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上海理论界深入研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

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增添强大动力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编者按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贯穿于中华民族的艰辛奋斗史,但是不同的时代,中国梦有不同的内涵和实现途径。今天,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保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思想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神支柱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构成了中国梦的基本要素。

  中国梦的提出,是在党的十八大基础上再一次给全党、全国人民进行的一次总动员,也是对中国今后面临的形势、民族复兴的任务和目标的总概括。日前,上海召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理论研讨会,就扎扎实实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学习宣传研究展开讨论。现摘登其中部分发言,以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结合上海改革发展实践,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中国梦的核心要义与时代任务。

  李琪:中流砥柱、中国道路与中国梦

  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对近代中国百年来沧桑巨变所作的一个具有历史唯物论意义的科学论断。

  回顾风云激荡的中国近代史,中国人民是带着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民族耻辱进入20世纪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瓜分豆剖、欺凌掠夺,军阀纷争、战乱不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风雨如磐?故园”,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上下求索,前赴后继,但最终都是出师未捷,空怀壮志。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犹如沧海横流中的“中流砥柱”,毅然决然地担当起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救亡图存和民族独立、解放与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创榛辟莽、浴血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从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历史性跨越;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中国有史以来具有最广泛、最深刻意义的社会变革,探索并积累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基础;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领域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道路决定命运。今日之中国,日新月异,蓬勃发展。在中国共产党这一“中流砥柱”的引领下,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宏大愿景正在逐步成为现实。中国梦的实现,就像“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历史昭示我们:唯有中国共产党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中流砥柱”,中国的发展进步才会有正确方向和光明前景;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切实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奋力前行,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教授)

  林尚立:密切党与人民的血肉关系

  领导中国进步与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制度下的执政党相比,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拥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奋斗目标决定的。

  中国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中国人民。凝聚人民的力量,激发人民的创造力,是作为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使命。所以,中国梦一定是建立在人民的追求、党的领导以及国家变革所创造的合力基础上。党的有效领导与推动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在当今快速变迁、快速分化组合的中国社会,提高党的领导与执政能力的关键之关键,就在于密切党与人民的血肉关系,从而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祉的过程中,优化党组织与社会的关系、党的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党的政策与百姓普遍诉求的关系、党员率先与社会团结之间的关系。

  人民是党领导与执政的根基,为人民服务是党领导和执政的使命。所以,密切党与人民关系的根本点在于党要忠实地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但丝毫没有改变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具有的重大价值和意义,相反,对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党能够更全面地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要求党能够关切人民内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再者,要求党能够真正成为人民的核心力量,凝聚人民、服务人民,从而有效地与人民一起共同解决其面临的实际困难;最后,要求党能够在执政中通过有效的决策、管理与服务,从整体上保障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与保障。从发展的角度讲,人民的这些要求是世情、国情、民情变化所带来的,对党的领导和执政来说,可能是新的更高要求,但对人民生产和生活来说,尤其是对人民实现其梦想来说,是基本的要求。可以想见,如果党在满足人民基本要求上无法发挥应有作用,那实现中国梦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

  由此可见,不论对于个人来说,还是对整个党和国家来说,中国梦不是空幻的,而是非常实在的,都一定要落实于实事求是的作风之中,落实于实干兴邦的奋斗之中。基于中国梦的内在逻辑,新时期党密切与人民群众关系可以在三大方面进行创新实践:

  首先,从凝聚人民积极性与创造力高度,全面落实和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从而使党的群众路线,不仅具有优化党与人民关系的功能,而且具有提升党的思想能力、组织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功能。在利益多样化、民众创造力喷涌的时代,党应该更充分地发挥群众路线的巨大效应,有效地凝聚人民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为中国新的发展创造无比强大的正能量。

  其次,从创造每个人自主发展空间的高度,将党的建设与社会建设紧密地融合起来,使党真正成为能够协调和聚合社会资源为人民服务、能够团结和凝聚人民自身力量为自身服务、能够用党的政治优势与组织优势为社会服务的社会中坚,从而发挥出党领导人民、组织社会所应有的功能。

