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贯彻群众路线·高端调研:八进砖壁村——包村住村纪实

调查人:山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袁纯清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尽管我每次劳动的时间都不长,流的汗没有农民多,但它带给我的更多是对过去劳动的回忆,是对慢慢忘却的劳动的一次重拾,是与农民的一次零距离接触,是和村干部面对面交流,所以,我认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参加劳动的机会较少,更应该珍视劳动,每年都抓抓铁锹,挥挥锄头,接接地气,沾沾泥土,不见得干多少活,要害是不忘一粥一饭之不易、一丝一缕之艰辛,是感悟劳动人民之伟大、体验劳动创造财富之快乐。

——山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袁纯清

  今年6月18日,我第8次来到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住村。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感受,这一次来尤为深切。我和几个村干部一起,再一次从村前到村后,从山下到山上,查看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看看近期的一些新变化:新建的商贸街街面整洁、铺面敞亮,一半店铺开张营业;40多座整修过的老村农家小院已经开始接待游客;远山坡上500亩核桃树多数长到1米以上,采摘园的果树开始挂果;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几十个蔬菜大棚的黄瓜、西葫芦、西红柿已经开始上市;移民新居半数以上竣工在即;八路军文化广场平整开阔,朱德、彭德怀两位老帅的雕像显得分外高大,灰色刷新的土墙上“村村都有八路军,户户都有子弟兵”的标语格外醒目……沿路见到不少村民,他们主动向我扬手打招呼,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意,我也感到一种少有的欣喜和快乐。

  从2011年5月30日我第一次到砖壁住村,就与这个偏远的山村结下不解之缘,两年多时间里先后来过8次,少则一日,多则两三天,加起来有13个白天、5个夜晚,走访过17户农家,参加了3次劳动,召开了12个座谈会,亲历了这里近两年多来所发生的新变化。

  最近,《光明日报》约我写一篇在砖壁住村的调查报告,我翻了翻住村手记,回忆起这一段时间的所思所为所感,我只采撷一些片断,把一些自己感受要紧的,如实写了下来,让读者能真实地感知我的心路历程、情感轨迹、行为缘由。

  对老区人要致敬更要致富

  砖壁村离武乡县城40多公里,离太原则150公里,地处太行山腹地,山大沟深。全村现有128户、430口人,尽管有1.2万亩土地,但耕地不到1000亩,且多在狭窄的台塬山坡上,干旱少雨,庄稼全是望天收,以种玉米、谷子、小麦为主,好年景玉米亩产也难超800斤。全村种了百十来亩苹果,已是老树残枝,加之管理粗放(据说主人外出打工了),谈不上有可观的收益。近几年发展红色旅游,村里陆续办起20多户农家乐,有几户年收入达到两三万元,但多数还处在起步阶段,年收入只几千元。全村120多个劳动力,60余人断断续续在外打工,多是做粗活,收入有限,问起家里的父母、妻室,都讲外面花销大,能养活自己就不容易了,拿回家的钱一年难有上万元的。我第一次到村子看到和了解到这些情况,给我的感觉是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600元是比较真实的,实在是一个穷山村。

  令我肃然起敬的是,砖壁村是一个有着辉煌革命历史的红色山村。砖壁村背靠大山,被三条大沟所阻断,抗战时作为八路军总部,朱德、彭德怀等领导人曾在此生活战斗14个月之久,指挥了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许多革命旧址,整体上保存完好,实为珍贵革命遗存,由此获得“没有围墙的八路军抗战历史博物馆”的赞誉。我初进砖壁的当天下午,就参观了八路军总部旧址,走进当年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刘伯承、左权的住地,缅怀老一辈革命家,院中彭老总亲手栽下的一株榆树已高大参天。左权和刘芝兰的女儿左太北就出生在曾作为指挥部的一座娘娘庙里,在这里留下了他们一家唯一一帧全家福。我轻轻抚摸着粗大的树干,睹物思人,感慨万端。回到住户家即写下这样的感慨:

