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问计迤那镇——关于贫困地区同步小康问题的调查和思考

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赵克志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走村串户、食宿农家,访贫问苦、问需问计,我深感肩上责任重于泰山,备感后发赶超任务繁重紧迫。在实现贵州同步小康梦的新长征中,我们要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以“忠实务实实干兴省、同心同苦同步小康”为载体,带着深厚的感情顺民意、解民忧,带着小学生的态度听民声、问民计,带着干事创业的激情和信心谋民利、惠民生,团结带领四千万各族人民群众奔向充满活力、日新月异、幸福祥和的美好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贵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最艰巨的一个省份。”贵州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国家“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实现。省委决定,在全省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力争到2020年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全面小康任务最艰巨最繁重的贫困县、困难县而言,怎样把这个决定变为现实,是我反复思考的问题。

  6月21日至24日,带着这个问题,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专程赴威宁自治县迤那镇蹲点调研,期间走访了9个村、20多户农民,开了4个座谈会。迤那归来,对于如何帮促像威宁这样的县在同步小康创建中有作为、不掉队,我有了一些系统深入的思考;对于贫困地区如何走上科学发展、后发赶超、推动跨越、同步小康的路子更加清晰;对于全省以县为单位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信心更加坚定。

  同步小康贵在点燃每个人的激情和信心

  我所到的迤那镇属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位于乌蒙山深处,邻近云南。早在2009年9月,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一篇报道威宁贫穷落后状况的稿件上作出重要批示,国务院确定在威宁开展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栗战书同志任省委书记时把威宁县及迤那镇作为自己的联系点,组织开展了“集团帮扶、整镇推进”扶贫攻坚。经过连续三年的帮扶,威宁县及迤那镇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去年7月,我接过“接力棒”,继续把威宁县及迤那镇作为联系点,并于今年1月8日专程到迤那镇做了调查研究。总的来看,迤那镇扶贫三年取了很大变化,14个行政村都通了油路,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森林植被逐步恢复,所到之处郁郁葱葱、一派生机。今年,全镇种了3万多亩烤烟、7000亩党参,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土房子正在改建,贫困户吃饭不成问题,有的老百姓生活还很好,一年可以吃两头猪;最感到高兴的是,新建了不少校舍、学生食堂和教师周转房,教学环境逐步改善,教育质量逐步提高。过去三年的扶贫攻坚取得巨大成效,产生了良好的“聚变”效应,干部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盼发展、谋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展现出了一种奋发有为、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在迤那镇,基层干部群众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发展,说得最多的词语是项目,市场、品牌、绿色食品、GAP认证等新鲜名词脱口而出,令人耳目一新。

  这些可喜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干部的引导。近三年,省委连续开展了干部驻村活动。2010年底,组织开展“四帮四促”活动,要求干部深入基层,帮助基层党员干部学习领会精神、促进思想统一,帮助理清发展思路、促进科学发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增比进位,帮助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稳定。去年,开展“部门帮县、处长联乡、干部驻村”工作。今年初,又选派3万名干部组成6000个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下移工作重心,让干部接地气,让基层增活力。就拿迤那镇来说,派驻的省党建扶贫工作队,先后帮助落实项目315个,总投资6.33亿元,已完成投资3.07亿元,扶贫开发效应明显增强,仅农民人均纯收入一项,2012年与2009年相比,就由2762元增加到5795元,由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43元转变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42元。近三年,全省有8个县、194个乡镇实现减贫摘帽,5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7.5%,2012年达到4600元,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3元。实践说明,只要各级干部转变作风,下基层、带头干、带领干、带动干,在群众中树起标杆、树立形象,就一定能以实实在在的工作共同推进实实在在的发展。

  尽管威宁县及迤那镇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水平低,实现全面小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党员干部用自己的示范行动,不断点燃各族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和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激情,激发每个人为此而奋斗的信心与干劲。从全省包括迤那的实践来看,基层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只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和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完全可以焕发出强大的激情和信心,同步小康再艰巨的任务也是可以完成的。

  拔穷根就得大力调结构、转方式

  我的“房东”王彦平是位农村中的能人,除了种田还可以做泥水工,每年有3万元的收入,在农危房改造项目支持下,刚刚花了6万元盖起一座二层小楼,添置了新家具,收拾得很整洁。几天朝夕相处,我把自己当作这个家里的一个成员,把住在隔壁的王彦平父母也请来,常常在一起聊聊天。我特意询问,老百姓生活当中,最希望党和政府帮助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王彦平的父亲王国聪提了一条,希望村里的年轻人都能有份工作,最好就在本地打工。

  在调研中,我多次听到类似的要求。贫困地区如果产业发展不足,劳动力留不住,就不会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同步小康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贵州地少人多,剩余劳动力多、低收入和贫困人口多,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是件大事,也是件难事。如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就业,特别是实现就近就地充分就业呢?

