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到市政府信访办挂职的邵育群感言——不能简单回复“这事我们管不了”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从离开校门,进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工作后,邵育群最常被人称为“老师”。直到去上海市委市政府信访办挂职工作,她忽然多了许多“头衔”——被人叫做小妹、美女、领导、干部、首长……而每一个称谓,都反映了来者的身份;每一个来者,都带来不同社会层面的问题。

  “帮助他们,也是帮助自己更了解这座城市、更了解生活在其中的群众的需求。”作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美洲研究中心主任,邵育群谈起为期一年在市联席办和市信访办挂职的经历,颇为感慨:“在研究机构工作,过去我与一线基层群众接触不多,因此对上海在现代化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都只有粗线条的认知。但实际上,研究一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需要了解这个国家的内政,因为在全球化时代,国家的内政与外交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参加信访工作后,许多群众的声音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了我面前。我对这个城市,乃至这个国家的了解一下子多了很多维度。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信访办工作的经历对我的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在挂职工作的第一阶段,邵育群首先和挂职的同事一起学习信访条例、了解法规政策、旁听信访干部的接待。第二阶段,她每周有三个半天接访,每次大约要接待20多名来访者。第三阶段,她参与对一些久拖不决的案例的处理,有时也旁听市领导接访,观察从市级层面对一些问题的协调处理。

  “大部分经由来访者带到信访办的问题,都折射出社会不同层面的失调。有些是历史遗留问题,有些则是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新问题、新情况。如何处理,考量着政府有关部门的智慧;但如何避免,则关乎处于各自岗位上的每一个官员是否尽责。”

  在邵育群接待的一起案例中,一位老年妇女反映,自己的住所位于该小区最外沿处,一墙之隔外就是一条主干道。这条马路上不是市政施工,就是车水马龙,她常年被吵得彻夜难眠。来访时,她将厚厚一沓病历单扔在办公桌上,要求报销医药费。邵育群说:从规划部门来看,他们是按章行事;从交通部门来看,他们也没有问题。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城市更好地发展,但具体到个人,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如果在这位阿姨感到苦恼的时候,其所在的区、街道、居委能对她予以更多关心,而不是简单回复“这种事情我们管不了”,也许她就能对城市发展多一份理解。

  邵育群也由此感到,“真正接触下来,觉得信访干部不易,他们的工作做得很辛苦。但信访办是个社会问题与信息汇总的大平台,许多案例的最终解决还是要靠政府各个部门。如果相关部门工作作风怠慢,信访办接访态度再好也于事无补。”

  在她旁听市领导接访的经历中,一次,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来访。他是一名离休干部,但上世纪50年代任职的工作单位现已不存在,当生活中碰到需要单位出面解决问题时遇到了麻烦,多个部门也有“踢皮球”的情况。最终,在市领导协调下,老先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虽然此事有了很好的结果,但如果在市领导出面之前,各个部门能够多向前跨出一步,许多问题根本无需来访即可消弭。这其中,也有官僚作风需要改掉的问题。”

  今年年初,邵育群结束一年的挂职锻炼,回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但一个在挂职期间养成的习惯,却依然伴随着她:这个过去聚焦于国际问题的专家,现在将目光放向了更广阔的领域。她会更关注民生诉求和社会热点。(记者 沈轶伦)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09日 18:41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赵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