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第二场报告 尹蔚民作报告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

点击观看视频

  7月16日上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第二场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围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报告。

  主持人:中直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 张建平

  张建平:同志们,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中央宣传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联合举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根据安排,今天是报告会的第二场,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同志为我们做报告。报告的主题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参加今天报告会的有在京的党政机关干部、在京中央企业负责人和高校师生,共约八百余人,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尹蔚民同志做报告。

  尹蔚民:同志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能够有这么一个机会就我国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和大家进行交流。

  党的十八大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做出了部署,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这两个一百年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的时候,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

  在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当中,我认为人是关键性的因素,民生的改善是重要的考量。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十个“更”的美好愿景,这十个“更”就是: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我认为这十个“更”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在这十个“更”中就业和社会保障是两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大家知道,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每个劳动者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劳动者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条件。我们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目的就是要使每个劳动者都能够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就业岗位,实现充分就业和更高质量的就业,享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成长进步的机会。

  大家也知道,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是造福全体人民的一项基本制度,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统筹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的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能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实现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消除后顾之忧。

  下面我就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如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共筑中国梦谈一些想法。

  首先谈谈就业工作,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就业发展道路。特别是自2002年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来,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就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简单地概括了一下,主要先在这么以下三点:

  第一,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这十年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了1.1亿人。

  第二,城镇登记失业率得到有效的控制,始终保持在4.3%以下的较低水平。

  第三,就业结构不断地优化,劳动力加速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

  2012年底,农民工的总量达到了2.63亿,比2003年底增加1.52亿人,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由2002年的50:21.4:28.6,调整到2012年33.6:30.3:36.1,从这个比例中可以看出一产就业比重在迅速下降,三产就业比重得到不断地提升,有效扩大了就业规模。

  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趋缓情况下,就业形势已经保持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达到725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1万人,农民工外出就业达到了1.71亿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00多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1%。

  在当前经济形势增速再回落情况下,就业还是保持了比较好的势头,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保持了就业局势的稳定。这十年,我们还妥善安置了三千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严重冲击,有效缓解了新一轮青年就业高峰的压力,对此,国际社会给予了比较高的评价。国际劳动组织认为,中国积极的就业政策是现代就业理念、世界各国经验与中国实际的的最好结合。但我们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就业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而我国劳动力数量多,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突出,又处于转型升级的特殊阶段,劳动力总量的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就业问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我们经常和国外的一些同事进行交流。我们讲我们城镇新增就业一千多万人,他们听了之后不大相信,以为我们把小数点点错了,大家可以想想,上千万人口的国家,在世界上也不是很多。欧洲一些大国人口也就就是五六千万。

  同时,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不稳定性,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交织在一起,也给就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解决好就业问题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以上非常简要地回顾和总结了我们国家就业的基本情况。下面我想重点讲一讲下一步就业工作的一些考虑。

  党的十八大将实现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确立了新时期的就业方针,这就是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新时期的就业方针。强调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那么从劳动者的角度看,对就业者的梦想和期盼是什么呢?我们理解可能主要是这么三条:

  第一,就业的机会更加充分;

  第二,就业更加稳定和就业质量更高;

  第三,就业环境更加公平。

  我不知道我们理解得对不对,围绕着这三条展开说一说话。

  第一,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充分就业是就业工作的基本目标,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力的供给仍然处于高峰,就业总量的压力依然很大,虽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从去年底达到顶峰之后,开始出现下降,但20到59岁就业年龄人口仍在增加,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峰值,从那儿之后进入劳动力市场人口要开始下降。“十二五”期间正是就业压力最大时期,这个压力主要集中在三大群体上:

  一是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高校毕业生规模年均七百万左右,占每年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一半,我们从供给的角度说,每年需要安排城镇新增就业大约是2500万人,2500万人里边大约有1500万是学生为主的青年,这1500万当中有700万是高校毕业生,大约还有700多万是属于中专、职业技术学校、城镇初中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这一块学生就占了1500万,还有每年从军队退役人员大约50万,还有企业关闭、停产、重组富余出来一些人需要重新安置,再加上还有900多万的失业人员,加在一块,每年需要解决2500万人的就业。

  二是还有相当数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现在农民工的总数去年底到了两亿六,这其中一亿六是在外出打工,还有大概是九千多万是在本地就近就地打工。从当前以至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还有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那么每年大约转移多少呢?我们在“十二五”期间确定的规划是每年再转移八百万。