  五星村利民生态中药材合作社让我眼前一亮。在社长陈杰的带领下,种植以党参为主的中药材,短短三年时间,发展社员1047户。合作社及社员共种植党参5600亩,按平均每6亩地需要1名常年农业工人计算,就可以吸纳933名常年用工;按每2.5亩地雇用1名临时工计算,就可以在育苗、移栽、收获等环节雇用2240名临时工。在合作社打工的村民孙苍翠说,像我们这样50多岁的妇女,以前上街赶集只能捏着50元,现在一个月能挣1500元,每天身上都揣着红色的百元大钞。五星合作社与广州一家公司联合,准备在镇上办一个加工厂,包装、加工党参,这将会产生新的用工需求。看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失为引导农民就近就地就业的好途径、好方式、好路子。从全省来看,我们集中打造的酒、烟、茶、特色食品、民族制药“五张名片”,仅茶叶一项,今年上半年已种植552万亩,按照每人管理茶园2亩计算,就可吸纳276万常年用工,按每人每月1000元计算,年收入就有1.2万元,这已经相当于我省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53元的2.5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山地现代特色农业大有可为,我们必须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突破“吃饭农业”的传统观念,充分利用垂直气候明显、生态良好的优势,坚持什么赚钱种什么,加快调整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从更长远的发展来看,应当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在迤那镇调研中,我了解到该镇从去年初开始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已建成6000平方米标准厂房,吸纳3户小微型企业入驻,返乡农民工江涛投资60万元办起了马铃薯清洗加工厂,并引来同是农民工的李文学投资开办纸箱厂,现在可以吸纳200人就业。从威宁县来看,这个县2010年以前没有工业园区,2011年初规划建设了经济开发区和五里岗、金钟、巴西三个产业园,现已开发7.96平方公里、建设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45家,其中,已投产的保龙塔筒制造有限公司、中复连众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已吸纳当地劳动力4396人;在建的玖圣淀粉加工有限公司、农业装备产业园等26家企业投产后,还将就地吸纳农村劳动力近万人。就全省而言,近三年通过推进100个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入驻企业6694家,实现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省的62.4%,已经吸纳就业57.9万人。另外,服务业也有很大的就业潜力可挖,仅以旅游开发为例,2012年与2009年相比,全省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由1.04亿人次、805.23亿元增加到2.14亿人次、1860.16亿元,旅游业从业人员也由117万人增加到150万人,净增加了33万人。整个服务业从业人员从345万人增加到407万人,净增加了62万人。借着这一势头,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还将尽快使工业、服务业发展快起来、规模大起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纳更多农民就近就地稳定就业。

  城镇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包括迤那镇在内的我省广大乡村能不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的同时,通过城镇化来扩大就业?迤那镇中心村整合农危房改造、村庄整治、扶贫生态移民等项目资金200多万元,建设了一个40多户的居民区,家家户户住进了二层小楼,装上了太阳能,大家都说“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迤那是省里确定的100个示范小城镇之一,建成区面积从不足0.5平方公里已扩展到2平方公里,人口从5000人上升到8200人,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共设施逐步配套,小商业、手工业、建筑业、服务业逐步聚集,城镇功能逐步完善。全镇现在每年消耗水泥8000吨、砖2000万块、沙石5万立方米,各类车辆比2010年净增加了865辆,附近的农民在镇里就可以找到活干。从威宁县来看,近三年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15亿元,城镇人口由28万人增加到38万人,城镇化率由17.5%提高到26.7%。如果引导得好,把小城镇建设、农危房改造和生态移民搬迁等方面的资金整合起来,支持群众改造旧房、集中建设新房,参与到小城镇建设中来,推动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完全可以走出一条以城镇化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村小康的新路子。

