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王家元:让春风村的“石头开花”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三分之一的土地石漠化,翻山越岭2小时才能走到最近的县城,人均收入不足1800元……这就是9年前,四川宜宾筠连县春风村的真实写照——满山的石头、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让“靠山吃山”成了一句空话。

  短短9年之后,这里“石头搬走”了,全村13.4公里的道路已基本完成;这里“石头开花”了,2012年全村居民人均收入突破12600元,漫山的李树、茶园中穿梭的游客,见证着这里“特色产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新农村致富之路。

  望着漫山李子树上绿油油的果实,46岁的党支部书记王家元,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将来,春风村还有比这更好的日子。”

  1985年,年仅18岁的王家元离开了家乡春风村,这是当时四川宜宾市最贫困的山区之一。与那个时代大部分“穷怕了,穷够了”的西部农村青年一样,“走出去、不管到哪”成了他唯一的选择。外出经商10年,靠着一股拼劲、闯劲,在外面发了财的王家元很快在县城买了房,成为村上人人羡慕的小老板。2000年9月,家中的变故改变了王家元对未来的选择,时任春风村村主任、王家元的哥哥王中元在一次协助腾达镇派出所抓捕惯偷任务中不幸牺牲,“家中老人、兄弟姐妹需要照顾,孩子也需要上学,觉得自己不能再漂泊了。”

  2004年,回乡创业刚一年的王家元突然得知,自己当选了春风村主任。“可能由于常常回村与老乡、亲友交流致富经验,被大家公认为‘能人’,乡亲们的脱贫致富的愿望非常迫切。”王家元说,当时自己在县里开了一家采石场,还在县城租了门市,每年收入十多万。家人对他回村却并不赞成,意见也很实在:一个村官一年的收入是多少?你做生意一年的收入是多少?更何况,村上的情况复杂,你说的别人不一定要干。妻子廖运兰的火气特别大:“你这是在干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为“搬走”家人心里的“石块”,悄悄与妻子定下了“三年之约”——用三年的时间来推动村子的经济发展,三年之后继续从商。“当时告诉妻子,首先你要支持我,然后我再做其他人的工作,一来二去家人也都勉强同意了。”

  基层村官工作并不容易,更何况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这一年,尽管改革开放的大潮早已席卷我国各地,但地处山区春风村还停留在传统农耕时代——没有一条能通车的公路、没有一项叫得响的产业、没有一家算得上小康的农户,村民们在遍布石灰石的岩石缝里出力流汗,却依然无法摆脱贫困。

  “这些石头山,就是我们脱贫致富先要解决的问题。”王家元上任后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为村上修路。从地理位置看,距筠连县城仅6公里春风村并不偏远,但在当时,这6公里石头路却需要翻山越岭近2个小时。尽管谁都知道“要致富,先修路”,可看着留守在村子里的老人、妇女,不少村民们犯了嘀咕:就凭我们这些“土农民”,想修好路比登天还难。但王家元决心不改,“愚公能移山,死人还要守副棺材。今年修不完,有明年;明年修不完,还有后年;总有一天,路要修通。”

  在远近闻名的石头山修路,不仅是凭一股气那么简单。没有资金支持,全凭村民集资,这对一个人均收入不到1800元的小山村来说何其不易。对此王家元主动提出,修路需要的石材直接到自家采石场拉,不要钱,并投入了20多万元的财物。为了鼓舞村民,他还带头干活,白天开工前他联系、组织村民一同上工;晚上收工后,他又去工地上检查有无安全隐患,调整工程进度。艰辛的付出终获回报:2006年年底,春风村7.8公里环形碎石路全面贯通,只需要15分钟左右,县城的班车就能跑到村上。

  路通了,村上的产业结构并未改变,村民们的增收致富的途径并未找到——守着光秃秃的土地,“春风村的未来”成了压在王家元心中的又一块“石头”。

  王家元想到了科技致富。他请来农业专家分析村里的土质情况,再选择适宜的品种进行推广。经研究,李树成了最终的选择。春风村漫山的石灰石具有很强的聚热功能,在夜间持续释放热量可促使李树糖分聚集,李子味道会更好。可在石头缝里种李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石头缝里土壤太薄,村民先得将石块从土里刨出来、砌成小圈,再挑土填满、种植树木。“宁愿累死,不愿穷死,虽然困难很多,但大家相信王家元。”回忆当时的情景,果农刘国琼说。经过近5年建设,目前春风村种植的李子面积已达1680亩,实现经济效益超过900万元。

  2008年,看到种植带来的巨大效益,王家园又组织在当地不适合李树生长的龙塘、中沙组,部署了茶叶产业带。可这次,一块更大、更沉重的“石头”——村民的传统生产观念问题,又摆在了王家元面前。

  “我就是个农民,我这一生都要靠土地为生的,要叫我种茶肯定不行,我只能种粮食。”一些习惯了传统农耕的村民们并不愿意改种茶叶,还包括一些在村上有“话语权”的十多位“老辈子”。与修路、种李树时需要魄力不同,这一次王家元选择了将“石头”软化。

  他一面以旅游观光的名义,安排村上的“老辈子”们到周边茶叶种植大县,考察了解产业发展;一面做这些家庭中“思想开放”的年轻人的工作,还在村上大张旗鼓地做起产业示范。2008年,村里引进了一家茶叶加工企业,虽然是租了两间房搞临时加工,可就是这样的小作坊却实现了3万多斤的加工量,150多万的产值。“农民是最讲究实惠的,到了第二年,村里的许多老百姓就主动要求买苗子,之前强烈反对种茶的一些村民,也种下了20多亩的小茶苗。”说到这,已有不少白发的王家元露出了一丝微笑。

  9年来,一路艰辛、一路拼搏,王家元用智慧和勇气,搬走了春风村致富路上的一块又一块“石头”,一条集“特色产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新农村致富之路在这里逐渐成形。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3日 11:26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李佳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