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云南插甸:“以大地为镜”践行群众路线”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当前,全国上下各级党组织正按照中央部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彩云之南,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下派机关干部到楚雄彝族自治州的田间地头“照镜子”,通过基层这个大课堂,来学习如何更好的为群众服务,为百姓排忧解难。

  “在农村,服务群众最根本的是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在干部们眼里,只有通过带动示范,让农民摆脱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走上农业产业化之路,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才是服务群众的中心工作。

  于是,修道路、平田地、兴产业、抓党建、改作风……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在彝州大地上轰轰烈烈的开展了起来。

  田间地头照镜子,转变作风聚人心

  “田间地头是群众教育最好的课堂,要到田间地头照镜子,才能真正做到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云南省委组织部人事处处长、武定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总队长陈真永表示,当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查找“四风”不在城里,而是在农村和农家,一名党员干部睡在农家的硬板床上怎会有享乐主义,真正有了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走在田间地头才会有针对性的找准基层问题。

  2012年以来,云南省委组织部部机关分两批次派出29名干部到楚雄州武定县插甸乡的12个村,住村担任常务书记,挂任实职,与村党总支部书记共同负责各项工作,村党总支书记在岗时以配合为主,不在岗时可主持工作。常务书记的工作与原处室彻底脱钩,每年住村在岗时间不少于200天、入户率不低于50%。一年多来,常务书记和村里的干部一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欢同庆同娱乐。

  云南省委组织部把插甸乡按照行政村划分为12个民情责任区,部领导作为责任领导,每人挂钩1-3个责任区;每个责任区由1-2个处室包干负责,处室领导为具体责任人;每名机关干部分别结对联系2-4户农户,发放民情联系卡、民情登记表,建立民情联系台账,记录民情日记,办理民情事项。

  记者多次赴插甸采访,有几次随意跟随常务书记夜访农户,到了农户家里热情的主人主动迎上来拉着常务书记的手,简单问候过后就说“我们喝上几口”便把珍藏的米酒或泡酒抬出来,一边喝酒一边拉家常。这在当地也是一种风俗,对受欢迎受尊敬的亲人朋友来到家里,插甸乡的村民几乎都是这样用酒说话,天冷的时候围着火塘喝,天气暖和就随意拉条板凳做在堂屋喝。

  当地的村干部告诉记者,一年多来,云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维佳16次到插甸住村入户、参加劳动,以前像这样的穷乡僻壤见一面省领导都困难,现在接触多了,感觉省里来的领导比乡领导还要亲切。

  “来不接、走不送、吃不陪”,第一批常务书记李海芳在完成住村工作交接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云南省委组织部部机关干部多次到插甸乡随机调研的纪律要求记得十分清楚,她说,上至省委组织部部长刘维佳,下到住村常务书记,到插甸乡调研都是采取“不打招呼、不发通知、不说目的,自定时间、自定路线、自选地点,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直接到一线看没有准备的地方,直接进村入户听民意,在田间地头第一现场,原汁原味收集第一手资料。

  云南省委组织部也做过明确要求,下乡随机调研,无论何人都必须自带行李、轻车简从,既走三级路、四级路,也走田间小路、翻山越岭,吃住在乡镇食堂或农户家中,自付伙食费,不奢侈浪费、不游山玩水、不收受土特产,真正做到不扰民、不增加基层和群众负担。

  交通和水利一直是制约插甸乡发展的两块短板,2012年,增益村常务书记赵宇在云南省有关厅局部门的帮助下协调到了一个水渠项目,在该项目建设初期,有监督员发现小型灌区施工中有偷工减料,不按合同办事的情况,为维护乡亲们的利益与施工方据理力争、寸步不让,再次明确各方责任,提出必须严格按照合同办事,组织群众拆除了300多米质量不过关的水渠。增益村的老罗说:“这才是真心实意为我们做事、真心实意维护我们利益的人。”

  陈真永告诉记者,一年多的实践,插甸乡的苗族村民开始学着规模化种蔬菜,村民们也乐于和村干部说真心话;不少挂职干部对具体事务一抓到底的落实,使一大批利民惠民的项目好事办实、实事办好,机关干部们真情投入,不少人实现了从动笔做到动手抓的转变。

  插甸乡乡长张建云告诉记者,云南省委组织部“挂武定县包插甸乡”给插甸带来了很多变化,最重要的就是干部敬畏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工作方法,另外,常务书记和云南省、楚雄州、插甸县三级各部门给的项目比原来多了许多,现在乡里面还是那么几个人,工作压力压得更多的乡干部加班工作。

  “要当好干部就要先当好农民”

  7月14日晚间,插甸乡哪吐村刮起了大风,住村常务书记赵松青种下的2亩水果玉米示范田,有一大半被大风吹倒,看到自己辛苦耕耘的示范田玉米杆子东倒西歪,一阵锥心刺骨般的难受让他顿时悲痛难当。

  作为云南省委组织部下派的挂职干部,赵松青虽习惯了在机关大院的工作生活,但到了哪吐村后经常走村入户,和当地农户及村干部们待在一起的时间长多了,从理念到行动也变得更像一个敢于担当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赵松青说“先种好地做个合格的农民,再做个合格的群众干部”。

