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多坐坐群众的“板凳”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最近,全军许多领导和机关干部戴上列兵军衔,揣着问题、带着感情蹲连住班,与基层连队战士同坐小板凳、同睡高低床、同吃大锅饭,这是党员干部深入群众的生动写照。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强化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与群众同甘共苦、同群众打成一片,真心实意地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是党员干部应有的姿态。

  多坐群众的“板凳”,就要亲耳聆听群众的愿望诉求,乐群众之所乐,忧群众之所忧,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真正做到深入群众。“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群众的“板凳”虽然简陋,但党员干部多坐群众的“板凳”,多感受群众的冷暖,可以多一些律己之心,能帮助党员干部时刻校正价值取向。

  多坐群众的“板凳”,最现实的要求是党员干部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样才能凝聚干事创业的力量。1933年春,毛泽东曾在江西瑞金沙洲坝调研。得知该地缺水严重,村民只能在浑浊的池塘里打水,毛泽东随即卷起衣袖裤腿,和村民一起挖井。村民为感谢他,把那口井亲切地称为“红井”。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亲力亲为的言行,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赢得群众的拥戴。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坐在群众的“板凳”上,与群众拉家常、打成一片,才能听到最真实的舆情民意。当然,“板凳”不好坐,坐在上面,难免会听到群众一些刺耳的建议和尖锐的批评。新时期,党员干部面临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考验时,只有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常听、爱听、细听群众的真话和诤言,避免脱离群众的危险,始终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确保党的事业生机勃勃,党的执政地位坚如磐石。

  坐群众的“板凳”也需要务实。正如邓小平所言,“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我们坐在群众的“板凳”上,就必须实实在在地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这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走进一线,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通过一点一滴的扎实工作来赢得民心。

  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能否坚持多坐坐群众的“板凳”,直接检验着我们的执政信念、考验着我们的执政能力。因此,越是在经济发展关键期、社会转型深水区,越需要坚守群众路线这条“执政生命线”,越需要踏踏实实地坐在群众的“板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9日 06:56 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张学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