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找到那面镜子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是中央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的总要求。党员干部是否符合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是否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是否发挥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是否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是否塑造起了能够凝聚党员不断前进、符合群众美好期盼的政党形象,这些都需要镜子来照一照。照亮党员干部的坚定信念、优良作风、清廉本色,同时也显现出党员干部在群众工作中的不足与短板。是“正形象”,则不断发扬,以期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面取得更大成效;是“负效应”,则要敢于面对真实的自我,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通过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我形象。

  问题的关键是,那面镜子在哪里?笔者以为,在我们面前至少有三面镜子。

  哲学是一面有高度的镜子。哲学意即“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从哲学高度出发确立价值取向、理性想事做事,才能达到知行合一。“从群众来,到群众去”——1943年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毛泽东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做了理论概括,把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有机地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这样的哲学高度出发,走群众路线成为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建设直到改革的一条宝贵经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依据主要矛盾的变化,团结和依靠群众的最大多数,把群众路线作为一切群众工作的根本原则,这是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典范。新世纪新阶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的最好哲学回答。站在哲学这面有高度的镜子前,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真正掌握党的群众观点、实践党的群众路线。

  历史是一面有深度的镜子。“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历史长河点滴事,记录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政治不二法门,也描述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世间事,能看懂多少历史,也就能看到多少未来。历史这面宝贵的镜子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党的失败——解放战争中国民党的气节丧失和败德乱行;也看到了一个大国的悲剧——苏联亡党亡国前夜由作风问题而引发的政治危机;这面镜子中,我们更看到了在中国共产党92年苦难辉煌的历史进程中,陕甘宁边区人民捧出的那一把小米,淮海战役前线老百姓手中的独轮车。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关乎事业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站在历史这面有深度的镜子前,关键在于建立和老百姓深厚的感情联系,深刻领会“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只有你把老百姓放在心上,老百姓才会让你坐在台上”的深刻涵义。

  现实是一面有广度的镜子。现实是一个广角镜头,通过它可以将社会上的阳光、阴影、和谐、矛盾尽收眼底。历经35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变与发展,然而进入深水区后的问题盘根错节,也使得越来越多深层次的矛盾以不同形式逐步显现。群众工作困难的客观原因有利益分配问题、利益协调问题、更有利益保障问题。但是从主观分析,群众对少数干部腐败现象和作风的不满是无法回避的突出矛盾。须知,“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要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没有一种执政资源,比赢得民意更珍贵持久。”站在现实这面有广度的镜子前,关键在于对照检查存在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方面的不足,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想问题做事情,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党员干部形象。(宁夏党校反腐倡廉教育研究中心 执笔:王 琼)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8日 21:31 来源:宁夏日报 编辑:许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