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诚”听民声是一项基本功

薛家明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民声折射党风,民声体现民意。坚持开门搞活动,倾听民声、关注民议,既是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也是督导工作督到实处、导有实效的重要途径和方法。(2013年08月20日 人民日报)

  民声就是老百姓的声音,是他们的心理感受,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是他们的价值判断,人间正道,是非曲直;是他们的所思所盼,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俗话说,“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所以只有听的懂民声,才能真正理解群众的意图,发现当前工作的不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听的懂的前提,在于真心诚意的听。

  只有诚听民声方能求得群众的“真经”。纵观古今诚听民声,都是在群众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的重要方法。康熙皇帝多次到民间微服私访,就是为了绕开“奏折”的修饰,诚听“原汁原味”的民声,以便得到执政“灵感”。毛泽东同志也曾历时三个月,深入湖南农村,诚听民声、问计于民,终完成在我党思想政治工作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可见,只有诚听民声,才能有效在群众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才有助于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提高、自我升华;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只有诚听民声方可保证工作不“跑偏”。“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群众的一举一动都应该牵动着干部的感情,听民声也应该是政府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然而部分干部却不能摆脱形式主义的干扰,忘记了诚听民声这一“本能”。他们坐在办公室看文件、听汇报,点着鼠标听民声;坐在车里下基层,隔着玻璃看民情;进农村却不到入农户,跟着安排好的检查路线搞调研。这样捞出来的民声,虽然来自基层,但多半不是“实打实”的民声;虽然出自群众之口,却经过“涂脂抹粉”,并非“真经”。实际上,听到虚假的民声比不听民声更可怕。它甚至会导致决策失误。所以机关干部要想工作不“跑偏”,只有掌握诚听民声这一基本功。

  只有诚听民声方能保证政风清平。其实,听民声是一块“试金石”,不同的倾听态度折射出不一样的政风。“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执行的怎么样、效果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能否听得进民声,一直是判断政风好坏的重要依据。谈古论今,不管哪个朝代,开门纳谏、诚听民声时,政风就清平,社会就和谐。相反,当看不见民间疾苦,不肯诚听民声时,社会发展就会停滞,甚至是倒退。故而诚听民声是一个“试金石”,能够判断出作风的好坏。要想保证政风清平,就要坚持诚听民声。

  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听意见环节,开门纳谏正搞的如火如荼。向群众取经,拜人民为师也成为工作的主流。笔者认为,要想在群众中求得“真经”,避免活动成为一场水过地皮湿的表演“秀”;要想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走神”、不“跑偏”,要想保证党风政风,风清气正,每名党员干部都要掌握诚听民声这一基本功。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1日 19:27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赵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