  榆老高百丈,数载历沧桑。

  枝劲横空出,干粗拔地壮。

  民称将军树,情深意更长。

  睹物思彭总,自豪同为湘。

  我表达的不仅是对彭总的敬仰,也是向曾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老区人民致以崇高敬意。当看到村民们到如今生活水平仍然较低时,我感到,我们对老区人民要致敬,更要帮助他们尽快致富。

  在普遍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我分别召开了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包村干部等5个座谈会。5月30日晚,我与村支书、村主任、老会计、房东,加上住村干部、村官、镇书记、片长10多人,在小院里环围而坐,抠住“如何实现收入翻番、过上更好的日子”这个题目,大家情绪激昂,畅所欲言,出谋划策,虽然头顶星星,身披寒意,但信心百倍,从晚上7点多开始,至10点才结束,尽管余兴未尽,但总算有了一点眉目。经过与大家多次座谈讨论,共同商定的发展思路是:围绕“太行抗战总部、深山古村砖壁”这一主题,挖掘和展示八路军抗战文化,增强吸引力,让红色旅游成为带动全村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围绕这一核心优势,重点发展农家乐,并同时打造设施蔬菜园、水果采摘园、优质核桃园、旱作杂粮园四个板块,大幅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努力目标是,力争到“十二五”末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参加讨论的肖红河老人,已是82岁高龄,是当年的儿童团长,他感慨地送我两首诗。其中一首是:

  喜逢建党九十春,省委书记来我村。

  访贫问寒尊老龄,走家串户察民情。

  观赏抗日游击园,参观八路大展厅。

  当年我党根据地,红色文化昭后人。

  召开村民座谈会,指导发展促转型。

  亲操农具栽红薯,继承八路好传统。

  走访砖壁农家乐,又去慰问老民兵。

  举村老幼齐欢呼,袁书记是贴心人。

  为了表达我的思绪和感动,也写了一首回赠:

  沟壑如削百尺深,远山土梁杂草陈。

  风起黄尘飞来急,几许村舍少鸡鸣。

  弹洞依稀壁上挂,纪念馆前缅怀情。

  农家陋室英雄在,嘘寒问暖怀崇敬。

  访东问西话富裕,群策群力脱贫穷。

  目标万元定大计,同心戮力日月新。

  一封给全省干部的公开信

  从砖壁村回省上后,我的脑子里总放不下砖壁,总是在想,为什么还会这么贫困?怎么尽快富裕起来?由此联想到在山西这块黄土地上居住着1800万农民,像砖壁这样的村子占到全省行政村的1/5以上。我在想,砖壁村虽然也有干部,也有大学生村官,还有一个乡干部在蹲点,为什么就脱不了贫呢?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调动资源包括信息资源的能力很有限,而能调动资源的是一些带“长”的干部,扶贫开发必须发挥好这些干部的作用。6月3日,在太原往北京的火车上,情难自已,我把在砖壁的调查与思考,写成《给全省领导干部的一封信》。

  我在信中写道:“实现农民收入翻番是‘十二五’县乡工作的重中之重。说到底,再造一个新山西最关键的是农民收入翻番,农民收入不翻番,谈不上整个经济翻番,更不可能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山西是欠发达省份,但更大的差距在农村。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目前只占到全国的80.02%,还有相当数量的村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下。按全省28055个行政村统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村有6063个,占21.6%;3500元以下的村10768个,占38.4%,增收任务何其繁重!”