  三是是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难度比较大。我们大概还有920万左右的失业人员,还有一些40、50的人员,家庭困难人员,残疾人员,这是属于就业困难人员,需要安排就业。

  在这样一种压力下,要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必须继续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什么是就业优先战略呢?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通过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来增加就业岗位,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我们认为解决好就业问题,前提是要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因为只有把经济蛋糕做大了,就业的蛋糕才能够做大。过去30年,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带动了就业的快速增加。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增速趋缓,但是仍然处于预计的区间内。大家可能都看到了,昨天国家统计局已经公布了今年上半年我们国家的经济数据,其中GDP增长上半年是7.6,一季度是7.7,二季度是7.5,上半年平均是7.6,增速还是在不断地回落。

  我们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将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扩大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央强调,在指定经济发展规划、确定经济发展速度时,要优先考虑扩大就业规模的需要,就是要使经济健康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在保持必要增长速度的基础上,还要设法提高就业的弹性,使既定的经济增速更多地拉动就业,这是因为在同样的增速下,不同的产业结构拉动就业的效果是不相同的,有的参与资本有机构成高,吸纳就业的空间有限。而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比较强。

  我们测算了一下,近年来,第三产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能带动近70万个就业岗位,那么二产能带动多少呢?我们测算大约能带动60万左右。可以看出发展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是比较强的。因此,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提高服务业的就业比重,稳定制造业就业比重,来扩大就业容量。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和民营经济创造就业岗位,在经济增速相对放缓的背景下,继续增加就业。

  新一届政府,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经济增速放缓是要转方式、调结构,最关键的是要保持就业的稳定,也就是稳增长的核心和关键就是要就业。从金融危机以来,包括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大家可能也看到,世界上有一些国家经济在缓慢地复苏,当然更多的国家是不确定、不稳定。但是有一种现象,就是无就业的复苏,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所以我们国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使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增加能够产生良性互动,通过经济发展来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实现社会的充分就业。这就是我们扩大就业的优先战略。

  什么是积极的就业政策呢?就是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产业 等方方面面政策,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积极的就业政策,我们已经实施了十多年,从2002年出台以来,经过不断地调整、扩展和充实,形成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这个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政策,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积极的就业政策就是通过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性的政策,鼓励企业更多地吸纳就业,实现企业发展与扩大就业的共鸣。

  第二,鼓励创业的政策,创业是就业之源,具有带动就业的倍增效益。我们也做分析和测算,如果一个个体经营者,不仅是他创业,他能够带动三到五个人的就业。如果你要开办一个私营企业,我讲的是小微企业,能带动多少人就业呢?大约能带动20到30人就业,所以我们讲创业对就业来讲是一种倍增的效益。为了鼓励创业,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税费减免为创业者减轻负担,对资金缺乏的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同时鼓励发挥各方的资源优势,为创业者提供场地的便利、孵化和跟踪服务。

  第三,帮扶困难群体就业政策,一些大龄、身有残疾、家庭困难等就业的困难群体,他们在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积极的就业政策就是对他们给予特殊的扶持,对灵活就业的人员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提高其就业的稳定性。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

  第四,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在结合经济发展,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同时,还通过财税、金融、社保、培训以及岗位补贴、助学贷款和代偿等多项政策扶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这进一步拓宽了就业生就业渠道,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积极的就业政策概括起来就是这四个方面内容,还包括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内容,通过政策引导强化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促进市场供求的合理匹配。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改善民生的重要方略,为更好地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各级政府都建立了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就业工作协调机制,目的就是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汇集各部门和社会各方力量,来共同做好就业工作,努力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让更多的百姓受益。

  这是就业我讲的第一个问题,使每个劳动者都有充分的机会就业,怎么达到这个目的,就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

  第二个问题,实现更加稳定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也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什么是更高质量的就业?我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

  首先,从宏观层面上讲,更高质量的就业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充分的就业机会;二是公平的就业环境;三是良好的能力;四是合理的就业结构;五是和谐的劳动关系。这是宏观层面来讲更高质量就业,我认为有这么五个方面内容。

  第二,从微观层面来讲,从老百姓这个角度来说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什么呢?意味着就业不只是谋生的手段,还能够通过就业来获得自身的发展,在实现人生理想和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从劳动者个人角度来理解更高质量的就业。所以这既是每个劳动者的热切期盼,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

