色鲜明、功能健全、资源丰富的现代公共档案馆群,这将成为美丽苏州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苏州市委常委、秘书长王少东称赞说,档案工作在苏州从来就是一线工作。

  服务经济发展

  经济建设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服务到哪里

  全省各地自觉地把档案工作放在大局中谋划推进,主动贴近中心,确保经济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形成的档案应建尽建、全面覆盖。

  跟踪指导重大活动全面建档。省档案局全过程参与上海世博会江苏馆的档案管理,并将展出实物接收进馆永久珍藏。对口支援西藏拉萨市和新疆伊犁州、克州档案局馆,开展援藏、援疆档案工作。南京市档案局派员进驻青奥组委会做好建档工作。常州、南通、扬州、镇江等地档案部门在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中积极跟进服务,受到当地党委政府高度赞扬。

  有效实施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全过程监管。按照“建精品工程,创一流档案”的要求,创新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全过程管理模式,对高速公路、港口、电力、水利等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实现与工程建设“三同步”。在全国首次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示范工程评选中,江苏宜兴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南京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沪苏浙高速公路江苏段工程、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工程、田湾核电站一期工程五个项目入选,获奖项目数量名列全国前茅。

  扎实推动省属企业、民营企业和开发区档案工作。省档案局与省国资委、工商联、中小企业局、商务厅等部门形成共识,通过召开推进会、举办业务培训、制定业务规范等途径促进省属企业、民营企业和开发区档案工作的开展。当前,省属企业档案工作渐趋规范,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开发区档案工作不断提档升级。全国第一家民营企业档案馆在我省产生,开发区和省属企业档案工作经验得到国家档案局肯定。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全面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建档工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案可查”。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林改档案、农村新经济组织档案的管理,推动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三农”。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和示范镇村创建,培育了常熟、通州、扬中、武进、邗江等5个国家示范县和217个省级示范镇、550个示范村。  

  服务人民群众

  一枝一叶总关情,民生档案工作是抓小事成大事

  江苏各级档案部门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为民服务”作为档案工作的神圣职责,推出了一系列便民惠民的新举措。

  省档案局近年来多次对加强民生档案工作作出部署,会同省有关部门推进社会保障、扶贫开发、婚姻登记、社会组织管理、城市社区、高等学校等民生领域的档案工作。省及南京、无锡、徐州、苏州市先后出台的地方性档案法规,对档案开放利用和公民查阅档案作出明确规定,为公民利用档案提供法律保障。新近修订发布的《无锡市档案管理条例》,在全国率先明确公民对本人职工人事档案构成享有知情权,对归档内容享有补充权。全省各级档案馆通过丰富民生档案资源,建设民生档案数据库,改善档案查阅窗口和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平,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档案信息和政府公开信息的利用需求。

  去年9月27日开通的南京市民生档案和开放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了24大类、126个相对标准独立的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数据总量达544万条,并在市、区两级档案馆及部分专业档案馆间实现“就近查档、跨馆出证”远程便捷服务,为老百姓利用档案了解政策、维护权益、落实待遇等提供了帮助。2012年民生档案查阅占利用总量的86%。今年1-5月份,市、区档案馆共为市民提供婚姻、独生子女身份等查证15700余人次。

  几年来,徐州、盐城、淮安、扬州以及江阴、太仓、张家港、宜兴、武进、溧阳、铜山等地档案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民生档案资源整合力度,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及时将退伍士兵、独生子女、婚姻、优抚、伤残、宅基地批复、工商歇业等民生档案接收进馆,集中保管、开放利用。

  笔者在太仓采访时,档案馆的服务人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家住太仓浏河镇新闸村的王阿利老汉来到太仓市档案馆服务大厅,查询他老屋子的有关证明文件。“这三间半房子还是上世纪50年代土改时分给我们的,没有房产证、土地证,现在村里要拆迁了,如果拿不出证明,补偿就要吃大亏了。”王老汉忧心忡忡。工作人员很快就在电脑中搜索到了一张1951年的《太仓县土地房产人口申请登记表》,上面清晰显示了王阿利及其母亲当时分得这三间半瓦房的登记情况。“有了这个证明文件,我马上就能搬到130多平方米的公寓房里了。”王阿利高兴地告诉笔者。按照当地的政策,没有这份档案,他的旧房子只能按照无证房即每平方米120元来补偿。据了解,太仓市建立了50个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每年提供档案查询服务超过1.3万人次。  

