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把为人民服务全面贯彻到社会管理之中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新历史条件下对坚持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新要求。社会管理工作同其它工作一样,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就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标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正能量。

  一、转变政府职能。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当前,社会利益多元、思想观念多变、社会矛盾凸显、民众期望值增高,整个社会的开放性、流动性大大增强,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适应新的社会需求,树立现代社会管理理念,从过去陈旧的管理体制、机制、方式中挣脱出来,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全面融入社会管理实践之中。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关键,大力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实现由管控、审批型向服务型转变。着力推进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充分挖掘公共资源潜能,集中力量组织和提供基本民生服务、公共事业服务、公共安全服务和公益基础服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并以公共服务为引导,平衡社会利益,优化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发展。近年来,山东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解决政府错位问题,着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削减行政审批项目,坚决克服政事不分、部门职能重复交叉等突出问题,改变诸如群众办个事、创个业要盖几十个公章等行政效率不高现象,打造出“贴心民政”、“和谐城管”、“平安协会”、“阳光就业超市”等省内外知名的社会管理服务品牌。

  二、转变工作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社会管理工作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着力加强作风建设,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使社会管理在为人民服务中真正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由于受官本位和传统社会管理思想的影响,一些党员干部管制思想浓重、服务观念不强、重视民生不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重存在,很多社会问题和矛盾雪上加霜,这些问题必须尽快有效解决。广大公务人员要自觉转变工作作风,实现由“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向“人民公仆”的转变。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从单纯依靠管、控、压、罚,向综合运用利益调整、沟通协商、行政管理等方法转变,坚决克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吃、拿、卡、要”,“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乱办事”,“扰民、伤民、害民”等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让广大人民群众从内心理解、认可、接受党委和政府的社会管理行为。山东省积极推广各地创造的“12345市民热线”、“民生在线”、“数字化城管中心”、“网络问政”、“信访联调”、“社区便民车”等社会管理新方式方法,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社会管理服务带来的方便和实惠。

  三、创新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切实维护群众权益是新时期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社会管理贯彻为人民服务宗旨,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权益,一定要遵循依法、科学、主动原则,在创新“五个机制”上下工夫。一是创新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科学有效地协调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兼顾各方面群众关切。二是创新群众权益保障机制。着力解决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征收拆迁、企业改制、涉农利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涉法涉诉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三是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依法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劳动用工信息申报备案制度和劳动关系预警制度,健全劳动争议协商、调解、仲裁机制。四是创新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共同化解社会矛盾。五是创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决策、政策、项目、程序等方面加强协商沟通和利益协调,在重大社会决策、重大工程实施前坚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四、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首要任务是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社会管理工作要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需,从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五有”入手,以民众关注度高、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为着力点,探索找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关键要抓住两点。一是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渠道,找准热点焦点问题。科学整合相关部门的力量资源,通过建立综合性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为民服务大厅、互联网站、热线电话,实行专项服务代理,推动干部下访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民意,收集处理群众各种诉求。二是及时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方面,逐步让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在就业居住地公平有序地安家落户,探索解决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构建公安、司法、民政、社区基层以及全社会各部门联动结合的全社会关怀帮扶体系,加强对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促进特殊人群融入社会。

  五、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社会管理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人翁精神,通过基层社会组织等多种渠道,建立群众有序参与机制。积极鼓励支持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了解政策制定的起因动意、理论根源、原则依据、基本内容,把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体现到政策法规之中,使广大群众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和支持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加大公众参与的宣传力度,让人民群众知道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和义务,把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当成应尽的职责,形成身边事有身边人管的良好局面。通过多种渠道,对人民群众传授参与社会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六、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社会管理基础在基层,重点难点也在基层。基层稳社会才能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牢固树立强基固本的思想,着力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提高基层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基层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发挥其引领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提高网格化管理服务水平,科学划分管理单元,把人、地、物、事、组织等要素全部纳入管理网络,实行动态、精确、立体式防控,实现管理全覆盖、服务零缝隙,把基层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平安和谐的幸福家园。

  (作者:王军民 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6日 13:18 来源:求是 编辑:阙东临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