  我深深地感到,农民就近就地就业问题的背后,是经济发展方式的粗放,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延缓和滞后。工业化、城镇化滞后是短板中的短板,这是贵州最大的“穷根”。从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的山区省份特殊实际出发,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三个集中”,即土地向专业合作社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县城和小城镇集中;必须调整经济结构,以现代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增强经济发展内生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让更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动真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这次蹲点,基层干部群众反映最突出、最集中的困难是水的问题。“老房东”王国聪说:“国家帮助我们盖了房子修了路,现在最缺的就是水。”他家吃水要到两公里以外去拉,来回需要一个小时。

  迤那镇有近4万人口,即使正在建设的马家水库建成蓄水,174万方的蓄水量,只能保障2万人的生活用水,城镇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都受到水的严重制约。不只是迤那,威宁也缺水,全县143万人仍有80万人的安全饮水不能保障。放眼全省,供水能力不足也是一个瓶颈。贵州水资源非常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106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793立方米,但由于水利投入不足、水利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矛盾突出,开发利用率仅为9.6%,人均年供水量264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9.2%。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实施,全省需水量还将大幅度增加,缺水矛盾将更加突出。

  怎样解决好水的问题?我向迤那的干部群众请教。大家纷纷建言献策,提出需抓住三个要害问题:一是扩大水源,分类保障生产生活用水;二是上马一批水利工程,把水蓄住;三是加强流域治理,恢复生态,涵养水源。带着群众的这些意见和要求,我实地察看了正在建设的茨营海子防洪排涝工程,泄洪隧道已全线贯通,提灌站和9个高位水池已完工,今年8月30日投入使用后,3200亩土地即可达到旱可灌、涝能排,群众非常欢迎。水源建设方面,地矿部门打了6口深井,总出水量每小时可达1800吨,水利、扶贫等部门建设了一批小水窖,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吃水问题。但是深井供水覆盖面有限、小水窖水质差,还得靠加快水库建设确保生产生活用水。

  这些年,我省在解决工程性缺水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完成水利投资104.2亿元,“十一五”期间完成233.6亿元,而“十二五”前三年预计可完成400亿元,呈现出不断加速的态势。但与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相比,400亿元也是小数字。对此,我们提出把水利作为全省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应立足当前解决吃水问题,着眼长远兴修水利,加大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规划实施力度,坚持“大中小微并举、蓄引提调结合”,重点解决好蓄水、用水、防水、节水、养水等问题,加快实施蓄水工程、引排水工程和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三大会战”,加快突破水利这一战略瓶颈。

  用电也是老百姓关心的一件事。在迤那镇乡民村走访时,村民朱广能反映他家的电费每度要八角钱,比其他农户多出三角钱,日积月累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随后,每到一户我都要特意问一问电价。乡民村农户朱国太家的电费是七角五分,而中心村林发文家因为供电线路经过改造,每度电只要四角六分五。进一步调查后得知,迤那镇还有8个村子3548户农户用着高价电。我感觉用电“同网同价”是件大事,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一定要尽快解决好。便把电网公司的同志请来,一起听群众的呼声,落实了迤那镇农村电网改造项目,年内就可以率先实现“同网同价”。电网公司的同志还对威宁农村电网开展全面摸底调查,仍有10万户农户在使用高价电,解决这些农户用电“同网同价”问题需要资金3.4亿元。调研后,电网公司已专门列出计划,每年投资150亿元以上,力争在三年内完成威宁及全省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农村居民用电“同网同价”。

  这次在迤那镇看到的贫困户,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用群众的话讲,就是“鸡蛋豆腐不愁,生活问题不大”。记得我第一次到威宁是在2010年9月,印象最深的是秀水乡一位50多岁的回族农民,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孩,看起来就是典型的营养不良,让人心酸。我揭开她家的锅盖,只看到用马铃薯做的饼子,经过仔细了解,她家已经好长时间没有粮食了,全乡类似农户还有20多户。那次回来之后,我们就针对全省20多万户、90多万人仍然存在季节性缺粮的特殊情况,下决心在全省建立了农村低保户季节性缺粮户粮食救助制度,每人每月30斤口粮,由政府拿钱、政府出粮、政府供应,当年就确保91.7万人、2012年有88.6万人不断粮;仅威宁一个县累计有5.5万户、12.4万人受益。

  吃水、用电、吃饭等基本生活问题,对群众而言都是天大的事情。这些问题折射出我省农村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还非常落后,群众的基本生活不能保障,同步小康任重道远。对于这些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开动脑筋、动真感情,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办实事、解难题。在这个基础上,解决好全省面上的问题,全面小康才会得到老百姓的真心拥护和认可。