  目前,插甸乡的常务书记们在自己的住村都自筹资金租种示范田,在水城村,常务书记首次引入太阳能提水和滴灌综合配套技术,试种了5亩新品种洋芋和甜玉米示范田。在古普村,常务书记带头种植辣素椒试验田,将大棚建成了辣素椒种植示范推广基地。在康照村委会和老木坝村,常务书记在试验田种植了从丽江引进的雪桃。在安德村,常务书记种植了2亩7个品种的西红柿试验田,采用了大棚和滴灌技术。在乐茂河村和上沾良村,常务书记种植了7.5亩灯盏花实验田。

  插甸乡地处冷凉山区,农业发展水平不高,以种植传统的烤烟、玉米、土豆为主,农作物品种单一、产量低、品种老化、经济效益低的情况比较突出,未形成规模化农业产业。云南省委组织部挂职干部陈真永表示,从昆明经富民、禄劝到武定的公路两边,地里种的和居民住的就能看出差距,人家在种高附加值的农作物、住的也是全新的楼房,武定县插甸乡这边种的是传统作物、住的多半都是陈旧的土坯房。

  陈真永告诉记者,为了调整插甸乡的产业结构,住村的常务书记从2012年的实验田、2013年初的责任田再到现在的示范田,插甸乡的挂职干部们经历了种田三部曲。

  常务书记们自己也很清楚,同样是种田,三部曲不仅仅是概念的改变。赵松青说,现在常务书记们种示范田是在前面实验田和责任田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示范带动而不只是对新作物和新品种的尝试。安德村常务书记孙樱昆表示,不管是试验田还是示范田都有一个操作成本,必须在科学认真和前人实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种示范田。

  直接让群众来实验种植新作物新品种难免有风险,12名住村常务书记形成团队合力在区域内分别因地制宜试种不同的特色作物,即便是实验失败了,风险也全部都留给了常务书记自己。经过2012年的第一次实验,第一批常务书记们成功试种引进的云疆核桃、雪桃、辣素椒等以前插甸乡没有的农作物,现在正在第二批常务书记和当地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朝着规模化和规范化运作发展。

  抓党建促发展,让群众不断过上好日子

  在插甸乡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云南省委组织部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目标,指导插甸的基层党组织把党建工作重心转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子。

  一年多来,云南省委组织部指导和帮助插甸乡各村建强班子、建优支部,从根本上夯实组织基础、增强发展后劲。针对基层组织建设年分类定级有“水分”问题,坚持较真不客气,搞了两次“回头看”,先后调整和新设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11人;针对组织不健全、覆盖不广泛问题,对没有建立党支部的村民小组,采取“兼”、“派”、“挂”方式,新建22个党支部;针对村民小组党支部活动无场所问题,争取资金新建和改扩建12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为了给村里培育更多的致富路子和致富带头人,除了常务书记找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引进企业发展规模农业外,一条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自生的新路子在插甸乡受到欢迎,那便是“红色贷款”。

  陈真永坦言:“一方面,很多农村群众苦于没有资金,迈不出创业致富的第一步;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由于各种限制,缺乏向农民群众发放贷款的畅通渠道。这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实际问题”。

  云南省国资委党委书记温剑到插甸调研后,对插甸乡“红色信贷”的做法评价很高,也给予了长远期望。他说,在调研中,我们看到“红色信贷”打通了农村党员群众带头致富的启动资金瓶颈,降低了农民贷款利息,整合了各项资金来源,这对农民来说是很有力的支撑,非常有效可行。农村金融模式的创新,为发展提供支撑,是长远的、可持续的、有效的,可能成为下步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据了解,2012年6月,云南省委组织部协调农村信用社,在插甸乡率先开展“红色信贷”试点工作,用基层党组织这张“红色名片”为党员群众作担保,进行无抵押信用贷款。党员群众提出贷款申请后,基层党组织对贷款申请人进行信用评定,将信誉好、有创业致富能力但缺乏资金的党员群众推荐给农信社。农信社建立绿色通道,凡是基层党组织推荐的,不再需要抵押,实行专人受理、专柜办理、专档管理,简化手续优先办理贷款。对取得红色信贷资格、评为“信用户”的,实行利率优惠,一律执行基准利率,比普通贷款利率降低了30%左右。除执行基准利率外,县级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给予农户50%贴息,贷款群众只需承担较低的利息,减轻群众负担,降低发展成本。同时,将“红色信贷”的贷款额度最高提至15万元,期限最长放宽至5年,让农户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增强贷款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

  2013年1月 ,“红色信贷”在武定县全面实施,短短半年时间发放贷款从试点期间的十几笔增至482笔,金额从上百万元增至1831万元,扶持了一大批养羊大户、养猪大户以及壮鸡、蔬菜、中草药、烤烟等农村致富能手。

  插甸乡安德村的陈健今年25岁,从部队退役后,他想引进四川大耳黄羊创办规范化高床养殖场,在创业初期正苦于启动资金不足时,“红色信贷”点亮了他的希望,经过俺的村党总支的信用评定和推荐,陈健成功获得了15万元红色贷款,目前,陈健的项目已经收回了近30万元的成本。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安德村常务书记孙樱昆说服村委会成立养殖合作社大耳黄羊养殖基地,招募村民入股共同经营,同时也突破了安德村没有集体经济只是一个空壳村的现状。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31日 18:17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赵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