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王保卫:给无助的老人一个家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时常有人来做义工,帮忙种地。

  王保卫在楼前种架豆。

  两年以前,王保卫是生意人,每天嫌钱赚得还不够。现在,他带全家到山区,住在一所废弃学校,供养无处可去的老人。粗茶淡饭,种番茄、红薯。他发现,自己需要的原本不多。

  他想做一个梦,为所有进不了敬老院、又进不起养老院的老人们养老。用一年多时间,他的乌托邦出现在河南新密农村。2013年初夏,记者走进王保卫的安养苑。

  小善行胜过大善念,关于养老,他想做点事

  2011年6月,郑州一所养老院被曝丑闻。记者蹲守六夜,拍到护工凌晨打骂、虐待老人甚至灌尿的镜头。王保卫和很多人一样,为之愤怒、心酸、不安。8月,他又听到新闻,有老人走投无路,翻过护栏,跳进了黄河。

  那时候,王保卫已经是共青团郑州义工队伍的一员。他相信,最小的善行胜过最大的善念。关于养老,他心里一直有个结,他想做点事。到养老院做义工,护工乐得一边歇着,看他们忙,照拿工钱。有一次,一辆豪华房车停在养老院,一打听才知道那是院长买的新车。有次他给一个残疾老人洗澡,聊的时候得知,老人子女交不上钱,要被赶出去了。去哪,老人也很茫然。

  城里的敬老院参照农村的五保标准,不是谁都能进;养老院收费,投资人需要回报。王保卫问,老人进不了敬老院,进不起养老院,咋办?让他们去跳河?

  “现在能花几万块钱吃一顿饭,却拿不出钱养活老人?都是咱父母的年纪,咋能眼瞅着不管?”一连串的事让他坐不住,“没人管我来管,有多少老人收多少!”王保卫下了决心,要免费收留老人。有这个念头时,一群朋友都很冲动。他和朋友们设想,在黄河大桥两头竖块牌子,留下电话,让无处投奔的老人都知道有这么个地方。  

  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更何况,这是个近乎空想的慈善计划。不少人好意劝,“算了,你以为你是谁?”  

  2011年夏天,王保卫生意也不算大,做鹿肉企业河南代理,做茶楼老板,做药材买卖,经手一些冬虫夏草、麝香牛黄,正是窝着脖子挣钱的时候。周围有人觉得他疯了,媳妇跟他怄气。两鬓苍苍的老母亲觉得拗不过他,一大帮义工兄弟们愿意帮他。

  帮助多少人不重要,但带动了孩子们和村里人

  忙起这事,每月1万多块的生意算是没了,二三十万的积蓄算来算去不够,连选址都够呛。城里不够,就去农村找。最后,在新密市米村镇月寨村,村支书听说他要免费办养老,二话不说开了村委会会议,把废弃的小学给他用,一分钱不要。

  这是一栋连完整玻璃都没有的两层小楼。王保卫带着锅碗、方便面开始了装修。吃方便面第一天还好,吃到第二天就难以下咽,他们就这样从夏天陆续干到过年。年关给民工都发不下工资了,王保卫回家翻箱倒柜,咬牙卖掉了两盒冬虫夏草。凑点钱装修一点,有了老人住处,床椅,做了防水。至今,对小院的改造还在进行。

  一拨又一拨的义工从郑州赶过来,帮他开荒、种菜。村里人看见学生娃们脱了鞋,扒石头挑粪,说,学生在家里都不一定干活,为这些孤寡老人恁下劲!有时候他们看见城里人插红薯秧,说,咦,不像是种树哩!说罢下地教他们干农活。新密的师傅每月来义务理发,村里又拿出3亩薄地给他们种,村里人往这里送馒头、送菜,麦子黄时,送来新摘的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山区的夜,星空极高,四周极静。他鸡窝收鸡蛋,机井洗衣服,光着脚走在土里。城里的义工驱车到这,刷坛子做糖蒜,没有太多话,干一天活又离开。王保卫相信,他帮助了多少人不重要,但带动了孩子们、村里人爱老敬老。“大学生,他们将来会比我做得更好。”

  86岁的“气球奶奶”是第一个接来的老人。儿子患病,“气球奶奶”不顾骨折,坚持在街头卖气球,一度引发关注。还有一个蜷缩在取款机边睡觉的老人被送到这里,因为儿女困难,无处收留。长期短期,先后有20多位老人到过这里。老人自尊心很强,除了姓名,王保卫叮嘱大家不要多问。在这种简单的生活之下,养活一名老人成本并不高,每月200元足够。收获的红薯豆角吃不完,还成袋分给志愿者带走。

  谁都不做能力之外的事,弱者就只能陷于无助

  距离王保卫十几公里,有一家商业养老院,利用的也是一所废弃的小学。生源在减少,老人在增加,这像是如今养老形势的一个隐喻。也是两年前,老中医闫俊举凑了350万元,开办这家养老院,五六十个老人,三四千元的收费,尚且一直赔钱。说起王保卫的事,闫俊举说,善心可嘉,可他终究要失败。

  在闫俊举看来,专业护工需要资质,薪酬月均1800元左右,众多老年病紧急时候随时危及生命等等,都是仅凭热情的义工难以胜任的,其复杂程度也远远超出了王保卫的想象。

  王保卫张罗开张的时候,曾侥幸认为收养孤老,是积德行善,是传统美德,用不着让谁批准。民政局很快找来,督办资质。他用了4个月的时间,取得了一张《民办非事业单位登记证书》。这得益于民政局人员提醒他,养老托老机构标准高,很难注册,他的业务范围只好改为“为老年人提供各项服务”。

  说来当地很支持他的善举,村里无偿给地,乡里还送来物资,但民政部门支持起来陷入两难。年初,河南人袁厉害私人孤儿院大火,外界认为,民政部门不该放任她做能力之外的善事。王保卫的善举与此类似,当谁都不做能力之外的事,就只能看着弱者陷于无助。

  王保卫本人从未失掉乐观,在他看来,困难很快就将解决。不止一家慈善基金和他联系,一家第三方机构为每个到这里的老人买了保险。但问题也接踵而来,成龙基金会5万善款,需要提供正规票据,这还是需要政府的批准。没有先例,民政局和财政局显得颇为为难。大半年过去,王保卫说,快办好了!

  这天下午,王保卫妻子在院里照看老人,母亲在洗老人尿湿的裤子。说起过去的生活,王保卫没有一点留恋。“善缘安养苑”和未来的分院成为他一辈子最值得做、也一定要做到底的事。王保卫说:“我们有一天都会老的。”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4日 07:03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张学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