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党群关系的形象诠释——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这是在冀南发生的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从1958年开始,由于“左”的错误、持续的天灾和苏联政府的逼债,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三年严重困难时期。为了纠正错误、扭转困局,1961年春,在毛泽东的亲自率领下,中央领导分赴全国各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恩来风尘仆仆地来到革命老区河北武安的伯延公社,与这里的农民一起生活了四个昼夜。在充分掌握事实、体察民意以后,周恩来与毛泽东长时间通话,当即作出了取消大食堂的决定。由此,伯延成为全国第一个农民分户吃饭的公社。

  编导的创作态度是严肃的,他们不事戏说,不搞“穿越”,除为强化戏剧冲突而进行必要的艺术整合和虚构以外,其认识内容基本上取自真实的历史故事。如张二廷勇敢站出来揭露矛盾、倾诉民情,周恩来要替张二廷抚养幼子等等都有根有据,而且至今仍在伯延百姓中间口口相传。人民领袖题材的创作与其他历史题材的创作不同。它不但要反映历史本质的真实,还要反映历史事件主体的真实。如若不然,就有可能在艺术接受以至其他方面产生某种程度上的不良后果。

  影片的风格是朴素的,朴素得一如周恩来的作风和广大农民的气质。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艺术自觉,不但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氛围,而且深入到了人物内心的深处。尤其是主演孙维民的本色而细腻的表演,把人民总理的性格特征演绎得格外婉曲有致、感动人意。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插红薯秧时,胜德媳妇送来一瓢清水,但又热又渴的总理却把大部分水倒回桶里,自己只喝了一点点。因为事先他已知道:这水是胜德跑了十几里山路挑来的。这里没有解释,没有表白,只有一个细小的动作,却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人民领袖对人民的那种十指连心一般的挚爱和大爱!

  所有这些,都服务于一个崇高的旨意,即历史地、艺术地诠释我们的党群关系到底应当是怎样的一种关系。从影片中看到:在我们党一边,所思所虑是如何纠正错误、改善民生、振奋民气;在广大人民群众一边,尽管遭受了苦难,但对党的信赖和热爱却没有丝毫的改变。即使是那位掩盖真情、犯了错误的郭主任,其动机也是为了不让毛主席上火,不让周总理操心,不给国家建设大局添乱。这就是在共同价值目标基础上的相知和相通,这就是血肉相依、相濡以沫、风雨同舟。有了这样的人民,我们的党永远不可能陷于孤立;有了这样的党,我们的人民永远不可能丧失希望;有了这样的党群关系,什么样的错误我们都能纠正,多么大的困难都不能把我们压倒!

  感谢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是他们,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的时候,如及时雨一般奉献了这样一部生动的“教材”。看看这部影片,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什么是“为民”,什么是“务实”,什么是“清廉”,肯定会有不小的好处。

  (作者:刘润 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6日 09:56 来源:求是 编辑:阙东临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