  “做不好‘三农’的文章,农民增收的问题解决不好,即使工业化、城镇化上去了,最终也难以做到强省、强市、强县和富民的统一,难以做到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我们应全面扎实搞好下乡住村活动,并且把住村变为包村,作为领导干部的一项经常性的联系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更加鲜明地突出帮助农民收入翻番这个农村工作主题。我找省委组织部了解了一下,全省乡镇书记1190余人,乡镇长1060余人,县级党政班子成员1700余人,市级党政班子近200人,市县正县级领导干部1800余人,加上省级党政班子成员、省直厅局长,总共6000余人。如果每个人包一个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村子,实地指导帮助那里的农民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扎扎实实干上几年,实现收入翻番,这也称得上一项造福于民的大事业、大功德。感于斯,念于斯,以信的形式写给大家,以期形成共识,进而成为我们共同的行动、共同的作为。”

  这封信于2011年6月8日在《山西日报》发表后,得到全省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省市县乡四级主要领导干部6010多人住村包村增收,在此带动下,近两年多来全省12万多名干部下乡住村2万余个,下乡住村40万余天,组织开展各种活动7万多次,制定发展规划2.3万个,新上项目2万个,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6.7万个,投入帮扶资金31.6亿元。2012年与2010年相比,包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6.9%。今年2到4月,我们又在全省领导干部中组织开展“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集中走访活动,省、市、县三级的四套班子领导干部分别走访覆盖了所有县(市、区)、所有乡(镇、街道)、所有村(社区),深入了解群众所企所盼,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今年6月18日,我到砖壁时,要求全省领导干部“把下乡住村作为联系群众的一项基本制度坚持下去”,特别是要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完善机制,注重实效。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首先解决“访、知、解”发现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得实惠,让领导干部受教育。

  让老乡把合影挂在墙上作广告

  农家乐是砖壁一些农户主要的致富门路,所以我第一次到砖壁就走访了5户农家乐的主人。每到一家,我都要看看厨房干不干净,客房整不整洁,厕所有没有手纸,我都要告诉主人饭菜一定要有特色,要注意卫生,价格要适当合理,不要宰客人,要争取回头客,要留下好名声,等等,意在让他们能经营好,能赚上钱。村民武余秀家给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他们家是上世纪90年代从邻村搬来的,没有承包地,主要靠农家乐营生,仅此一年能收入二万多元。这一家女主人很能干,是个刺绣能手,自己成立了一个刺绣合作社。她发明了空心枕头,还做布底鞋,我看她绣的毛主席像,形态逼真,颇富神韵,实属难得。我建议她建设手工艺品生产厂房、买几台绣花机,把规模进一步做大。

  看到这些朴实勤劳的农民,看到他们想富起来的热望,我实实在在被感动着、激励着,我除了多到一些农家走走,握握他们的手,鼓鼓他们的劲头,指点指点他们,我还能做点什么呢?我要尽量为他们多做一点。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和情感,每当农家乐的主人说,袁书记是省上的大书记,难得到村里来一回,同我照一张相吧,我都会说,好。我还会叮嘱照相的记者,照片一定要送给他们,做大一点,让他们挂在餐厅的墙上,给他们作广告。这样不少农家乐户挂上了我与他们的合影照。

  我引以自豪的是,与我的合影照,真起到了一点“名人”效用。在最近一次到砖壁时,村干部告诉我,我到过的几家农家乐,去年收入都很高,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讲,发了大财。武余秀家年收入15万元,李元珍家6万元,张国斌家6万元,王英杰家5万元。我的房东李克斌更高兴地告诉我,自从我在他家住过后,生意越来越红火,2012年收入了7万元,夫妻俩见到我时挂着一脸的幸福笑容。我还得知村口上一位妇女的凉粉摊每天销售20到30碗,年收入上万元。在商品一条街的店铺里,搞根雕工艺的成晋国年收入一两万元,搞布艺获得国家专利的武韶宏年收入两三万元,搞刺绣、产品远销欧美的张丽年收入十万元以上……村支书吴少伟信心满满地说,两年多来,村民收入大幅增加,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15元,比2010年的2600元增了150%。按照规划好好干下去,再等两年人均收入超1万元没问题。

