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以“钉钉子”精神转作风

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玉瑛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同志在参加上海人大代表团全团审议会上提出,各级干部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把转变工作作风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确保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这段朴实的话语提供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启示,发扬“钉钉子”精神对于我们做好各项工作,尤其是对于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现象中品读要义

  钉钉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很普通的一个动作。操作者将钉子放在选好的目标上,用锤子一锤一锤地把它敲进去,直到它固定好为止。这个看似普通的动作,要把它做好却不简单。首先,要选择好目标,确定好位置。如果目标错了,位置没有确定好,尽管用力钉,等于是白费力气。其次,钉钉子时,要盯紧目标,并围绕目标落锤钉实,而不能东锤一下,西打两下。再次,钉钉子,不能一锤而就,要一锤一锤地逐步把钉子钉进去,最终达到目的。

  由钉钉子的行为实践,我们可以感悟出“钉钉子”精神的要义。所谓“钉钉子”精神,就是确定好工作目标之后,就要紧紧围绕工作目标,以锲而不舍的劲头,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为实现工作目标而努力,直到取得最后的成功。今年6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门会议指出,下一步,要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研究、综合评估,采取措施、完善制度,发扬“钉钉子”精神,进一步把“八项规定”落到实处。这就更加表明,“钉钉子”精神是我们做好各项日常工作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也是我们当前搞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转变干部工作作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所必须具备的态度和劲头。

  在过程中掌握要领

  以“钉钉子”精神来搞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转变干部工作作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首先,明确目标,找准定位。所谓明确目标,找准定位,是指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明确搞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转变干部工作作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目标,需要清楚要解决哪些主要的问题,并根据目标要求找准自身所处的位置状态,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他明确指出:“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根据这一目标要求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来对照检查自身存在的问题。

  其次,重锤出击,钉实钉牢。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对照目标和要求,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但这只是解决问题的开始。要彻底解决问题,还要重锤出击,钉实钉牢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下大力气把它们彻底解决掉。我们目前要集中解决的“四风”并非刚刚出现,而是长期累积并不断演进的结果。比如,对于官僚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过揭露和批判。列宁同志曾经大声疾呼,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毛泽东同志1933年8月在 《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的报告中,提出“要把官僚主义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邓小平同志也指出,“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他还列举了官僚主义的24种主要表现和危害,认为“已达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然而,时至今日,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深恶痛绝的官僚主义并没有销声匿迹,而且,原来存在的问题还没解决,又“与时俱进”地衍生出新官僚主义。例如,“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的老问题,在有的地方依然存在,但有的部门又产生了“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事不办”的新问题。再如,“高高在上,不深入基层,脱离群众”的旧官僚作风还没有完全“被抛到粪缸里去”,又演化出以深入基层调查之名,行走马观花之实的新的官僚主义作风。新旧问题的交集沉淀,像一堵厚重的墙,将党与群众、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割裂开来。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使用重锤,狠狠地出击,才能把这堵厚重的墙推倒、敲碎。

  第三,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客观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即使是使用了重锤,狠狠地敲击了当前党员干部的不良作风,推倒了割裂党群干群关系的厚重之墙,也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必须经常抓、长期抓” 。集中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则是一个永恒课题。因此,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在落实中抓住要害

  发扬“钉钉子”精神,落实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就要经常抓、长期抓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走群众路线的动力机制。这是一个源头性、基础性的工作。有动力,才有积极性、主动性。而要完善走群众路线的动力机制,关键是要增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并提高其质量。谁授权对谁负责,这是政治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民主选举干部,干部的权力来源于人民,这就会促使干部学会眼睛向下看。要通过机制建设,让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自觉接受百姓和社会监督的意识逐渐加强,责任意识也不断加强。

  二是要完善走群众路线的保障机制。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不满意度也提高了,许多人都不满意,根本原因是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还存在着不公正问题。有些单位和部门在制定社会公共政策的时候,考虑的不是国家的利益,而是本单位的利益;考虑的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是当权者自身的利益。用“政策”为行业谋取私利,用“政策”为个人赚取好处。社会公共政策的不公正,会蚕食执政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会撕裂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因此,完善走群众路线的保障机制,就要在社会公共政策的公正性上下功夫,使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三是完善走群众路线的教育机制。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的。要通过完善走群众路线的教育机制,使党员干部明确自身的人民公仆角色。做人民公仆的思想是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提出来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也一贯强调“我们的一切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都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公仆,就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就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两个“一切”和“一来一去”,其实就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要通过完善走群众路线的教育机制,使党员领导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在其位,谋其政,遇事勇于担当。担当,简单说来,就是承担并负责。遇事勇于担当,就是说党员干部要在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责无旁贷地挺身而出,全力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四是完善走群众路线的民主机制。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好民主生活会,坚持开门搞活动。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走群众路线,不能丢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这是由我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党要永远保持先锋队的性质,必须不断清扫、洗涤自身的“尘埃”,而要清扫、祛除自身的“尘埃”,其基本的清扫工具,就是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06日 14:10 来源:辽宁日报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