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论群众工作力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洪向华

  ■有的领导干部调查研究时,习惯早打招呼,让地方和基层早作准备,对于地界迎送等形式主义乐此不疲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调查研究的成效,不利于掌握实情。

  ■民主决策要求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基层干部意见和建议,他们是党和政府决策的利益相关者,对关系切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事务依法享有知情权、表达权。

  ■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群众就会认为领导干部只说空话不办实事,不仅不能密切党群关系,反而会让群众产生失望和怨言。

  ■要讲清楚党的方针政策同人民群众利益的内在联系,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2013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会议上,再次强调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这都说明了提高群众工作力的现实性和重要性。当前,提高群众工作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群众工作力体现为调查研究、掌握实情的能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都要求我们的领导工作和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真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的正确制定与贯彻执行,保证我们在工作中尽可能防止和减少失误,即使发生了失误也能迅速得到纠正而又继续胜利前进。

  当前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工作总体上是好的,大量的调查研究成果为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也有一些领导干部不愿意调查研究,不善于调查研究,使调查研究流于形式,调研成果束之高阁。比如,有的领导干部“手倦腿懒”,满足于听汇报,不愿意走出办公室深入群众搞调研;有的领导干部自认为比群众水平高,看不起群众,在调研过程中,不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高高在上,趾高气扬;有的领导干部习惯“上马观花”,不愿“下马观花”;有的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中存在嫌贫爱富的思想,只愿意到发达地区去调研,不愿意到贫穷落后的地区搞调研;有的领导干部习惯早打招呼,让地方和基层早作准备,对于地界迎送等形式主义乐此不疲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调查研究的成效,不利于掌握实情,不利于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往往会贻误党的事业,必须加以改进。

  改进新形势下的调查研究工作,首先要掌握调查研究的一般规律,遵循正确的方法步骤。要善于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调研的选题,遵循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协调好调研对象的时间,遴选合适的调研队伍。既要调查,又要研究,切实提高调查研究工作的质量,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调查研究要贯彻求真务实的作风。提高群众工作力,在调研过程中要注意讲真话,道实情。要把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推进工作的困难实事求是地讲给群众听,真心、虚心地向群众请教,问计于民。同时,鼓励群众大胆讲真话,把群众的真实意见和实际困难实事求是地向组织反映。

  调查研究、掌握实情的能力,要看能否写出高质量的、对策性、针对性强的调查研究报告。要把成果进行合理的推广使用,及时转化到决策工作中去,使调研的成果真正成为党和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调查研究、掌握实情的能力,要看能否按照中央提出的八项规定的要求,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看能否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

  群众工作力体现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能力

  毛泽东同志认为,领导者的职责归结起来就是出主意、用干部这两件事。出主意就是决策。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经常性的一项工作就是决策,也就是拍板定案。决策工作无小事,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决策正确与否,对于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决策正确,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决策不正确或者失误,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事业就会遇到困难甚至发生严重挫折。所以,领导干部应该注重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努力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能力,这也是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决策就是在科学的理论的指导下,采取科学方法,按照科学程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对于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进行系统的多层次的考察分析,从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中进行综合研究,集思广益,拟制多种方案,对方案进行科学性的分析评估,择优选择方案,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进行反馈调节。要健全决策的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就要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基层干部意见和建议,发挥咨询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社会听证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这就是说,决策不是领导干部自己的事情,要充分外脑的作用,做到内脑和外脑相结合。广大党员、群众、基层干部是党和政府决策的利益相关者,对关系切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事务依法享有知情权、表达权,是党和政府决策的直接执行者,能够提供相关问题解决和处理的一手经验。咨询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具有专业知识优势,对特定领域的问题在技术上、专业上具有发言权。社会听证是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建议的一种方式,是各种技术方案、利益、观点碰撞交集的场所。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和党员、群众、基层干部呼声,充分比较各种建议方案的优势和不足,兼容吸收各方面有价值、可操作的合理意见和建议,才能使党和政府的决策建立在更加扎实的基础之上,使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提高。

  提高群众工作力,需要加强依法决策能力。依法决策的基本要求是决策的整个过程都必须严格地遵循法律的制约和规范,确保各种决策以及决策的各个环节都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进行。使这些决策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群众工作力体现为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群众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自主性、多样性、变动性空前增强。在利益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下,围绕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各个群体之间的矛盾逐渐增多。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出现工人大面积下岗、农民负担过重、征地拆迁安置、克扣拖欠工资、养老金发放不到位、环境污染等诸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群众就会认为领导干部只说空话不办实事,不仅不能密切党群关系,反而会让群众对党产生失望和怨言。更为严重的是,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逐渐积聚起来,以直接冲突的形式跨区域表现出来,就会形成对抗,从而导致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影响党的执政地位。所以,应该着力提高领导干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

  对待新时期产生的人民内部矛盾,要针对不同的利益群体和利益诉求,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引导各个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要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妥善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息访止诉,消弭矛盾;要建立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社会整合机制,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

  群众工作力的提高,体现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善于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上。要建立有效的快速反应系统、执行系统,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综合防控。做好充分的应变准备,做到有备无患。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调度,迅速行动,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从人力、物力和财力各方面,保持必要的机动力量,以便突发事件来临时能够及时处理。

  群众工作力体现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

  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前进方向,宣传、组织、发动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提高领导干部宣传、组织群众的能力就是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坚持不懈地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讲清楚党的方针政策同人民群众利益的内在联系,讲清楚经济社会发展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教育和引导群众就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深入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激励广大群众投身改革建设实践,为创造美好未来而努力。

  新形势下做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善于摆事实、讲道理,努力做到深入浅出、以理服人,使群众能听得明白、听得进去,真正产生实际效果。网络时代的发展给做好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带来的难度和新的问题,领导干部要着力增强利用网络宣传政策、汇集民意、服务群众、引导舆论的能力。要善于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做好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进一步提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

  (作者:洪向华 中央党校科研部研究室主任、教授)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5日 04:20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张学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