  为什么要提出实现更加稳定和更高质量的就业?我以为这是中央基于对就业情况分析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得出的一个基本判断。我们在现在这个发展阶段,不仅要充分的就业,而且还要实现更加稳定、更高质量的就业,这对我们就业是一个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就业领域的一个新变化就是结构性的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现象同时并存,主要的原因是市场供求错位、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的不相适应,这个大家能够经常看到,一个方面就业难,难在哪儿,主要是大学生就业难;另外一个方面是招工难,难在哪儿,主要是一线的普通工人和技能岗位的工人招工难。原因就是市场的供求错位和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的不相适应。这一现象的背后,实质上也反映出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对就业的期望和诉求在不断地提高,高校毕业生大多希望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能够对口,以便发挥自身的所长,有比较好的职业发展空间。新一代农民工也更加注重职业的发展、薪酬待遇、工作条件和自身价值的实现。过去我们老一代的农民工大多是出来打工挣钱,回去盖房子、娶媳妇。新一代农民工的诉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仅仅是为了挣钱,他们希望实现自身的价值,希望融入城市。

  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产业结构是以低端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为主,人力资源统计,增加的就业岗位大部分是制造业、一线普通服务人员,技术含量和薪酬待遇普遍比较低,难以满足劳动者日益提高的就业预期,所以中央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也就顺应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就业的新期盼。对就业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而要实现这一更高的目标,有赖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以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在转方式、调整结构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保障水平。在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不断地提升就业的质量,增加就业的稳定性。

  怎么做才能够实现更加稳定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呢?我认为重点是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只有产业结构升级了,才能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推进“四化”同步,关键是技术升级、人才升级,这为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结合转方式、调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着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智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等,开发更多适合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服务外包产业就是智力人才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目前我们国家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服务外包的承包国,主要是信息技术外包,据商务部的统计,截止到去年底,我国共有服务外包企业21159家,从业人员428万人,其中在从业人员当中,大学以上学历就是291万,占总数的67.8%。而且服务外包企业需求的人数,每年以20%的速度在增长,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不光服务外包企业,包括现在的网络,大家可能都知道阿里巴巴,马云创办的企业,现在非常有名的就是淘宝网,很多人在网上购物,这个产业的发展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的人数是非常多的。我们特别希望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当中,通过转方式、调结构,能够创造出更多像我刚才提到的既是智力密集型也是劳动密集型的这样的工作岗位,也只有这样的工作岗位,才能够适应刚才我讲的供给的角度,每年1500万的青年学生需要就业。所以这个是第一条,就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当中,创造更多的适合我们国家现在劳动力需求的就业岗位,才能够保障我们实现更稳定、更高质量的就业。

  第二,必须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当前,很多技术技能型岗位,都存在着缺人的现象,根据我们部今年一季度对全国100多个城市的劳动力供求情况的分析,各技能等级的求人倍率大于1,岗位空缺数量和求职人员的比率,都大于1,表明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其中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达到2.72、2.31和2.13,有这么多的空档,但是没有合适的人选。实地调研中,很多企业开出高薪,给予优厚待遇,却仍然是一人难求,这不仅浪费了来之不易的岗位资源,也影响了企业发展。解决这个问题,有待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的能力和职业的转换能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从改革教育体制和加强职业培训两个方面来下工夫。

  在改革教育体制方面,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做好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文件当中,明确指出,要合理确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改善人力资源供给结构,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对接的机制。就是要使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我们社会、生产实践要相适应,这确实需要在教育方面要进行改革。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要加强职业培训,要进一步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使每个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就业技能培训,每个企业职工都能得到技能提升培训,每个创业者都能够参加创业培训,要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通道。

  我们国家现在在职业培训方面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大家可能也知道,像德国、瑞士、奥地利都是制造业大国,特别是在精密仪器仪表、高端的装备制造这些方面,他们堪称一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职业教育发展得非常好,有大量的技能人才。我们现在职业院校的学生和高等学校的学生,当然这也是中国的传统观念就是“学而优则仕”,设身处地为老百姓去想,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大学,大学上不了上大专,不愿意送到中专或者职业院校。恰恰现在职业院校、技工学校的学生就业率非常高,都在95%以上。甚至在校期间就被企业订购一空,而且很多是订单式培训,说明什么?说明企业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型人才也主要是通过职业院校来进行培养,所以我们要大力加强职业院校的培训。