  要脱贫、要发展就得把教育抓上去

  这次蹲点调研期间,我专程到迤那一中查看了学校食堂、看望了住校学生,召开了部分农村教师、特岗教师和学生代表座谈会,倾听大家对农村教育的心声。大家集中反映了三个问题。一是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我省常年在外务工人员多达890万人,其中流出省外530万人。全省留守儿童有116万人,大部分由年迈的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父母与孩子长期不在一起,亲情教育和关爱缺失,使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厌学、逃学、辍学,甚至发生了在流浪中失去幼小生命的悲剧,令人无比痛心!二是失学儿童的问题,迤那去年初中毕业生有449人,284人上了普通高中,102人读了中职,仍有63人因不能继续读书而在社会上游荡。过去三年间,全省分别有23万、11.5万、8.5万初中毕业生不能继续读书,令人无比揪心。三是特岗教师的问题,仅就威宁县而言,要足额配齐教师,还需增加3600名特岗教师;已聘用的特岗教师面临着三年服务期满,编制、工资、福利待遇等具体问题。因为缺乏教师,我省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长期在低水平徘徊。2010年底,我们第一次到迤那调研时,发现大山村有两位小学生写作业竟然只会写不会读。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农村教育特别是贫困山区的教育就难以上去,贫困人口的素质就难以提升,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为农村青少年提供健康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今年初在迤那调研回去后,省委专门研究决定,全年全省行政经费一律压缩5%,全部用于教育;在全省实行“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水平,实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们读完初中以后,都能够继续上学,有的读高中,有的读职校,毕业之后能直接就业。为此,我们提出,采取优化中小学布局调整、推进教育信息化、建立健全控辍保学长效机制、扩大中等职校办学规模和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到2015年,实现以县为单位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前,全省新建的100所中等职业学校,已经全面铺开;专门安排了校舍建设和农村学生食堂建设项目,2012年底全省有9961所学校提供了免费午餐,今年又有3000多所学校建好了简易食堂。仅威宁县近三年教育投资15.5亿元,新增了9所学校,新增校舍68万平方米。迤那镇办起了可容纳2000名学生的第二中学,中小学生都吃上了营养餐。同时,我们积极争取中央支持,为农村学校招聘特岗教师,鼓励大学毕业的青年人到农村献身教育事业,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省特岗老师增加了4.4万人,仅威宁县就增加了2939名特岗教师。

  在调研中,有教师提出,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还需要进一步形成,建议全省开一个教师节表彰大会。当时,我就同省教育厅的同志协商,决定采纳这条建议,今年在教师节前召开大会,评比表彰一批为贵州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校长和老师,并形成制度长期坚持。照这样抓下去,我相信,贫困农村的教育就会有一个大的发展,人口素质就会逐步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就会逐渐增强,走出大山、走出贫困、走向富裕,就大有希望。

  同步小康就得抓好基层党建这个关键

  农村基层组织是我关注的一个重点。我发现,迤那镇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大都是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不少致富能手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乡民村党支部书记王聪荣带领群众办起了生猪养殖合作社,养殖能繁母猪100多头,给全村群众探索出了养殖致富的路子。五星村党支部书记李仁兵带领群众发展党参种植,群众收入翻了一番,中等户人均收入达到7000元。

  县县达小康,重点在农村,关键看支部。这几年,威宁县按照把支部建在合作社、建在产业链、建在园区里的思路,深入开展发展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增强村党组织发展经济、凝聚群众、造福群众的功能,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迤那镇合心村党支部发动群众种植烤烟,依托党参合作社培育烤烟种植大户,把大户、能人培养成入党积极分子,形成了支部引路、党员带头,带领全村群众致富的良好局面。这几年,全省通过推进发展型、服务型、富民型党组织建设,选好用好农村党支部书记,坚定发展信心,找对发展路子,许多村党支部书记成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领路人。我感到,这正是从扶贫攻坚到同步小康跨越最为重要的力量。穷不可怕,落后不可怕,没有一个好的支部书记、好的带头人就非常可怕。有了信心、有了发展路子,再有一个好支部,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即使贫困山区的农民,也能很快富起来,生活也能很快好起来,农村也能很快美起来。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3日 07:36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阙东临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