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针对问题才有实效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实际才能取得实效,解决问题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坚持群众路线,贵在认识,重在行动,归根结底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领导干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把直面实际问题,顺应群众期盼,作为遵循的路线方针。具体来看,要把握以下四个环节。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当前,我们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集中体现在作风建设上,突出表现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面对突出问题,落实“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既是对社会的公开承诺,也是对全体党员干部的责任倒逼。这些年,一些地方大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耽误科学发展、损害群众利益的例子不胜枚举;一些干部贪图享乐、崇尚奢靡早已让群众怨声载道。长此以往,即使是好的政策也得不到执行,即使是干事的干部也没有好的氛围,事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和谐都无从谈起。因此,查找并解决存在的种种问题,厘清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症结所在,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前提。

  改进调查研究是中央“八项规定”的第一条,也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达到目标要求的关键环节。体察“民情”本身就是一个联系群众、改进作风的过程,就是一个调查研究、提高认识的过程。习近平同志指出,经常走出领导机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调查研究,非常有益于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

  有益于深切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和创造精神、实践经验。这就告诉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只有“身入”基层、“心入”基层,体察人民群众的喜与忧、想与盼,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取得群众满意的实际效果。

  “风成于上、俗成于下”。抓作风建设,领导干部带头是关键。习近平同志指出,各级领导干部既是活动组织者、推进者、监督者,更是活动参与者。好作风靠抓,更靠带。领导干部能否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做表率,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人民群众总是通过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言论和行动、形象和风貌来认识和评价党的。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又是全党的表率;党风在客观上对民风起着引导、制约和决定作用。领导干部作风正派,党员干部在群众中威信高,人民群众就会跟着学,良好的社会风气就会形成;领导干部作风不正,就会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败坏社会风气。因此,欲正民风必须先正党风,欲正党风必须先搞好领导干部的自身建设。

  抓作风,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习近平同志指出,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必须经常抓、长期抓,特别是要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执行制度没有例外。无论治国理政还是从严治党,都需要制度硬约束。按照党的十八大对制度建设的要求,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同样需要建立“系统完备、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比如学习制度、调研制度、联系群众制度,等等。既要明确“做什么”,也要明确“什么不能做”。关于制度对作风建设的重要性,邓小平早就指出,“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因此,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在制度建设上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从严要求。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2日 00:49 来源:学习时报 编辑:张学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