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雅安:临时党组织 为灾区群众擎起一片晴空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临时党组织 为灾区群众擎起一片晴空
  ——雅安在集中安置中推行“帐篷党建工程”调查

  走进芦山县体育中心,一处处新搭建的板房错落有致,点缀在体育中心宽敞的区域内,置身其中的群众有说有笑,吃着午饭,拉着家常。“目前这里有229间板房,住了208户,是县里最大的板房安置区。”作为地震发生后一直服务、联系这里的干部,54岁的芦山县纪委、监察局副县级纪检员武静每天必到,了解群众生活情况。

  地震发生后,这里也是芦山县最大的临时集中安置点。过渡安置前,这样的临时集中安置点在雅安地震灾区共有1029个。雅安市在每一个集中安置点建立临时党组织,实施“帐篷党建工程”,划区为片,帐篷编号,责任到人,使干部联系承诺公示,形成“党的组织建起来、党员作用发挥出来、群众组织起来”的新格局,使组织覆盖不留空白、党员作用充分发挥、群众困难及时处理。

  结合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雅安市正在全市推行这一经验。

  亮旗帜亮牌子 受灾群众找到“主心骨”

  7月6日上午,武静再次来到了芦山县体育中心。虽然这里的集中安置点临时党委已经被板房小区党总支取代,可武静雷打不动,依然是这里的“最高负责人”。

  地震后,武静临危受命,担任体育中心安置点临时党委书记,一直在体育中心服务群众的武静,脸被晒成了炭黑色。

  地震当晚,体育中心安置了1900多名群众,最高峰时曾容纳900多顶帐篷,安置群众5500余人。“这么多人,吃喝拉撒睡,都要管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创新管理服务方式。”雅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赖荣说,受灾群众安置到帐篷区后,各项应急事务多而繁琐,急需一种有效的工作机制来加以解决。

  如何让办事群众能够及时找到党组织?雅安市提出,在全市集中安置点建立临时党组织。原则上1000人以上的建党委,500人以上的建党总支,500人以下的建党支部,100人以下的建党小组。设立安置、卫生、后勤、治安、宣传、纪检“六大委员”,并以党员干部为主体,动员入党积极分子、志愿者、民兵等力量,建立突击队、抢险队、服务队、助耕队、治安巡逻队、消防队等,共同参与管理服务工作。

  亮旗帜、亮牌子、亮电话——在安置点,一个以“帐篷信息卡”为载体,临时党组织联系篷长、篷长联系群众的模式建立起来。浅蓝色的“帐篷信息卡”上半部分是临时党组织联系人、警务室联系人的姓名和电话,下半部分是帐篷编号、帐篷篷长联系方式及篷内群众的信息。“这张卡就像门牌号一样挂在帐篷上,群众有问题随时可联系到我们,领取物资等通知也能及时传达。”

  体育中心安置点在地震第二天就成立临时党组织,并把全部区域划分为六个片区。“党旗挂起来后,立马有50多名党员来报到,群众也陆续来找我们解决问题。”武静说。

  过渡安置前,雅安市在1029个集中安置点建立临时党组织,组建党员抢险队、突击队、助耕队3400余支,组织市县乡8600余名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特困群体9300余户3.6万余人次,走访受灾群众23万多人次。

  有求必应临时党组织很“贴心”

  在武静的手中,有几本厚厚的登记本。凡是住过体育中心安置点的群众,基本情况均详细记录在内。

  这些信息全部是武静和同事每天到帐篷内收集的。“只有了解群众情况,做事才能更贴心,做到有求必应。”武静说。

  集中安置中,雅安市要求建立“夜话”必进帐篷、司法调解必进帐篷、党员示范岗必进帐篷等“八进帐篷”机制,主动倾听群众诉求,帮助群众解决难题。“地震刚发生时,我们接到最多的诉求是:给我一张睡觉的床、一床遮冷的被子。”武静说,这些问题看上去简单,解决起来却不容易,在当时,这些物资在灾区最为缺乏。

  怎么办?雅安市委要求,必须首先满足群众需求。体育中心安置点内的朱智在地震中砸断了双腿,家中还有71岁的老母亲和15岁的智障儿子。老母亲罗其群把自家分得的一张行军床让给孙子,自己却没了睡觉的地方。武静得知后,马上召开党员干部会,在床已全部发出的情况下,从一名党员干部的家里协调到一张床,发放给老人。“家里的油菜熟了,武孃你能不能找人帮我收割。”送床去时,罗其群老人又提了一件事。5月4日,临时党委组织20多名党员和志愿者,将一亩地油菜全都抢收回来。“党组织为我们解决了困难,剩下的事情我自己可以做了。”罗其群后来拒绝了大家还要帮她打油菜籽的要求,感激地说。“贴心”的事不胜枚举。4月22日,孕妇纪洪丽在体育中心安置点排队领取物资,党委成员听说她已超过预产期10天,立即打电话联系县医院救护车,送她去雅安生产。在她生产后快出院时,临时党委得知她家物资缺乏,当天下午便送去床、手电筒、牛奶等物品。

  赖荣说,党校、夜话、电影、文艺演出、司法调解等多样化服务走进安置点,使得群众及时了解政策,畅通诉求,整个集中安置中,党群干群关系十分融洽。

  公示监督 来龙去脉有据可查

  地震发生后,大量的救灾资金物资进入灾区。如何确保救灾款物真正用于受灾地区和群众,怎样交出一本“明白账”、“放心账”? 雅安市建立市、县、乡、村联动监督体系,推行表册台账、公示栏、举报电话、举报箱、监督岗、监督员证六个统一,加强资金物资监管。记者注意到,每个安置点都设有一个公示栏目,上面清楚标注收取物资数、领取人、发放人、领取数量等事项。一旦群众对“来龙去脉”有疑问,可拨打贴在旁边的监督举报电话反映。

  由于来源有造册、去向有签收、分配有计划、使用有监督,截至6月底,体育中心安置点帐篷撤离前,整个安置点共接收物资6万余件,全部发放后,无一例群众举报和不规范发放的情况发生。

  有据可查的物资收取和发放,赢得了群众信任,进而激发了群众的自律。遂宁人李胜禄在芦山务工,地震发生后,他和同事被安置到体育中心安置点,担任篷长的他领取了14床被子。回去后才发现,当天有7位同事回了家,并未住在安置点,他马上将这7床多领的被子送还临时党委。

  “按照省委要求,地震灾区群众6月底已经告别帐篷,搬进了过渡安置房。可‘帐篷党建工程’的经验会继续延续下去,应用到过渡安置、灾后重建和群众工作中,目前我们正在结合实际,在全市推广。”赖荣说。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7日 13:52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