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符明友:咬定青山不放松 敢叫山村换新天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在昌化江畔,群山环抱的一个村子里,村民们正在兴高采烈地观看岭村春节文艺晚会,到处喜气洋洋,欢声笑语,一派政通人和,和谐安乐的景象。短短几年间,海南省东方市三家镇岭村由过去的上访村,变成了稳定村,由1998年人均收入不足1200元的贫穷村,变成了人均收入4100元的小康村。谈起岭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越过越红火的好日子,村民们对村党支部书记符明友赞不绝口,是他,立党为公,甘于奉献,一心为民谋利益,矢志不移求发展,团结带领父老乡亲苦干实干,勇闯致富路,建设文明生态家园,谱写了斗穷治乱科学发展的动人篇章。

  “脱下一层皮,誓把岭村变个样”

  在符明友上任之前,岭村“治安乱、班子瘫、民心散、事不公”,1995年、1998年两次党支部换届选举都没能成功,是省和市里挂上号的“告状村”。1999年,镇党委找时任村小学校长的符明友谈话,让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知道,摆在自己面前的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可面对乡亲们那一双双渴望摆脱贫穷过上好日子的目光,他感觉到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毅然挑起这副重担,下定决心,“脱下一层皮,誓把岭村变个样”。

  “干部带好头,群众有劲头”。党员群众宗派思想严重,是阻碍岭村发展的主要症结之一。为了凝聚党心、民心,符明友白天一心扑在工作上,夜晚还挨家挨户到党员家去谈心交心,有的党员不让他进门,给他吃“闭门羹”,他毫不灰心,亲自下田帮这些党员一边干农活,一边谈心。他的苦心和诚心感动了大家,原先闹派别党员多年的疙瘩和隔阂消除了,心气也顺了,党员干部拧成了一股绳。1999年底党支部实施“通路富民工程”,在对全村道路进行大规模整治过程中,符明友和党员干部身先士卒,每天都起早摸黑,走在前头,干最卖力。他们的苦干精神和表率作用,深深地感动了广大群众。修路需要大量的土方,村里十多部拖拉机无偿运土装填,无人提出要报酬;需要大量人手平整填土,每天有近千人义务出工;资金不足,村民们主动上山搬来一块块石头做路基。经过连续十多天的近万人次参加的奋战,6公里长的村主道和5公里长的田间道路全部整治好,并沿着这些道路修建硬化了排水沟和环村渠道。村里的几十位老党员、老村民像革命年代那样,自发地组织起来到施工现场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庆贺,并赋上一首山歌:“新任干部真好样,车路水路都修通,发动群众起来做,花钱少少功效多”。

  符明友常说,“干部带头当好表率,说话才硬气,群众才服气”。符明友一上任就向全村党员群众公开承诺,自己决不拿一分干部补贴,决不用村集体收入请客送礼,决不利用权力为自己和亲友循情谋利。市里每月发的村支部书记生活补助他分文不取,全都捐给村集体作为办公经费,出差办事,都是自掏腰包当路费。有一次作为“全省十佳农村专业合作社社长”,他参加国家农业部在云南昆明举办的学习培训班,花费了1万多元,但他从未向村集体报销过一分钱,妻子有时埋怨他“太傻,当了个倒贴本书记”。符明友的大姐不圈猪喂养,把污水排到大路上,违反了村规民约,照样进行处罚;村委会主任张丰世的小孩参与打群架,支部副书记张成良的小孩参与偷窃,同样按村规民约规定处罚。这些举动在群众中引起很大震动。群众都说,“符书记认理不认人,我们信得过”。

  “群众一天不致富奔小康,我一天也不会停下来”

  千条理,万条理,带民致富才是硬道理。岭村三面环山,原是出了名的穷村,附近村庄流传一首民谣,“有女勿嫁岭村仔,山高路远回家难,一年到头终日忙,吃饭还靠救济粮”,全村人口4400人,耕地面积约2500亩,人均不足六分地,199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1200元,父老乡亲们都穷怕了,穷够了,做梦都想富起来。1999年11月下旬,肩扛着重任,背负着群众致富的梦想,符明友走出了大山,开始了他带领群众寻找致富路的长跑之旅。在经过1个多月的调研和市场考察后,符明友决定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种植反季节瓜菜,走共同致富之路,没想到,几乎没有人响应他,有人说,就这几分地还不能顾饱肚皮,还想刨出个金元宝来?符明友毫不气馁,拿定主意,带头吃“螃蟹”,自己承包了100亩土地种植尖椒,并邀请6名党员干部以劳力参股。第二年初春,尖椒卖了好价钱,看到参股的党员干部每人分红得了1万多元,群众的心眼豁然开亮,跟着干起来了。当年,全村1600亩水田都赶种上尖椒,农民增收近100万元。接着,符明友趁热打铁,引导香蕉下水田种植400多亩,广大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掘得了“第一桶绿金”。