  第三个问题,必须依法规范用人单位的用人行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近年来,随着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劳动监察执法力度不断加大,用人单位在劳动用工方面守法意识在逐步增强、用工行为逐步趋于规范,部分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不参加社会保险,甚至拖欠工资等现象仍然时有发生。依法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是实现更加稳定、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内容。

  第一,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直接关系劳动者劳动权益和劳动合同稳定性,重点是小微企业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和质量,依法规范劳务派遣用工。

  第二,大体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用工建设,这是重要的利益协调机制和诉求表达的机制,我们将继续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扩大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的覆盖面,推动建立职工工资正常的增长机制和劳动条件改善的机制。

  第三,健全落实劳动标准体系,这对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我们将适时修订完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劳动条件标准,健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推进劳动定额标准化的管理。

  第四,要为劳动者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在后面,我还要详细讲,对广大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来说,还要完善户籍、教育、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地融入城市。实际上现在劳动者在择业的时候,也非常看中工作的环境。这几年国际劳工组织始终倡导一个理念叫“体面劳动”,“体面劳动”里面非常重要的核心,就是要体现对人的尊重。所以我讲的第三个问题,就是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高稳定的工作,还要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也就是企业要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更多地加以人文关怀,要严格地遵守劳动的法律法规,要签订劳动合同,要上社会保险,要加强劳动保护。

  第三个问题,实现更公平的就业。为什么要提出实现更公平就业,这是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劳动者发展的前提,也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潜能,增强全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公平,反对各种就业歧视,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相关的法律,对此都做了专门的规定。特别是2008年实施的就业促进法,专门设有一章就是公平就业,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消除就业歧视,确立了公平就业的原则和制度,对用人单位和职业中介机构的行为做出了规范,明确了劳动者受到就业歧视时的法律救济途径。为了落实这些法律,有关部门还出台了多项促进就业公平、反对就业歧视的相关政策。这些法律和政策,为促进劳动者公平就业奠定了制度基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要真正地实现公平就业,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在现实生活当中,就业歧视现象仍然大量存在。比如性别歧视、院校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甚至还有内部招聘或者萝卜招聘等等。我在和一些高校毕业生座谈的时候,学生反映最强烈的一个是性别歧视,主要指的是对女生的歧视,再一个就是院校歧视,不是985,不是221,用人单位基本上不考虑远销歧视,失去了选择权利。

  这些问题既损坏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阻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和和谐稳定。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相关制度和政策还不够完善,部分用人单位公平就业的观念还比较淡薄,执法监察的力度有待于加强。

  李克强总理今年两会上明确提出,政府要创造环境,让每个人都能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平台,在扩大横向流动的同时,增强纵向的流动,切实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李克强总理特别强调纵向流动,什么是纵向流动呢?指的就是每个劳动者,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民的,不论富裕家庭还是贫困家庭,他们都应该有一个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上发展的机会,个人向上流动叫纵向流动。人员横向流动,机关、事业、企业横向流动。所以克强总理明确提出要加强人员纵向流动。通过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你的人生价值,每一个人都有梦想成真的机会,这对实现就业的公平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们感到越是在就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越是需要高度重视公平就业,反对就业歧视,我们将始终坚持“公平就业”的基本原则,把它作为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公民公平正义的重要抓手,采取更有利的措施,来推进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有这么几点:

  第一,进一步完善反对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目前尽管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等法律对反对就业歧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由于这些规定还比较原则,对就业歧视行为的行政处理手段不多,使得发生就业歧视问题时难以有效地处理,下一步要针对社会反映比较多的就业歧视问题,逐项细化法律的有规定,制定相关配套法规政策,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加大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第二,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力度,目前一些用人单位和职业中介机构无视法律规定,招聘过程设定年龄、院校、性别、户籍限制条件,特别是对院校歧视,毕业生反映强烈,亟待解决。就业公平首先是机会公平,名牌大学不应该成为求职者限制,下一步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监管立法和违法行为惩处力度,严厉打击招聘过程中歧视、限制、欺诈行为,即使纠正院校、性别歧视,其他各类就业不公平现象,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第三,规范国有单位的招聘行为,在公务员考入方面实行“凡进必考”、公平竞争的机制,社会上对此高度认可。党政机关、公务员队伍,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以后,开始实行公开招考,建立了“凡进必考”机制,确实一方面保证了国家公务员的入口,另外一方面杜绝了用人上不正之风,体现了公平、公开、择优原则,公务员考入方面坚持“凡进必考”。

