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有安定才有底气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稳定篇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西藏,梦中的香格里拉。

  许多人喜欢它的圣洁、秀美,喜欢蓝天白云间的高原,喜欢高山流水的雪域,他们觉得这里是可以让内心安宁的地方。

  游人来一拨又走一拨,高原给心灵一份洗礼外,更让人感受一种安宁。“拉萨的街头涌动着一股舒适、祥和、惬意的暖流,我能感觉到生活在这里人们的幸福。”游客如是说,生活在高原的人早已一脸的满足。

  这份满足,源于社会的安宁,秩序的井然,更源于人心所向的稳定。

  当社会有了稳定,人心有了安定,我们正在火热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才有了底气、有了朝气。

  种子要在土地上生根

  全区以五或十户为一个单元,把社会管理服务与群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发展稳定任务落实到城乡基层、落实到千家万户,形成社会和谐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党和群众,如鱼水,为血肉。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各项政策在人民群众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2013年,“双联户”社会管理新模式在全区上下大力推行。这种最初由拉萨市一些居委会尝试、创新的模式,是通过城乡居民自愿结成联户单元,每个联户单位推选一名户长,协助配合村民组长或楼院长对联户单位内各户进行协调管理,联户单位内各户之间利益共享、责任共担。

  谁也没能想到,从群众中创造出来的“双联户”模式很快就调动了大伙共创平安和谐、共同致富增收的积极性,并在政府的主导下变成一种推行于全区的社会管理创新方式。

  作为“双联户”“发源地”的拉萨,从2013年3月正式铺开工作,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双联户”模式覆盖人群就达132351户,基本实现对全市所有住户和常住人口的全覆盖,在圣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3月初,在拉萨市召开的“联户平安、联户增收”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上,拉萨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政法委书记张延清这样评价“双联户”工作:它是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是增强基层组织活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

  实践运行的结果,也逐步显现出拉萨市对“双联户”模式的准确定位。

  联户单位的联户代表,自发组织对各户各单元内发生家庭暴力、虐待老人等社会、家庭问题,进行相互监督、相互劝阻;对可能发生火灾、漏水、漏电、液化气泄漏等安全隐患,相互提醒,相互救助;关心和帮助联保单元内的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监督确保中央和区市县有关低保和扶贫帮困政策、物品、资金落实发放到位;定期组织联保单元内各户共同对脏、乱、差等卫生死角的联合治理,共同监督。

  心与心的相连是关爱

  “要建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创新社区管理,强化服务功能,通过网格化管理,及时了解掌握重点部位、群众意见需求等情况,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网格内。”

  5月的一个下午,老城区改造工程的机器还在发出嗒嗒的轰鸣声,吉崩岗街道木如社区里的网格员就已经开始了夜间的安全巡逻。

  落日的余晖把这支巡逻队的背影拉得长长的,不时有队员停下来与居民聊聊、问问:暂住证办下来了吗、救助金领了没有、有没有发现安全隐患……

  每一个问号后面都是社区居民最关心的事儿,最急需解决的事儿,而这每一个问话,都让居民感受到心与心相连的关爱。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区原有的以“单位制”为基础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被打破,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沉淀到街道、社区,越来越多的居民生产生活需求集中到街道、社区,街道、社区已经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初也是最为重要的关口。

  从1996年在鲁固社区居委会工作至今,有16年社区工作经验的巴桑卓玛告诉记者:“以前社区总是有许多事要做,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做起。现在就不同了,每个网格的网格员都有明确负责的事项,效率明显提高了许多。”

  按照“1+5+X”的网格管理人员配备方式,拉萨市将一定范围内的人、地、物、事等纳入网格,把教育、就业、医疗、环卫、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无疏漏、全覆盖,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人,根据不同需求进行服务和管理。

  “我的工作是定期对网格内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进行走访,负责网格内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基础信息的采集登记及更新维护;督促流动人口按规定办理暂住证件及做好登记、注销等各项服务工作。”雄嘎社区居委会流动人口管理员洛桑桑旦说。

  作为网格化管理的重要载体,便民警务站更是搭建起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桥梁。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来,全区便民警务站共为群众做好事12200余件,解决群众实际困难7100余件,全面提升了各族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构筑起一道维护稳定的安全屏障。

  用民生实事促和谐

  “十件实事”,实事实办,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帮助群众解忧纾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自治区党和政府千方百计为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安宁想实招、找思路,高原沃土祥和一片。

  对于这些和谐稳定的成果,老百姓是打从心眼里支持,从行动中拥护。

  我区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牧区,没有广大农牧民的旗帜鲜明,没有农牧区的和谐稳定,整个西藏的长治久安就无从谈起。

  近年来,我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工作重点,以解决群众困难作为目标任务,每年办好“十件实事”,切切实实让百姓得实惠。

  昌都地区芒康县昂多乡地处藏、川、滇三省交界处,是芒康县唯一的纯牧业乡,交通闭塞、山高路险。实施“安居工程”前,多数牧民夏天住在牧场帐篷里,冬天住在低矮的土坯房里。通过“安居工程”,全村牧民群众陆续住进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安居工程”彻底解决了牧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据不完全统计,实施“安居工程”以来,截至去年年底,全区已累计完成投资240多亿元,帮助210多万农牧民群众圆了“新房梦”。

  推进扶贫开发是“十件实事”重要内容之一,目的是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林芝县鲁朗镇扎西岗村在实施“家庭旅馆”扶贫项目后,户均增收4万到6万元,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此后,类似的产业扶贫项目层出不穷,出现“砖瓦扶贫队”、糌粑加工厂等扶贫企业和扶贫专业合作社。

  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的卓玛拉姆来自阿里地区措勤县,是“三包”政策的受惠者之一。卓玛拉姆说:“是‘三包’政策让我圆了大学梦。我要把学到的知识带回草原,让更多的孩子像我一样,用知识改变命运!”

  像衣食住行这样最细微也是最切身的民生实事,让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温暖,自然也就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信任。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和谐幸福,他们就更愿意也更自觉地要去维护这来之不易的稳定与和谐。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03日 14:17 来源:西藏日报 编辑:张学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