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怀“清净之心”为观众带来“清凉”——天津市文广局瞄准文化为谁服务怎样服务出实招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市文广系统吹起了一股“清新之风”——市文化广播影视局确定方向,着力解决文化“为谁服务”、“怎样服务”问题,使艺术创作演出更接地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加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让广大群众真正感受到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成效。

  抓创作,明确艺术“为谁服务”

  “再来一次”“再走一遍”“再试一回”……在天津评剧院新编评剧《赵锦棠》的排演现场,这是演职人员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从一句唱腔的拿捏,到一个简单策马挥鞭的动作,甚至是现场伴奏与场景切换之间的配合,往往都要在这“再来”声中反复考量。

  天津市评剧院院长蒋连升告诉记者,《赵锦棠》是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重点剧目。“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评剧院展开了大讨论,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文艺工作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是‘为了谁、依靠谁、怎样做’,提高了思想认识。大家在思想上有了方向,劲儿才能更往一处使。”

  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市文广局“对症下药”,领导班子成员深入评剧院、人民艺术剧院、河北梆子剧院等院团,与编创人员一起研讨修改剧本,力争创作出一批讴歌时代精神、体现天津特色的优秀舞台作品和影视剧。重点围绕文化“为谁服务”的问题,开展专题学习讨论,使“文化为群众服务”的思想深入人心。文艺工作者们一致认为,从观众中走出来的艺术家才是真正的艺术家,离开了群众就一无所有、一事无成。演员只有摒弃名利思想,怀着一颗“清净的心”上台演出,才能给观众带来“清凉”。

  同时,坚持开门搞活动,向党员干部、基层群众、服务对象发放1283份征求意见表,并派专人到基层单位进行访谈,梳理汇总涉及干部工作作风、艺术创作演出、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建议50余条。局党委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讨论,进一步明确要在解决个别院团重评奖轻市场、重评委轻观众,艺术创作演出不接地气的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个别基层文化单位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对群众吸引力上下功夫;在解决个别文化场馆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未能让更多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问题上下功夫。

  出实招,文化成果落实于民

  从文博鉴赏讲座、美术实践活动到高雅音乐普及课,天津文化中心面向大众举办的“文化大讲堂”让退休市民张玉刚每周都忙得不亦乐乎。他告诉记者:“周末刚带着小孙子在美术馆参加了油画的体验活动,大人孩子都玩得不亦乐乎。上完课一家人逛逛博物馆,还听了一堂关于王羲之的书法讲座。文化中心环境好,平时我们除了来这里晨练散步,就是看看大剧院有什么演出,有时还到图书馆看看书,听听名家的讲座。这不月初刚听了关于教育家张伯苓和北洋时期天津名人的故事,特别长见识。”

  据介绍,今年以来文化中心“文化大讲堂”系列公益活动推出了100场文物鉴赏、美术作品欣赏、音乐舞蹈知识讲座等系列文化服务活动,深受群众欢迎,也让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真正“活”了起来。

  为了让文化惠民项目和群众文化活动真正深入基层,让文化成果落实于民,市文广局组织专业艺术表演队到农村、社区、校园、企业、军营进行公益演出。举办老年艺术节、社区艺术节、家庭艺术节等群众参与广泛的文化活动,通过广场文艺演出、戏曲演唱会、书画摄影展、家庭才艺展示等形式,让来自基层的群众演员登上舞台;指导各院团举办“蛇舞欢歌——民乐芭蕾歌剧系列”、“名角演经典、国粹唱中华”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100场文化惠民演出,推出低票价惠民措施,使近3万多群众看上名家经典;博物馆推出微信导览新服务,发放文化中心公益文化消费券,举办“留守儿童阳光夏令营”活动,丰富农村留守孩子的暑期文化生活。局领导班子成员还深入群众文化教育培训中心、周邓纪念馆、中国大戏院等提升改造工程现场,帮助解决有关困难和问题,推进重点文化设施建设。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5日 09:17 来源:天津日报 编辑:许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