  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例,简称新农保,2009年开始试点,当年试点面是全国县的10%,2010年扩大试点,扩大到22%,2011年开放提出进一步扩大试点,扩大到60%,后来进而提出全覆盖。一个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居多数的国家,我们仅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就实现了新农保对全部农民的全覆盖,可以说这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大事。2012年底,医疗保险覆盖城乡13亿人以上,其中职工和退休人员是2.6亿,城镇居民2.7亿,新农合是8亿,加在一起覆盖了13亿,也就是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了7.88亿,其中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是3亿,城乡居民含新农保4.84亿,工伤、失业、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都成倍增长,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国家已经建立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计划,我们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走的路,这一巨大成就举世瞩目。

  因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从德国俾斯麦政府时期建立,近两百年历史,西方社会保障制度这么长时间里不断地发展完善。我们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上世纪90年代,为了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安排,才做出的一个制度安排,也就是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我们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道路。所以对于我们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取得成就,首先应该充分肯定。我们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推进过程当中,基本思路首先解决制度从无到有的问题,先把制度建立起来,然后再解决覆盖人群从少到多问题,然后再解决待遇水平由高到低的问题,这是一个基本思路。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社会保障覆盖面上,我们还有欠缺和遗漏,以养老保险为例,2012年全国人口是13.54亿人,扣除0到15岁,一共有24400万,劳动年龄内在校学生7100万,应该纳入参保范围103900万人,再扣除已经有其他养老制度保障机关事业单位、军队武警人5560万人,实际上应该纳入参保范围应该是98000万人,目前参保78800万人,覆盖率已经达到80%,但是仍然还有近两亿人没有参保,就是养老保险。养老保险什么概念?不是全民覆盖,扣除在校学生,无论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扣除在校学生,再扣除6岁以下儿童。这些都扣除多少,扣除3多个亿,应该纳入参保范围,9亿多,现在近8亿纳入。医疗保险覆盖13亿人,覆盖率达到95%,现在叫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养老保险现在覆盖率不到8亿人,覆盖面80%,仍然有20%没有参保。分析城乡各占一半,没有参保人员是流动性农民工,医疗保险有几千万人游离制度之外,这些不足就是现实与人民群众梦想之间的差距,对此我们要加倍努力,及早缩小这一差距。重点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第一,尽快实现新农保、城居保,对城乡居民全覆盖,争取用三年左右时间再扩大覆盖面一亿人左右,争取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推进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扩面,劳动派遣员工、灵活就业人员、城镇个体户,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尽可能引导他们参加待遇水平较高的城镇社会保障。

  第二,针对家政服务业、网络创业和就业等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特点,抓紧研究他们参加社保的政策。

  第三,研究把目前城乡居民自愿参保政策调整完善为更富有引导性的全民参保登记制度,从制度保障基本社会保障覆盖全民,人人享有。培育和提升居民社会户籍意识,维护社会保障长期稳定发展。

  第二,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要稳步提高。保障水平是衡量社会保障制度重要标准,不断提高待遇水平,也是人民群众普遍期盼,近十几年来,国家不断地提高社保水平,以企业退休人员为例,1998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基本养老金只有413元,2004年达到647元,2005年到2013年,我们连续九年上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水平,今年达到1900元。各级财政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人均不低40元,今年已经提高人均不住28元。职工和居民基本医保诊疗项目、用药范围、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都在不断地提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贵问题,此外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以及城乡低保和医疗救助标准也明显提高,但是目前社保水平与群众预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还有差距,突出表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生活困难,还有一些群众因病或者因伤致贫、返贫。

  对此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建立社会保障待遇正常调整机制,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以工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物价变动为重要参数,形成有规则、有规划的调整社保待遇机制,使社会各类成员都能够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比如有的地方反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始确定由国家发给每月55元基础养老金标准过低了,因为在制度试点初期,基于国家财力,只有较低的标准,才能够及早地实现制度的全覆盖。随着制度的普及,也要统筹考虑新农保、养老金水平的提高,同时从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社保水平要符合国情和发展阶段,我们国家是13亿多人口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社保待遇水平要与此相适应,所以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不能开空头支票、做过高的许诺,这样才能保障社保体系长期、稳定、安全的运行。

