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云南省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同流汗共分担 同呼吸共命运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我省全面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1年半以来,“插甸经验”成为备受关注的样本。仲夏时节,记者走进插甸,走近那些与老百姓一起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的干部,对“插甸经验”有了新的理解——

同流汗共分担 同呼吸共命运

  6月的武定县插甸坝子一片葱茏,阳光下翠绿的田野十分养眼,让初来乍到的人们不禁赞叹:“好漂亮的田园风光。”

  面对如此美景,省委组织部在这里挂职的一位干部却有点“不解风情”:“你们看到的虽然都是绿莹莹的,但翻来覆去就是玉米、水稻、洋芋,最多还有点烤烟,老百姓想靠这些致富很难。”

  同样景象,不同感受,反映出“旁观者”与“当事人”的两种视角、两种思维差异,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插甸经验”的不同一般。

  同吃同住同劳动 真情融入“面对面”

  “只有真情融入,才能赢得群众认可”

  “书记,来家里吃点水果嘛。”“书记,天下雨,早晚冷,衣服要穿够。”“书记,有空要再回来村里坐坐。”

  虽然已结束住村挂职一段时间了,但章良为、魏超鹏等人回到各自担任常务书记的村里时,还是能处处听到热情的招呼。

  一位村干部说,前不久一位常务书记和部领导一起到村里走访,原计划在村委会吃饭,可半路上就被村民硬是拉着去家里吃孩子的满月酒了。“这些挂职干部,现在相当受老百姓欢迎。”

  一年半前,当省委组织部的第一批12名下派干部来到武定县插甸乡住村挂职时,可不是这样的场景。

  刚到水城村的章良为想开个会和村里党员干部们认识一下,却得到“大家忙着收洋芋,凑不起人”的委婉拒绝;独自进村走访,却被村民生硬地拦在路上:“你是什么人,来干什么?”

  村民们的冷淡是有原因的。用插甸村党总支书记张正明的话来说,“看他们来时,心想不就是走走形式嘛,住上几天,装装样子,刮完这阵风就走了。”

  让张正明和插甸乡的干部群众没有想到的是,章良为和他的同事们不仅住下来没走,还天天往村民家里跑。遇到栽种就跟着栽种,遇到干旱就跟着运水,遇到收割就跟着收割,白天干了一天活,晚上还帮忙调解矛盾……

  “他们刚下来的时候皮肤白生生的,个把月就晒得黑漆漆了。”住村干部们踏踏实实地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村里很快站稳了脚跟。如今提起常务书记,插甸乡的干部群众挂在嘴里的是“我们魏书记”“我们章书记”,而常务书记们讲起村里的情况也常常用“我们村”表达。

  12名常务书记在同吃同住同劳动中逐渐被当地干部群众熟悉、认可,而他们不了解的是,在这些干部的背后,有着一整套精心设计的制度保障。

  省委组织部把插甸划为12个民情责任区,由部领导作为责任领导,每人挂钩1至3个责任区,每个责任区由1至2个处室作为责任处室,每位部领导、处室领导、机关干部分别直接联系2至4户群众,发放民情联系卡到每一户、每个人,制作民情联系登记表,建立民情联系台账,做到每名干部都“一竿子插到底”直接联系群众、直接帮助群众、直接服务群众。同时下派干部13人,1人挂任武定县委副书记兼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总队长,2人挂任乡党委副书记,12人担任12个村党总支常务书记,要求常务书记住村不少于200天,入户率不低于50%。

  有了好制度,还需严格执行。近1年半时间里,省委组织部各级领导带头把制度落到实处。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刘维佳15次到插甸住村入户,7次带领机关干部到乡里开展集体劳动,没有在宾馆住过一晚,没有在县城吃过一餐;部领导年均住村3次以上,每次都走村串户实实在在帮助群众;各责任处室领导普遍做到每个季度住村1次,每次都认真收集村里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想方设法加以解决。

  有了制度保障,才能使干部真正融入基层、真情融入群众,才能使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实现经常化、制度化、常态化,也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认可。

  同苦同乐同分担 真心做事“手拉手”

  “只有真心做事,才能赢得群众信赖”

  6月28日晚上10点左右,哪吐村一位群众敲响了常务书记赵松青的房门。原来,他家里种的鱼腥草出现了病害,焦急不安中想到的是找赵松青求助。忙碌一天的赵松青二话没说,立即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并跟这位村民约好,马上到地里看看,帮他解决问题。

  能让村民大老远晚上跑来求助,足见群众对常务书记的信赖,而这种信赖不是凭空从天而降的,而是靠他们坚持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题,在日积月累中一点一滴换来的。

  省委组织部下派住村干部里,不乏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机关门的“三门干部”,也有人从小到大都在城里,对农村的了解全来自报纸、电视和网络,让他们到农村第一线去抓“三农”工作,毫无疑问是个挑战。不少当地群众对这些下派干部的看法也是“农村的事情,他们怕是不懂”。

  康照村妇女主任杜菊艳一开始就是这么想的。当她去年第一眼看到来担任常务书记的李海芳时,心里想的是“这个城里妹子在这儿能忍几天?”而刚到村里的李海芳,也发现自己时常陷入“在老百姓面前连聊天都不知道聊什么”的状态。