  建设档案强省

  强化业务建设,夯实档案事业发展基础

  努力建设与文化强省地位相匹配的档案强省,是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殷切希望,也是全省各级档案部门的美好愿景。江苏档案人正以各项业务工作的全面推进,迈出建设档案强省的新步伐。

  按照社会性、文化性、开放性、现代性、标志性的要求,科学定位档案馆安全保管、信息传播、社会教育、文化交流、服务公众等功能,全力推动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总投资近5亿元,定位“世界先进、国内一流”的省档案新馆去年底正式封顶,将成为南京新的地标性建筑。市县档案新馆建设方兴未艾,特别是财政并不宽裕的苏中、苏北地区,如宿迁、淮安、盐城、泰州等地,在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的关心、重视下,新馆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截至去年底,13个市中有6个已建新馆,7个在建,平均面积达17600㎡;48个县(市)有36个已建、在建,平均面积达8500㎡;54个市辖区有33个已建、在建。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档案馆综合水平的提升创造了条件,在国家级档案馆创建工作中,我省有24个档案馆通过国家一级测评,数量位居全国首位。

  抓住新馆建设有利时机,加大档案资源的收集、保护和监管力度。各地全面开展档案馆收集范围以及机关企业事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制定、审核和实施工作,促进各类档案应归尽归。苏州、无锡、南通、常州、连云港等市积极探索改制企业档案集中管理新模式,整合改制企业档案资源,及时将数百万卷改制企业档案接收进馆,确保企业改制中档案不流失、不损毁。

  各级档案馆立足省情,把握地方风土人情、文化特色,积极开展特色馆藏建设。省档案馆先后征集了朱镕基等领导同志在江苏考察的珍贵资料,制作了胡福明、顾介康、吴镕、吴克铨等知名人士口述历史档案资料。无锡市积极发展档案学会民间会员,汇聚民智,大力拓展民间档案资源征集渠道,每年有2000多件民间档案入馆收藏。南通市档案局举办民间珍贵档案评选,设立市民档案捐赠日,整合和挖掘民间档案资源。

  各级档案部门还注意正确处理好“所有”与“所在”的关系,探索档案资源建设新格局。在积极征集接收档案资源进馆,丰富馆藏资源的同时,改变档案资源保管“别无分店”的观念,指导各单位开展工作,支持乡镇自建档案馆,实现了乡镇档案馆建设零的突破。

  把握档案事业发展趋势,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完成了江苏省信息化基础性、公益性、标志性工程——省电子档案中心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加快推进馆藏档案数字化进程,更加方便快捷地满足社会需求,更好地保护档案原件。加强《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和省数字档案馆、室测评标准的宣贯,一批示范性数字档案馆、室脱颖而出。

  高度重视档案基础业务工作,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各级档案馆对馆藏状况进行清查摸底,对馆藏积存零散档案进行系统整理,建立完善的档案检索工具,积极开展档案鉴定划控工作,为保证档案安全和促进档案价值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围绕档案强省建设目标,全省档案部门还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按照“大档案”的工作理念,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合力。省档案局先后与南京、宿迁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档案事业发展;与南京大学就档案资源开发、档案科研教育和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战略性合作;与省有关部门、档案源单位以及新闻媒体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和建档指导服务等方面上加强合作。

  传播档案文化

  变死档案为活资源,扩大档案社会影响力

  江苏档案资源丰富,全省馆室藏档案资料总量已超过1亿卷(件)。近年来,全省各级档案部门打破档案“锁在深闺人不识”的封闭状况,主动融入文化强省建设,努力把“死档案”变成“活资源”,充分运用档案及档案文化特有的元素和魅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不断拉近档案与社会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各地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导向,宽领域、深层次地开发利用档案资源,《韩国鈞朋僚函札名人墨迹》、《江苏省珍贵档案文献图鉴》、《金陵全书》、《清宫扬州御档》等一批文化底蕴丰厚、具有时代价值的档案文化精品先后问世。