  最后,从党承担领导人民实现中国梦使命的高度,全面加强党自身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在这其中,最关键的要全面提高党的干部的人民意识、事业观念和全局能力;要提高党员群众的党员意识、社会责任以及社会能力。这就要求新时期党的建设,不能闭门党建,而应该全面走入群众,走入社会,真正根据人民群众以及社会发展对党领导和党的工作的要求来指导和推进党的建设,从而使党的建设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强化和提升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政治资源。

  中国共产党的所有力量来自人民,拥有了人民支持,中国共产党就能够通过人民的力量创造人间的伟大奇迹。过去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只要党能够紧密地与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这是中国道路自信的最大依据所在。(作者系复旦大学副校长、教授)

  沈国明:全面建成小康重在实干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个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为我们勾画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以及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发展目标。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必然要遇到种种矛盾和问题,不可能过于乐观地期望一帆风顺。过去连续3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给中国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但在这个过程中,也积累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眼下,生态环境、政风和社会风气、社会公正、劳动就业、公共安全等方面,都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以期将各类问题解决得更好,从而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党和政府有责任按照十八大的要求,抓好各方面建设,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也必须看到,复杂问题和矛盾并非突然形成,而只有在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中才能化解。要保持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抓紧化解矛盾和问题,但不能急于求成地认为这些矛盾和问题可一夜间消失,全社会对此都应尽可能形成共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必须勤奋工作,艰苦奋斗。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要创造美好的未来,固然少不了勇气、创意和决心,更少不了脚踏实地的劳动。科学技术在发展,产业在发展,工作方式和条件在发展,但是,所有的发展都建立在人们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之上。我国很多新兴产业的翘楚、领军人才,都是抓住机遇,凭着聪明、勤奋、坚忍不拔的精神艰苦奋斗才获得成功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偶尔会见到不择手段、期望“快速致富”的人和事。相关政策应当针对社会现实,让勤奋工作的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让不劳而获者得不到法外利益。要用事实教育大家,只有通过个人的诚实劳动和道德水准的完善,才能实现理想,从而在全社会树立起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也为每个人提供了成功的机会。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关联。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使亿万人民的美梦成真,也为大家提供更多的出彩机会。中国梦作为一个梦想,蕴含着人们期待实现但尚未实现的美好愿景,它可以转化为强大的动力,驱使人们奋斗。为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也应当完善相关制度,促进社会等级纵向流动的畅通,加大凭勤劳工作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进一步提供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进而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重在实干。建设小康社会,只挂在嘴上不行,必须付诸行动,埋头苦干,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强调行动并不意味着可以瞎干蛮干,遗祸子孙后代。最近接连发生的生态事件、安全事件提醒我们,小康社会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不断提升社会和谐的水平。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我们这代人有责任在前人的基础上,坚持并拓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作者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

  冯俊:实现中国梦是为人民造福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首先,国家富强是实现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

  幸福并非单纯是收入和财富增长的正相关,但人民幸福也需要以财富增长和国家富强为物质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旺盛活力,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这是中国梦和人民幸福最坚实的物质基础。现在我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还不算高,与富裕的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中国经济日益成为全球发展的“新引擎”,但面临的环境压力、资源瓶颈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要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始终把发展放在第一要务的位置,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要坚持创新发展,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其次,人民民主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政治保障。

  扩大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也才能使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和幸福。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清醒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要把人民满意度和幸福感作为执政为民的最高评价标准。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密切关注社情民意,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要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再次,文明和谐社会是实现人民幸福的精神文化家园。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实现中国梦和人民幸福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培育和谐人际关系,在全党全社会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要培育和谐发展的环境。要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大力提倡诚信友爱、团结互助、宽容谦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创造人类生产生活的良好生态环境。

  第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民幸福的最高目标。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明,取代资产阶级的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人类的每一发展阶段都承载着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终极价值目标的阶段性任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包括个人能力的充分发展,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个性的全面发展和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是在具体的发展环境中逐步走向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愿景,也是人民幸福的最高目标。(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林平忠: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

  在向中国梦迈进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军队必须始终瞄准强军目标,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首先,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梦包含强军梦,强军梦支撑中国梦。国家的发展强大包含着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涉及富国与强军的辩证关系问题。历史证明,只富国不强军,国之不强;只强军不富国,军之不存。鸦片战争前的清王朝经济上并不逊于欧洲列强,但现代军事落后,导致其无力抵抗外敌入侵,致使中华民族陷入沉重的苦难和危机。而不顾国情和国力片面注重强军,把绝大部分国家资源投入军备扩张,也容易忽视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建设,导致经济停滞、民怨沸腾、国家解体。