  大家可能也注意到,原来北欧一些国家社保的待遇水平是比较高的,当然他们交税交的也是比较高的。这次金融危机,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出来之后,都对他们的社保制度产生了重大的冲击,所以这些国家也在调整目前的社会保障政策。

  第二,完善社保待遇与缴费更紧密激励机制,社会保险是互助共济,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安排,不是国家福利制度,待遇水平不能全靠政府,个人和单位也有重要责任,养老保险,建立时考虑待遇水平与缴费挂钩机制,按照社会保险法规定,职工养老保险要交够15年才能领取。这是最低门槛,有些人员和单位产生误解,以为交了15年就行了,开始停交,实际上它的一个机制是什么呢?多交多得,长交多得,少交只能少得,交15年就停交了,将来到60岁领取养老金的时候,领取的份额也是非常少的。所以我们一直鼓励在年轻的时候,有工作能力的时候、有收入的时候,应该为自己的将来养老提前做出安排,也就是多交多得、长交多得。这是养老保险内在机制要求。

  下一步强要强化多交多得、长交多得机制,以新农保为例,现在设计的是农民一年一百块到五百块的五个档次,和城镇居民合在一块,一百块到一千块十个档次,可以选一年交一百,或者一年交五百、一千。如果只交一百,交十五年,个人账户只有1590元,政府补贴450元,利息忽略不计。个人养老金除以139,60岁以后,预期寿命余命,按照139个月计算,每个月只有14块,加上政府给的基础养老金55块钱,才能得到69块钱。如果选择比较高的档次,五百元缴费,交35年,个人账户至少18500元,个人交17500元,政府至少补贴1050元,除139元,每个月有133元养老金。较高档次,政府补贴多,个人账户积累比较多,将来个人账户再投资运营,分红比较多,将来从个人账户领取待遇比较多,再加上政府给的基础养老金,才能保证晚年基本生活。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对选择高档缴费提高政府补贴,交完15年以后继续缴费,增加补贴或者基础养老金,鼓励和引导群众持续参保、长期缴费,更好地保障老年生活。

  第三,推动多层次社会保险发展。政府组织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只能定位于保障基本生活,对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来讲还是不够,还是要大力发展补充性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现在这个方面发展远远不足。比如作为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目前仅覆盖1800万职工,绝大多数退休人员只是靠基本养老金,因此政府要实施更有利税收优惠等鼓励政策,促进补充性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发展,同时依法依规监管市场运行,使更多群众从多层次保障体系中得到更好待遇。现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定位保障基本生活,我们还要大力发展企业年金,作为补充性的社会保险,来提高待遇水平。这个方面现在发展的确实还不够。

  国外一般社会保障是三个支柱,第一个支柱,强制性,政府和个人缴费构成基本养老金;第二个支柱就是不同的职业群体,包括企业、公务员、教师、军人,不同群体还有职业年金。第三个支柱是商业保险,收入更高还可以参加商业保险。三个支柱的社会保险体系。

  我们现在叫做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再就是希望大力发展企业年金,作为补充的养老保险。这是社会保障里面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待遇水平问题,这里面特别希望强调的就是待遇水平,通过完善制度、经济发展,使待遇能够不断地得到提高,但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要考虑国情、发展阶段。我们毕竟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为了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的长期、稳定、可靠运行,所以我们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开空头支票,也不能做过多的许诺。

  第三,实现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保障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要更加注重公平,随着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和待遇水平逐步提高,群众诉求也在发生变化。原来主要是有没有保障、能不能保障基本生活,现在更加关注是不是公平,反映比较突出的,一个是制度公平,主要是养老制度安排问题,反映比较突出是企业部分退休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存在的待遇差,就是“双轨制”问题。二是区域公平问题,主要是跨地区流动中,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报销结算问题。三是城乡公平问题,主要是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融合和待遇统筹问题。

  下面就三个问题给大家说明。

  第一,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社会上热议的所谓“双轨制”,是我们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产生问题。上世纪90年代,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要求,国家在企业先行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险转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总体上仍然实行单位退休养老制度,由此造成了待遇水平的差距。待遇差主要是两种制度造成的,企业已经实现社会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仍然是退休养老制度。