  与新闻媒体和档案源单位合作成为档案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2012年,省档案局与《扬子晚报》社联合推出大型历史文化专版——“档案穿越”,以新闻说档案,变尘史为文化,开创了档案文化传播新样式。“档案穿越”专版社会反响大、行业效果好、领导评价高,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等500多家境内外媒体给予报道或转载,并荣获首届全省思想文化创新成果奖提名奖。与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合作编写的《美丽江苏2012》正式出版。与《江苏经济报》合作开办的“江苏档案”专版在中国经济新闻大赛中获得“读者喜爱的好专栏”一等奖。与江苏广电网络集团合作“江苏历史上的今天”专题节目,在江苏有线互动电视和云媒体电视上线。与省高等法院合作编纂的《民国高等法院刑事、民事审判案例》和与省地方志合作完成的《江苏档案系统馆藏历代方志全书》电子书和精品书即将出版发行。与省文明办合作建立“江苏好人好事档案数据库”正在有序推进。

  各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探索档案资源开发与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产业、旅游服务有机结合的新模式,实现档案馆“五位一体”功能的全面转型。

  常州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记者在流淌千年的大运河的南岸,看到坐落此处的“运河五号”档案文化街区。锯齿状的纺织车间外墙,裹满了绿油油的爬山虎,水塔改造成了阔气的小瀑布,响起淙淙悦耳的流水声。“这里的老厂房、老设备、老实物等众多工业遗存,是不可替代的工业文明的见证。”常州市档案局局长李传奇介绍说。8000平方米的老厂房改造成了常州市工商档案博览中心,构成了一部鲜活的常州工业文明史,成为“全国首批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去年一年的参观人数就达到6万人次。

  2012年,全省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史料举办各种展览235个,接待参观28多万人次,档案资政、存史、育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省档案馆正在配合新馆建设,筹备《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大型展览,并积极推动市县档案馆举办相同主题的展览,争取省、市、县三级构成体系,产生规模和品牌效应,成为我省档案部门服务政治、文化建设的拳头产品。  

  打造过硬队伍

  坚持“三宽三互四有”导向,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全省档案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

  发展好全省档案事业,队伍是关键。省档案局坚持把档案干部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常抓不懈,按照“三宽三互四有”(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互信、互尊、互谅;有信念、有本领、有担当、有正气)要求,努力建设高素质档案干部队伍。

  强化领导班子的模范带头作用,公开承诺五个方面带好头、作表率,即在坚定政治立场、干好事业上,在团结和谐、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上,在严格遵守组织原则、组织纪律上,在出于公心、真诚待人上和党风廉政上带好头作表率。增强集体领导意识和大局意识,增强工作开放度、透明度、集中度,提高决策的公开、公正、公平。

  开展向实践、向基层、向身边的先进人物学习,近几年分别组织副处以上干部和正高职称人员到滨海、太仓、如皋、泗阳学习调研,并连续三年分别邀请太仓、盱眙、连云港、江阴、常州、南通、扬中档案局长为局馆全体人员作报告。与南京大学合作开办档案专业研究生课程班,举办“业务大讲堂”,广泛开展继续教育、业务培训、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以思想作风建设提升年、局馆形象提升年、业务能力提升年和迎接新馆搬迁年等主题活动为抓手,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实现局馆人员素质、业务能力、服务水平、工作效率、机关形象和社会评价的全面提升,努力造就学勤、业精、行实、风正、气顺、人和的干部队伍,努力争创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和谐型、高效型和廉洁型的模范部门,使省档案局馆成为让省委、省政府领导放心,社会各界称心,内部上下顺心的好机关。在第四次省级机关作风建设“万人评议”活动中,省档案局馆总体满意率达98.74%。

  大创举,必有大魅力;大事业,必有大气象,档案事业正迎来一个美好的春天。在历史和现实的桥梁上,档案作为一个文化路标,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社会文明,传播着人类精神,传递着你我温暖。当时光流转,在静谧中回首岁月光辉,档案见证着亿万国人共同追逐的伟大梦想。(苏宣)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8日 15:42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