  其次,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是基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必然选择。中国的安全只能靠自己来维护,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潮流的选择。但和平发展并不意味没有战争,也不意味可以坐享和平,更不意味可以放弃武力;相反,只有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才能有效促进和平发展,守住和平发展底线。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而发展必要的军事力量,既是我国作为主权国家的正当诉求,也是坚持和平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再次,建设强大的国防和军队,是基于我国生存安全与发展安全的迫切需要。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和改革的攻坚阶段,国家利益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作为安全保障。特别是从国际环境看,我国所面临的安全环境日益多变,安全形势日益复杂。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要努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始终铸牢坚决听党指挥这一强军之魂。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我军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以党的宗旨为宗旨、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目标为目标、以党的任务为任务,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党和人民对军队的最高政治要求。必须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官兵头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不断提高军队党组织战斗力;始终坚持任人唯贤、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确保军队永远掌握在听党指挥的人手里。

  始终聚力能打仗、打胜仗这一强军之要。必须始终坚持以战斗力为根本标准推进部队全面建设;始终坚持用打仗的标准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坚持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带动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部队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始终坚持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始终坚持抓好部队战斗精神和战斗作风建设,不断强化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坚决剔除各种“和平病”,做到不懈战、不惧战,不断激发官兵的精气神。

  始终夯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一强军之基。必须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治军带兵的特点规律,进一步完善军事法规和政策制度,不断提高军队法制化建设水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必须结合新时代的官兵性格特征和信息化战争特点,不断探求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管理部队、抓好军事训练的方式方法,着力抓好基层部队建设,培养部队严守纪律、令行禁止、步调一致的良好作风。(作者系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副主任、教授)

  王国平:三个自信背后的三个自觉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表达。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背后的自觉,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梦的共同需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背后存在着三个自觉,即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性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选择、人类文明成果的积极汲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上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实现形态。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趋势性的社会形态选择,反复被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发生和广泛展开的实践所验证。资本主义制度内生的不可克服的矛盾恰恰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前提,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又为科学社会主义注入了持续的活力,铸就着新制度竞争和发展的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主要基于如下判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历经曲折、坎坷,艰苦探索而概括形成了包含道路、理论、制度有机统一,并被实践反复证明具有光明前景的创新型社会形态。其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内容无一不是基于30多年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产物。

  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进程中,人类文明成果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然而,若从最集中并具有典型价值的角度去判断,发展文明、生态文明和人性文明这三者更具有代表性。社会运行过程中的制度形态,其适应性、优越性必须体现为与人类文明尤其是三大文明的对接、吸纳和优化。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同样如此。

  就发展文明而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伴随的经济社会实践,是世界相应阶段发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表现为“中国制造”的经济发展领域更显突出。从世界角度看,至少带来三大收益:其一,产业提升。垂直专业化分工链中的高端不断向上拓展,从而带动产业层次整体持续升级。其二,消费者获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消费者获益主要体现在用更少的投入获得同量甚至更多的消费福利。其三,世界经济秩序的重要承载者。“世界离不开中国”就是最直白、最通俗的解读。从国内发展看,“中国制造”意味着改革开放的直接成果。改革开放使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自给型发展状态步入WTO框架下的世界经济平台,“中国制造”则是主要参与形式。

  生态文明其实是发展文明的必然产物。人类在发展文明追求、实现过程中,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活质量提升的需求愈来愈高,但生态压力却日趋增大。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以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等为标志的生态文明需求相继诞生并逐渐成为全球性追求。为此,我国政府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而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概括为5个方面,其中就包含生态文明建设。

  人性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和基础。这至少包含三个层次的不断提升,即人性化、人权、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性化涵盖追求福利、崇尚自由、乐于赞誉和珍惜生命等等;人权是人的利益实现与发展需要在法律上的实现形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则是人性化的理想境界及其实现的最高阶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其核心价值。实际上,人性文明追求的最高境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正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最早提出,并成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根本的终极追求。因此,人性化、人权、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逻辑主线和核心价值,是人类文明的经典和结晶。

  综上所述,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这理应植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性取向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积极汲取。坚持三个自信,深度拓展三个自觉,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持续科学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5日 11:21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