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一生为了小麦高产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胡承霖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我和粮食打了一辈子交道,粮食始终是我心头最大的牵挂。 2005年2月18日,我提笔给当时省里分管农业的副省长写了一封信,建议省政府在沿淮淮北小麦主产区开展小麦高产攻关行动。

  省政府专门成立了小麦高产攻关专家组,由省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担任组长,让我来当副组长,重点负责技术指导和培训,抓点促面。

  我的第一个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点选在了涡阳县高炉镇陆扬行政村。涡阳和合肥之间300多公里的车程,一般要4至5小时,这些年,我跑了不下上百次。

  为了争取时间到基层多看一些麦地,每次下乡,我一般都赶清晨6点多的早班车。经常是一挤出长途汽车站,我就直奔田头,裤脚一卷就下地,在田埂上边看麦子进行现场指导,边跟农民朋友叙话交流。

  记得2009年冬天,天冷得早,大雪导致麦苗生长量严重不足。我在涡阳县新兴镇抓示范,种粮大户刘彪急得挠头。我说:按照我的办法种粮,多收了,每一粒都归你;少收了,我按市场最高价赔给你!刘彪的麦田当年亩产就超出往年200多公斤,其中一块3.47亩,经专家实割验收亩产达到1478斤,不仅刷新了安徽小麦的单产纪录,也成为当年全国小麦的“单产冠军”。

  向农民推广新技术,必须学会用农民的语言,只有这样,农民才能听得懂、记得住。这比我在大学课堂上讲课要辛苦多了。每个重要关键点,我都要琢磨,用个什么形象说法,才能让农民听进去。

  我省“十一五”小麦高产攻关活动计划进行得相当顺利,原定2010年实现增产50亿斤的目标,到2008年就接近实现了。 2010年,增产80亿斤,小麦增量占全国同期增量的四分之一。

  为此,省政府奖励给了我个人10万元奖金,我把这笔钱捐给了安农大,用来帮助那些家庭困难而又愿到农村去的大学生。

  我的领导、同事、学生、家人常劝我“少跑腿、多动嘴”。我总是回答他们:“我不动腿,就绝不乱动嘴。”我想,我今年84岁,还不算老,只要身体允许,我还会一直干下去,一直干到跑不动为止。我是一个有着61年党龄的老党员,和党的事业在一起,我永远年轻!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1日 19:30 来源:安徽日报 编辑:赵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