  路是越走越宽,人是越活越灵。符明友揣着满怀的信心悄然出门了。原来他在平时的市场考察中发现,种植辣椒、香蕉等经济作物村民承担的风险太大,必须为村民们引进一个风险小、利润稳的主导产业。符明友自费到广东考察市场,请来农业专家对岭村的土质及气候进行分析,认为岭村适合种植高效益的甜玉米。他又往返广东三次,与一家公司签下了种植美国甜玉米的订单。这一次,他又带头种了70亩甜玉米,群众看在眼里,动了心,要跟着他种植甜玉米,可是许多村民缺资金、缺技术,想干又不知道怎么干。符明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用自家的土地向信用社抵押贷款25万元,帮助他们解决了种子、化肥、农药问题,并自费请来了技术员传授种植技术,当年共有100多户村民种植甜玉米800亩,纯收入200万元。

  人生每天都在攀登,爬过这座山,越过那道岭,眼前又是一座峰。2007年,符明友又出门了,这一次他的眼光放得更远了。为了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现农产品出岛出口的目标,他决定成立岭村甜玉米农民生产合作社,由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力等入股,合作社和公司签定订单统一种植,并统一提供种子、化肥、农药、技术,实行保价收购统一运销,扣除成本后再按股份分红,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的市场风险,给村民吃下了“定心丸”。当年岭村共有138户村民加入了合作社,种植甜玉米近3000亩,远销广东、香港等地,户均纯收入近4万元,小小的玉米办成了大产业。2008年8月,符明友又组织52户村民成立了三家镇花卉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全国最大的菊花出口公司光华公司合作,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高投入高产出的菊花产业,当年投入120万元种植80亩菊花,纯收入达到90多万元,菊花也飘洋过海销往日本和欧美国家,岭村成为全省闻名、规模宏大的甜玉米种植基地和菊花出口基地,涌现出33个种植大户。种植基地规模的扩大,不仅直接带动了种植户的增收,而且还吸收了大批农民工的就业,带旺了“打工经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岭村许多在广东打工的农民工纷纷失业返乡,他们惊喜地发现,返乡后又有了新的就业机会,玉米基地和菊花基地当年就吸收了130多个农民工就业,每人月收入少则1000多元,多的达3000元。在一片片金黄灿烂的玉米地里,在一簇簇迎风怒放的菊花丛中,到处都是欢歌笑语,在符明友的带领下,岭村村民们致富的路子是越走越宽了。

  “让岭村的环境美起来,让岭村人的素质高起来”

  岭村的经济发展了,群众的生活改善了,但是,村里环境还存在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村里的土路不是坑坑洼洼,就是积满污水。符明友深深地意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简单的让村民的生活富起来,更重要的是要让岭村的环境美起来,让岭村人的素质高起来,建设文明生态的美好家园。

  2004年,符明友带领党支部一班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靠岭村人的双手掀起了创建文明生态村热潮。在创建工作中,符明友发动岭村党员干部群众投入资金48万元购买水泥,党员群众投工投劳9万人次,无偿担负起下河淘沙、上山采石、雇车运料、铺水泥修路等工程,建成11公里长的水泥路村道15条,水泥硬化了6公里长的环村排水沟,整治7公里长的田间道路,为美化绿化环境,在村道两边种植了风景树6000多株,向上级部门争取拨给了5万株的木马黄树苗,在河边种植了约3公里长的防护林。

  为了让村民有一个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符明友还筹集资金共70万元,建起了村文化室、广播室、蓝球场、宣传栏等四位一体的活动场所和老年人活动中心等设施,并以此为阵地,广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美德在农家等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春节文化晚会。今日之岭村,水泥道路纵横交错,绿树连荫,文化活动不断,溪水沿着环村渠道缓缓流过,呈现出一派经济繁荣、安乐详和的新气象。

  群众利益无小事,符明友始终把党员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对困难群众和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他更是把他们视为自己的亲人,真情为民排忧解难。村民刘运忠和小孩因病致残,老婆身体不好长期花钱打针吃药,欠了一屁股外债,家中经常揭不开锅,是村里的特困户。符明友掏钱为他购买化肥和瓜菜、玉米等种苗发展生产,如今刘运忠已种上5亩瓜菜和6亩甜玉米,年收入达2万元,短短2年内不仅还清了外债,还建起了新房,成为村里的致富户。孤寡老人李文贤生活无依无靠,符明友每次去看望他都要放下100元生活费,有一次老人病倒在床不醒人事,幸亏符明友及时发现送去治疗,老人醒来后,流着泪说,“若不是符书记我这条老命就没了,你比亲儿子还要亲啊”!符明友组织开展党员责任户工程,18个党员干部26个贫困党员结成扶贫互助对子,从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贫困户,带动更多的困难群众共同致富。

  在带领农民致富的路上,符明友总在不断出实招,为村民们搭台子,引路子,以自已的执着热情、敢想敢干、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的共产党人形象带领广大群众走上致富的快车道。他多次被东方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等,2008年荣获了“海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海南省农村专业合作社十佳社长”称号。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6日 14:52 来源: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 编辑:汪蛟龙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