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南方日报评论员:“我是谁”的追问强化执政之基意识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只有弄清“我是谁”,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定位自己;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智慧的增长和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才能更好地改造自己、提升自己。要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关键是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同志指出,明确“为了谁”、搞清“依靠谁”,归根到底还是要解决好“我是谁”。为此,本报连续推出了体验式调查《我是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报道》。

  群众路线,是党的“三大法宝”之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大家耳熟能详。但“三谁”之问最关键在于弄清楚“我是谁”。这个问题对于每个党员干部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弄清“我是谁”,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定位自己;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智慧的增长和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才能更好地改造自己、提升自己。要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关键是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韶关市“第一大镇”浈江区犁市镇党委书记杨明便是“救火队长”,他说:“全镇162个村小组,我不是每个都去了,但只要是去到的,都要真心实意,不摆任何架子,人和人是平等的。”广州市越秀区梅花村街道办主任麦碧环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正是彼此角色认知的错位,直接导致了干群关系的紧张。群众要什么,干部不知道。干部怎么干合理,群众不清楚。双方没有对话,就很难谈得上理解。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就在于,党员干部能不能在工作中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中的一员。

  我们党与人民群众长期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对党群关系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有许多形象生动的比喻:舟与水、鱼与水、公仆与主人等等,这些都强调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告诫我们要牢记自己的位置和身份,牢记“我是谁”。然而现实生活中,迷失自我的人,弄不清“我是谁”的领导干部并不少见。在一些人看来,“我”就是某某长、某某总,水平总比别人高,能力总比别人强,站得总比别人高,看得也比别人远,我说你听,我说你做,似乎天经地义。刘云山同志更是指出,现在有的人把与群众的“鱼水关系”变成了“蛙水关系”,需要时跳进去,不需要时就跳出来。为什么交通发达了,通信先进了,有的人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沟通却少了?说到底是对群众的感情淡漠了。久而久之,你忘记了老百姓,老百姓也会忘记你;你远离了老百姓,老百姓也会远离你。这对于执政党而言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提出群众路线教育,对所有党员领导干部都是一种警示;对于“我是谁”这个设问,所有党员领导干部都要认真深思。从这个意义上说,搞清楚自己究竟是谁,不仅是各级领导干部自身成长和做好本职工作的需要,更是强化各级领导干部执政之基意识的一种自我教育。

  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基本领导方法,不论什么时代,都必须坚持。党的十八大报告近3万字, “人民”一词出现145次,在论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提出了“八个坚持”,放在首位的就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一些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紧张导致的冲突,并不完全是因为党员领导干部主观上就想脱离群众,和群众保持对立,而是在具体工作方法上能力不足,缺少与时俱进的观念和创新的思路。虚心向群众学习,甘当群众的小学生,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办法就在群众那里,真正接了地气,办法总比困难多。我是谁?只有每个党员干部都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才能真正夯实执政之基。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0日 12:12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