  三次劳动的感悟

  我坚持每年到砖壁住村要与村干部一起参加一次劳动。

  第一次到砖壁正赶上是栽红薯的时节,商议好搞一次栽红薯的劳动。住村的第二天,是一个大晴天,早饭后,我们到村口武卫国的地里栽红薯秧,一亩多地,垅已打好,劳动的任务是挖坑、浇水、栽苗。我的家乡是湖南的丘陵区,在家乡务农时,少不了种红薯,所以这个活计我熟悉,我先选了挖苗坑的活,而且同时打两垅。近100米的长垅,一口气干下来,花了不到半小时,因干得猛,加上长期不下地干农活,背上已沁出了汗,两个太阳穴处感到有汗珠往下渗了。之后是栽苗,凭我的经验,先得把小苗根须放在土坑底部,沾上湿湿的泥,用土压紧,顶部则不能压得力气太大,否则苗的上端通不了气,会憋死的。我们七八个人干劲都蛮大,挑水的、浇水的、打坑的、栽苗的,自然形成一个作业链,谁都很少停歇,从上午8点干到近10点就干完了。这是我近年来一次真正的田间劳动,又体会了一点劳动的滋味。我第三次到砖壁时,红薯已经收过了。我问老房东李克斌,我们栽的红薯收成怎么样?老李没等我问完,就从家里搬出一筐子红薯,说这就是你们的劳动果实,武卫国一定让我带给你尝一尝,老武还说,袁书记栽苗的那垅,红薯长得特别大一些。我当时想这和我以往种红薯的经验有关,不仅有一种劳动收获的喜悦,还有一种受到农民夸奖的快意。

  第二次劳动是我第五次到砖壁,2011年4月12日一进村,看见村口南坪乡亲们正在种植核桃,于是,我径直走进地里,接过铁锹与大家一起干起来,铲土、踩土、扶苗、浇水,一丝不苟地做着一道道工序。经过1个多小时的劳作,4亩地、100多棵核桃苗就栽上了。我向乡亲们说,农民增收必须调整种植结构,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包括气候优势,山西东南部地区适宜种核桃,而且种核桃可以把大部山地利用起来,收入也高。我的一些想法,在同群众的劳动中交流,村民们认为在理,不久就建立起了村民核桃合作社,全村种500亩核桃树的任务两年就完成了,达到了人均一亩,等五年进入盛果期时,人均就可以增收4000元,这也是值得为农民高兴的一件实事。

  今年6月18日下午,我在李祥生的玉米地锄草松土,和村干部一人两垅,弓身下锄。我们一边干活一边聊天。村主任李跃跃给我讲,6月中旬锄地,一可以锄去杂草,保护禾苗;二可以疏松土壤,把地表肥料翻进土里;三可以阻断水分蒸发的通道,保墒抗旱。我一边挥锄,一边听讲,感到乡亲们对农活里的道理掌握得很精细,作为一个南方人,我又学到了一点北方农活的知识。当天下午,太阳直直地照着我们,尽管还不是大热天,但也热气炙人,干了一会后,乡亲们见我累了,多次劝我停下来,但我坚持要锄到地头,不能半途停下来。锄了一个多小时后,到了地头,我累得满身是汗,浸透了衣衫。这是我三次劳动流汗最多的一次,不禁脑子里冒出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尽管我每次劳动的时间都不长,流的汗没有农民多,但它带给我的更多是对过去劳动的回忆,是对慢慢忘却的劳动的一次重拾,是与农民的一次零距离接触,是和村干部面对面交流,所以,我认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参加劳动的机会较少,更应该珍视劳动,每年都抓抓铁锹,挥挥锄头,接接地气,沾沾泥土,不见得干多少活,要害是不忘一粥一饭之不易、一丝一缕之艰辛,是感悟劳动人民之伟大、体验劳动创造财富之快乐。就我来说,虽然自小生长在农村,深知稼穑之艰辛、农民之不易,但春种秋收的欣喜、汗流浃背的惬意,仍使我对农民的感情增添了一份、对“三农”的认知加深了一层,对劳动的体会深化了一步。