  深入分析一下导致差别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是人员结构不同,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不是所有人无论学历高低、工作年限长短、贡献大小都要拿一样的养老金,这就回到平均主义老路上去,同类人员待遇水平应该大体平衡,大家反映集中的是同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学毕业生,工作经历和职务大体相当,退休后在企业的待遇要低于机关事业单位,由此看待遇差集中于部分群体,不同类人员不具有可比性,不能简单地说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待遇差,而是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相同类人员相比较而出现的问题。其次是工资制度不同,改革以后,企业有充分工资分配自主权,机关事业单位必须实行全国统一工资制度,由于工资结构不同,按照基本工资配发退休金与企业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相当,但是加上按照机关津补贴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发的退休生活补贴,高于企业基本养老金。 第三,待遇激发的办法和调整机制不同,企业基本养老金与职工整个职业生涯缴费长短和多少相挂钩,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按照职工退休最后一个月工资一起发,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调整进行调整。这是主要原因。

  待遇差问题虽然有历史、客观原因,发展下去,差距进一步拉大,必然导致更大矛盾,不断提高企业基本养老金水平,努力缩小待遇差距同时,要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不仅是待遇差需要,也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改革要求。随着市场发展,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流动性在增强,完全由单位自保退休人员制度难以长期维持,需要走社会保险道路。第二,退休费单纯与最后工资挂钩,不能充分反映工作人员任职长短和贡献大小,需要改革完善激发办法。第三,待遇调整应该与工资调整脱钩,社会平均工资整体提高和物价水平相联系,这一方面有利于避免待遇调整不正常,也有利于促进整体社会公平。

  解决待遇差和“双轨制”问题,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不仅考虑退休养老制度本身,还要有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工资分配制度、财政体制改革相互配套,总的一个方向,就是要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为了摸索经验,中央2008年部署,结合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在某个省市事业单位进行养老保险改革试点,下一步按照中央部署,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研究形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方案。

  第二,完善社会保险跨地区的转移接续政策,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劳动者和居民跨地区流动性很强,而现行社保制度还存在地区风格,如果不能解决参保人员社保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难以实现制度公平。也会制约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针对这一问题,从2010年开始,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上实施跨地区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参保人员流动政策,可以把已建立的养老保险关系转接过去,社会账户部分统筹资金划过,无论你在哪里干,养老保险接着算,解决后顾之忧。全国累计233万次转续,跨省转移资金326亿元。抓紧制定新农保、城居保、职工养老保险政策,为工作人员不同制度中流动打开通道。反映的另一个跨代表社保问题,异地就医报销不方便问题,对此已经实施和准备推进解决措施主要三项:

  第一,提高医保统筹层次,全面实行地市级的统筹,这样可以解决同一个城市范围内所辖县区的异地就医问题。第二,推行省内连网结算,解决省内所辖不同地区异地就医结算问题。第三,在此基础上异地安置人员为重点,搭建跨省异地结算就医平台。现在已经有多个省份启动了这个措施,同时也要配合有关部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完善转诊、转院制度,通过解题性的医保报销政策,鼓励参保人员尽量利用基层和本地医疗资源,减少无序的涌入大城市的就医。

  社会保险已经实现省级统筹,社会保险是大数法则,互助共济,统筹层次越高,分散风险程度越高,职工医疗保险基本上地市级统筹,新农合是县级统筹,一个地区筹资标准、报销水平不一样,影响人员跨地区就医结算,只能回到统筹地区进行报销,解决这个办法最重要是提高统筹层次,推进这个问题解决。

  第三,推进社会保险城乡统筹,同乡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重要举措,新农保、城居保实现制度全覆盖,整合两项制度,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无论农民还是城镇居民,可以在统一缴费档次中选择,并享受与之相关的同等待遇,还要按照中央部署,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制度,实现居民医保统一管理。

  第四,努力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可靠运行、永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是不是安全可靠,能不能长期稳定运行,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关切的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我们只看眼前,忽视远期潜在的风险防范,也不能够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我国社会保障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资金规模不断地扩大,实力持续增强,监管措施不断加强,总体上是安全可靠的。2012年城乡各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总支出和累计结余规模,分别达到3.14万亿、2.39万亿、3.75万亿,这是最后决算数。我们现在一年总收入是3.14万亿,支出2.39万亿,累计结余3.75万亿。

