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党员干部人人是“上梁”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现实中确实存在“上梁不正下梁歪”现象。但在纠治不良风气,比如解决“四风”问题时,也常听到这句话,而且不只是普通党员说,有的处在领导岗位的同志也这样说,一者好像问题与己无关,二者即便有问题,也认为是受上面的影响。这里笔者想说的是,只要是党员领导干部,无论上下,都是“上梁”。

  “上梁不正下梁歪”包含着对那些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所负社会责任的特殊要求与警醒,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领导干部处于相对显赫位置,是社会的标杆,道德的楷模,示范性强,起着“上梁”作用。但一些人凡讲不正之风、腐败行为、倾向性问题,都归结于“上梁”如何不正,涉及到自己的问题,总说是跟着“上梁”学来的,是因为“上有所好”,才“下必甚焉”。这种观点显然有失偏颇——端正风气是反求诸己还是诿过于人?如果都把自己置于风气建设之外,不审视纠治自己的错误而一味诿过于别人,那谁才是风气建设的主体?

  上梁和下梁在任何一个群体中都具相对性。一个层级的上梁,可能是上一层级的下梁;一个层级的下梁,则可能是另一层级的上梁。比如,领导对部属、领导机关对部队、党员对群众、老兵对新兵,具有上、下梁之分。但在另一个层级中,很多处于“下梁”的同志显然又会变为“上梁”,同样具有作表率、当样板的责任。如果都不把自己作为“上梁”,把责任一级一级地推给所谓的上梁,觉得事不关己,那么,作风改进就会陷入人人喊改、人人推责、全员不动的被动局面。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不论哪方面风气建设,上梁的示范引领作用都很重要,而下梁的作用也并不是可有可无。但现实中却存在这么一个怪圈,一方面,我们对作风的恶化感到愤懑,希望传递正能量,汇聚正效应;另一方面对改进作风的自我义务又表现得不积极、不情愿、不坚决,缺少从自己改起的坚定决心,一味当“看客”。有的不担当,认为是“穿新鞋、走老路”,因而照上级的葫芦画自己的瓢,缺乏纠治问题的主动投入的积极性;有的在观望,担心是“雷声大雨点小”,怕自己先改吃亏,批着下级、盯着同级、看着上级,没有改正问题的决心;有的置身事外,对自身存在不良作风纠治是你讲你的,我做我的,缺少“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主动性,等等。这些都是丧失主体意识、推卸自己作为“上梁”的责任的表现。

  好的作风是领导带出来的,也是全体党员做出来的。每名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是承重的“梁”,其所作所为都是普通群众的小环境,个体的作为加在一起就是军营的大气候。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先正自己,当一根端端正正的“梁”,真学真查真改,是最现实最直接的感召;监督他人,当一根纠偏正向的“梁”,敢说敢管真管,是最实际最有力的行动;每道“梁”都端正自己,所有“梁”都注重纠偏,清除作风之弊,荡涤作风之垢的良好局面就会为时不远。(郭春雷 张英万)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05日 06:24 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