  砖壁人的砖壁梦

  今年6月18日晚上,我再次邀请了几位村民代表和基层干部在房东小院座谈,一位村民代表说:“自从袁书记来了以后,村里变化很大,我认为在村里也能干好多事,回村办了一个小杂粮合作社,这是我的小梦想,也是我的砖壁梦。”我抬眼望去,这个年轻人叫李小飞,他们家当年正是朱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的房东。李小飞1981年出生,长期在北京打工,2006年以后到太长公司当维修工。我到砖壁驻村帮扶以后,李小飞回村领办了有30余户村民参加的“小松山农产品经销专业合作社”,创注了“砖壁”小杂粮商标,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入社村民的年均收入增长了1.5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以后,“中国梦”迅速成为生活“热词”、社会“流行语”和时代“最强音”,我们都深受感召和鼓舞。今天,在地处太行山腹地的小山村,听到“中国梦”在年轻人中的回应,着实让我高兴、令我振奋。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包容性、人民性、人文性、时代性,充分表明“中国梦”这一伟大理想广为群众赞同,深受老百姓喜爱,充分彰显了“中国梦”这一精神火炬具有的强大的号召力和巨大的感染力。

  砖壁的乡亲们说,近年来,村容村貌发生了焕然一新的变化,但更为珍贵、更令人欣慰的是人的精神风貌变了,大家思想解放了,眼界开阔了。庄稼汉办起农家乐,年轻人返村组织专业合作社,人人有了致富发展的梦想,整个小山村充满生机与活力。在当晚的座谈会上,还有好几位老乡都说到砖壁梦乃至中国梦。我鼓励引导村民说,作为太行儿女,要树立“实现砖壁梦、依靠砖壁人”的理念,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抓住当前的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发挥资源优势,增强内生动力,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加快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步伐,创立贫困山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大家听后,报以热烈掌声。

  我到砖壁村一开始就对乡亲们讲,不是来送钱的,而是来帮助解放思想、共同探讨致富门路的。我和乡亲们研究确定了发展思路,并协调、引进潞宝集团、振东集团、金岩集团、八一电影制片厂等企业参与村里的产业开发。各方合作,平等协商,优势互补,市场运作,互利共赢,从而才有了砖壁村今天的发展进步,才使砖壁人有了追求富裕幸福的砖壁梦。砖壁的开发与合作表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要有理想、扎实干,黄土可以变成金。

  由砖壁梦,我联想到全省贫困地区群众的致富梦,联想到全省人民的幸福梦。山西农村贫困面较大,按2300元的标准,全省还有412万贫困人口,占到人口总数的17%。同时,山西国有和民营大型企业较多,好多实力雄厚的企业也正在探寻转型发展新的空间。今年以来我们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选择省属重点国有企业和央企、市属国企、骨干民企等实体,与上千个贫困村结对帮扶,通过完善土地、财税、金融、人才、项目审批等政策,把企业资本、管理、技术、市场优势和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实行市场化、公司化运作,打一场产业扶贫开发的整体战,实现企业转型和农民增收双赢,让贫困地区的群众加快实现致富梦、幸福梦。

  以转型跨越为基本特征的山西人民的梦,与中国梦一脉相承,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都有山西的精彩: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申纪兰精神、右玉精神,带给我们骄傲和荣光;展望明天,在更加令人期许的中国梦中更要书写山西华章,这是我们的使命与担当。我们将突出转型跨越这个主题,抓住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个难得机遇,着眼于完成与全国一道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两件大事,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总体思路,全力打造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新形态,精心描绘经济转型、城乡共荣,改革创新、民生幸福,生态优美、社会和谐的山西人民的新梦想,建设美丽幸福的新三晋,让更多的人成为创业者、发展者,追梦者、圆梦者。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06日 03:47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