  面对老龄化高峰临近,城镇化加速,经济结构调整等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围绕社会保障体系稳定运行、永续发展的目标,我们要进一步改革创新,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完善多渠道的筹资机制,人口的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性的难题,我国未富先老情况更为复杂,2012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94亿人,目前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亿人国家,老龄化率14.3%,预计本世纪30年代将进入老龄化高峰期,2050年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老龄化高峰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制度挑战最巨大的。考验制度长期财务平衡能力,大家对养老保险资金缺口问题关注,也是从这个角度考虑,如果只看当期,去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入两万亿,支出1.56万亿,当期结余4400多亿,累计结余2.39万亿,没有支付缺口,没有缺口。社会上经常说,养老金出现缺口。今年两会在四川讨论明确讲,养老金当期不存在缺口。社会保障基金战略储备8900亿。

  长远看,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对养老基金支付确实带来巨大压力,人口赡养比发生变化,资金保值增值压力越来越大。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当前最重要拓宽筹资渠道,依法严格征缴社会保险费,努力应收尽收。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一个是缴费,一个是利息,再一个就是财政投入。通过国有股转持、国有企业经营利润、国有土地出让金划转等途径,增加社会保障的战略储备。按照社会保险规律,统筹范围越大,规范和抵御风险能力越强,大数法则。现在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研究制定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重点明确中央和地方事权、财权,增强养老保险整体调节能力,既注重全国统一公平,又兼顾地区发展和生活水平差异。这也是一项重大改革,吸收各方面广泛参与和支持。

  第三,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社会保障资金是亿万人民群众养命钱,必须确保安全,不能有半点闪失,更不能挤占挪用。上世纪90年代加强监管,现在全部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存入社保基金专账,社保工作人员基本上只见账,不见钱。我们还建立了基金信息的披露制度,有效规避了风险,去年全国社保基金审计表明,我国社保基金总体上安全完整、运行平稳,随着基金规模不断扩大,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不法分子也盯着这块肥肉,时有发生冒领、诈骗、挪用社保基金的案件,使我们必须警钟长鸣。社保基金是最大的公共资金,必须在阳光下运行。下一步除了完善预算制度,加强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以外,最重要的举措就是构建社会监督体系,通过适当的平台和方式,让广大参保人员、缴费单位、社会各界都能参与对社保基金的监督。

  第四,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为了确保社保基金的安全,目前我们实行了最严格的投资政策,只允许存入国有银行和购买国债,确实保障了基金安全,但也带来了基金增值渠道窄,保值压力大问题,按照职工养老保险累计结余2.39万亿计算的话,收益每少一个百分点,一年少收239亿元。

  社保基金是老百姓的养命钱,社保基金为了做到安全,存入国有银行和购买国债,确实保证了安全,国有银行利率不高,有的时候还低于CPI,所以保值增值面临着压力,需要拓宽社保基金投资渠道,增强抵御风险和物质基础。社保基金毕竟不同于一般资金,投资运营必须坚持几条原则,第一,安全性,不能做高风险投资,注重长期稳定收益。第二,统一规范运作,不能各地自行其是。第三,多元化投资,包括国债、企业债券、实业投资,不能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目前我们正在研究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方案,适时报请中央进行决策。

  以上从社会保障人人享有、水平提高、公平合理、安全可靠这四个方面,介绍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些情况和考虑。我认为社会保障是造福全体人员的基本制度,中国梦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梦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责无旁贷,同时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积极的参与,我们真诚地希望广大人民群众要依法参保、增强社会保障意识,监督用人单位按时足额缴费,还要参与对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和资金安全的监督。我希望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真正实现更加可靠的社会保障。

  同志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任重道远、意义重大,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不愧责任与使命,不负梦想与追求,脚踏实地奋发进取,努力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实现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我们积极的贡献。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张建平:同志们,刚才尹蔚民部长为我们做了一场十分精彩的报告,报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系统阐释了我们国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现更加充分、更加稳定和更加高质量就业的思路和办法,深入分析了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论述了加快实现了基本社会保障覆盖全民的重要意义和重大举措。

  报告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紧密联系实际,深入浅出,论理深刻,对我们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了解和把握当前就业形势及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具有重要指导和帮助作用。

  最后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尹蔚民部长表示衷心的感谢。

  报告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2日 19:36 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编辑:汪蛟龙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