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群众监督”是“八项规定”常态化的关键点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自去年12月提出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以来,中共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党掀起一股“勤俭节约、廉洁从政”的新政风。在厉行节约效果初显之时,如何加强“制度约束”,使作风建设常态化,防止“运动式”、“一阵风”的弊端,亦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7月1日中国新闻网)

  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央领导层以身作则,出行轻车简从,减少宴请,厉行节约。在高层的带头示范下,从中央到地方,各地各部门掀起反对奢侈浪费、严控三公消费的风潮。

  不完全统计显示,在八项规定实施的半年间,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各种问题2665个,给予组织处理和党政纪处分2290人次。从治理方式上看,这种惩处乃是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从治理效果看,已使一些不良风气受到明显遏制。当然,要巩固成果,使“八项规定”成为基本遵循,还需要在标本兼治上下功夫。

  在八项规定成效初显的同时,如何加强“制度约束”,使作风建设常态化,防止“运动式”、“一阵风”的弊端,亦颇受关注。实现“八项规定”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而制度建设成为网友和群众最为关心的话题,“缺乏一些具体细化标准,制度建设需要跟上”、“‘官本位’思想严重,阻碍了进一步改进作风”,“监督力度有待增强,监督渠道有待拓宽”。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的召开专门会议,要求发扬“钉钉子”的精神,进一步把八项规定精神落到实处,“特别要把制度约束作为刚性约束”,更要把“四风”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把制度执行下去,坚决做到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见实效。

  而制度约束自然最终落脚到制度建设。一旦有了明确的制度后,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就有了标杆和遵从,而不能只是嘴上泛泛强调作风建设。制度的执行则需要健全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

  其实,干部作风有没有明显好转,惩治腐败有没有显著效果,群众最有发言权,只有把群众参与、让群众评价、请群众监督写进制度,才能确保制度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实现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的价值,这是实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也是取信于民的关键。(曲直)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2日 19:24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赵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