  面对尴尬窘境,下派干部们不约而同选择了“用真心做事”来与群众打成一片。

  有一天,李海芳上山找抗旱水源,走了一天山路,回来得知大黑山村民小组一户群众家里闹矛盾,妻子跑了不见影,丈夫气得要上吊,于是她又赶去做思想工作,回来已是晚上12点多了。

  去年增益村建设水利项目时,有监督员发现施工中有偷工减料、沟帮高度和沟底厚度不达标等不按合同办事的情况,常务书记赵宇立即出面与施工方据理力争、寸步不让,硬是拆除了300多米质量不过关的水渠,要求施工方重做。

  不了解村情民意,就从与农户拉家常、谈问题开始;没有农业生产经验,就从自筹资金自办实验田做起;不受信任,就从做好每件小事入手……

  今年3月的一天,插甸村常务书记陈福到荣丰村民小组,查看饮用水管网改造工程进展情况。面对施工人员和群众,他提出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完成多少?还有几天可以完工?村民每户要出多少钱?一户补助多少?入户之后一家给多长的水管?水源有没有保证?”

  “像是安他家水管一样。”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人这么评价。

  而这样的评价,也正验证了挂任武定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总队长的陈真永的一句话:“你做事是不是真心实意,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同创同建同发展 真诚服务“心连心”

  “只有真诚服务,才能赢得群众尊重”

  今年,古普村试种了80多亩辣素椒,每亩有望带来9000元左右的收入,还通过大棚育苗,向村民免费发放种苗。说起这个承载着村民增收致富希望的新产业,村委会副主任王文会很感慨:“这个辣素椒,你们外面来的人十个有九个都没听说过。如果不是去年赵娴书记试种成功,我们又怎么会想到整这个呢?”

  插甸乡农业种植结构单一,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但调结构有风险,下派干部又缺乏经验,怎么办?大家一合计,想出了“种实验田”的办法。

  常务书记们自筹资金租用土地,边学边干,进行辣素椒、色素椒、雪桃、灯盏花、新品种洋芋、食用玫瑰等新品种种植试验。同时积极联系专家,考察论证种植条件。一年辛苦下来,虽然色素椒等项目实验失败,但辣素椒、雪桃的成功,让农民群众“零风险”找到了增收致富新路。

  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更大的难题横亘在常务书记面前:一方面是不少党员、群众有脱贫致富的好计划、好项目,却缺乏启动资金无法开展,另一方面是农信社有在农村开展业务的愿望,却限于人力物力和对风险的担忧,缺少对农民群众发放贷款的畅通渠道。

  如何“架”起这座桥梁,“红色信贷”创新工程应运而生。

  发挥基层党组织最贴近、最熟悉群众的特点,对群众拿来申请贷款的项目进行信用评估;协调政府参与,通过贴息和风险保障金既降低农民负担,又降低贷款风险……具备利率低、周期长、额度高、手续方便快捷等特点的“红色信贷”很快成为群众争相申请的对象。短短半年时间,发放贷款从十几笔增至482笔,金额从上百万元增至1831万元。

  从“产业实验田”到“红色信贷”,从“丽江雪桃”种植到“大耳黄羊”引进,他们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推出了许多新举措、新办法、新思路,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几千亩雷响田有了水利设施,上千户群众有了自来水喝”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还带来了许多看不见的改变。

  省委组织部下派干部清楚地知道,再强的工作队也会有离开的一天,只有创新发展基层党建工作,强化基层组织,建起一个个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好支部,才能保证农村的长远发展。

  为此,他们着力开展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工作,把年富力强、致富带头有经验的党员充实进入村党总支;他们对没有建立党支部的村民小组采取“兼”“派”“挂”方式新建22个党支部,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员,就有党的组织;他们加强活动阵地建设,新建和改扩建12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同时把党员活动场所、文化活动阵地、体育活动设施有机整合起来;他们还集中对村党组织书记进行培训,或结合实际组织外出培训学习……

  “其实我们过去也想干点事,但一是不会干,二是不敢干。”说起这一年挂职干部对自己的影响,安拉村委会主任李建明形象比喻道:“他们不仅带我们打通了走到外面的路,而且打通了我们往外看、跟外面联系的路。”

  基层干部队伍的状态在发生着变化,省委组织部干部们的作风也在这一年多里发生着转变。他们来不接,走不送,吃不陪,真正做到挂县包乡不扰官,住村联户不扰民,做到思想感情和工作方式回归本色、回归本真、回归本源,身上的机关味少了,基层味浓了;官僚气少了,百姓气多了。

  “与群众同流汗,才能赢得群众认可;与群众共分担,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酸甜苦辣;与群众同呼吸,才能真正做到与群众心心相印;与群众共命运,才能自觉与群众同甘共苦。”一位社科专家由衷赞叹道。

  这种变化也被基层干部群众看在了眼里。乐茂河村委会主任张捍学就用一句话给出了评价:“共产党干部的作风又转回来了。”(记者 沈向兴 张寅)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2日 10:25 来源:云南日报 编辑:秦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