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茂名市榃棉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朱培斌在抗击台风中身先士卒 为了群众安全 屡屡一线涉险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榃棉村在“第一书记”到位后,桥梁、河堤等得到了重建和修整。左至右分别为旧桥,修建中的桥梁和新桥。榃棉村供图

  朱培斌这几天一直马不停蹄地奔走于茂名市区距离市区4个多小时车程、他挂任“第一书记”的信宜市平塘镇榃棉村之间。与茂名大部分村庄一样,强台风对榃棉村影响颇大,由于预警预报及时,人员得以及时安全转移,全村无一人伤亡。

  朱培斌是茂名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调研员,对这位“第一书记”,榃棉村一位五保户村民这样说:“朱书记就是我的儿子,大风大雨的时候,一直陪着我们的人就是他。”

  险情排除群众转移才吃饭

  去年9月,本着把丰富资源、先进理念带到村(社区),促进村一级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提高,茂名开始从市直、省驻茂有关单位选派了486名优秀干部挂任全市1889个村(社区)党组织任“第一书记”。朱培斌就是其中一位。

  8月17日天没亮,朱培斌已经在前往榃棉村委会的路上,他希望早一点到达榃棉村,与村干部一道迅速投入救灾工作。榃棉村是几年前“9·21”洪灾的重灾区,朱培斌担心“旧疤未好又添新伤”,自从气象部门发布台风“尤特”消息以来,朱培斌每天与村委会保持24小时的不间断联系,了解最新情况,通报最新消息。

  台风临近,榃棉村委会的应急预案立即启动,雨量监测开始实施,村“两委”班子和各村民小组长,在台风到来之前全部进入“临战”状态,24小时轮流值班,连山区最原始、最有效的发布山洪消息的铜锣,也挂在最显眼的地方,一旦出现险情,铜锣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出警报,提醒群众迅速撤离危险地方。

  岩底自然村位于榃棉村委会旁边一座大山的半山腰,有100多户400多人居住,田地100多亩,从村中间经过的是一条300多米的山涧河道,在“9·21”洪灾中,有7户群众的房屋被滚滚而来的山洪连根拔起瞬间冲走。

  由于缺乏资金,已经被“9·21”洪水带来的乱石填平的河道至今未能建起堤坝,就连最起码的河道清理也无法进行。为防止悲剧重演,在台风到来之前,朱培斌与村委会商量,要对岩底自然村的河道进行紧急清理,请钩机连续工作6个台班,才基本恢复原来的河道,排除了险情。一到榃棉村委会,朱培斌立即和村干部一起,爬山涉水来到排险现场,并进入河道旁边群众家里,看到群众被安全转移后,才放心下山吃午饭。

  带头上阵清理塌方道路

  8月21日,刚从救灾第一线撤下来的朱培斌又马上投入到了灾后重建复产的工作中去。这天,刚回市里为村里争取到了修复村道用的3万元的朱培斌再次进村。

  “尤特”吹断的树木横在进入榃棉村唯一的山道上,朱培斌进村需要在半山上换坐摩托车。朱培斌熟练地坐上摩托车,他告诉记者,农作物要及时修复、村民要出入、孩子马上要上课,“这个时候是灾后重建工作的最关键时候,重建工作一刻都不能停。”

  进村后,朱培斌顾不得劳累,也顾不上已到中午饭点,他第一时间来到正在进行修复重建的一条路上勘察。来来回回地走在这条路上奔波,尽管穿着高筒雨鞋,但泥泞依然溅到了朱培斌的裤子上。

  这次大暴雨造成了全村大大小小几十处山体滑坡。因为村里财力有限,村委会只能发动村民清理塌方的道路。朱培斌在各个清理点之间来回奔波着,很多时候,他带头上阵,率领干部群众工作。

  多方奔走为村修建堤坝

  这次台风造成榃棉村委会经济损失达到700多万元。朱培斌仔细清查着受灾情况,并熟记在心:全村29间房子不同程度受损,其中两户群众房屋倒塌;22座陂头(含“9·21”洪灾后未修复的陂头)、2085米灌溉水渠损坏;山体滑坡塌方8处,道路通行受阻;硬底化道路路基被洪水冲坏多处,山洪冲泄的地方,有的甚至1/4的路基被淘空;800米路灯电线被吹断的树木压断……

  由于村民最主要收入来源的2万棵三华李被吹倒吹断,朱培斌合计着请市里的农业专家在村里举办一个果树栽培培训班,让村民的损失能够尽量减少。刚转青的水稻被台风吹得东倒西歪,朱培斌一边指导村干部帮助村民重新扶正禾苗,一边打电话向保险公司咨询争取能否获得国家的政策性赔偿。

  累了坐在路边草地上的朱培斌告诉记者,道路清理的工作在这一两天内就能完成,但眼下更棘手的是,必须尽快争取资金把村子里一条存在安全隐患的河道建起堤坝。“把河道修起来,就可以为这个村永久地消除隐患,保护群众的田地和房子,村民安居乐业,这个地方也就可以长治久安。”

  ■对话

  让村民心里“暖呼呼”的书记

  南方日报:朱书记来了以后,村里出现了什么变化?

  村民:我们村在2010年“9·21”水灾中冲毁了大量的房屋和村道。朱书记来了之后,带领村里争取到修整的资金,现在榃棉小学校园危房拆除后全部种上了树木。我们觉得村里变漂亮了,也大大方便了我们的出行。

  南方日报:这次台风,与以往相比,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村民:台风还没来的时候,朱书记和村干部就挨家挨户地来告诉我们要怎样做好防台风的准备,他们反复跟我们说,台风期间村里的铜锣响起时,要往哪个方向跑。对一些不怎么重视台风的村民,朱书记一定总是亲自来到这户劝说,直至村民重视起来。这也是我们这条村这次台风没有死一个人的重要原因。

  南方日报:这个“第一书记”给你留下的最大印象是什么?

  村民:这个人最勤力,最愿意跟我们聊天。我对他最大的印象是,他对生活真的一点都不在乎,我们整什么他就吃什么,很朴素,看着他就觉得心里暖呼呼的。

  ■对话

  工作上“三不怕” 在基层“三依靠”

  一整天下来,一直跟随着朱培斌的南方日报记者已经记不清他说了多少话,走了多少路。问到朱培斌做“第一书记”的感受,他很有趣地总结了三个“不怕”和三个“紧紧依靠”:

  第一个不怕是“不怕路途远”。从茂名市区去榃棉,时间跟去一趟广州差不多,且都是颠簸的山路,他每个月都要来两趟以上。

  第二个不怕是“不怕脸皮厚”。他说,很多资金项目都要靠有关业务部门的支持,有时候一趟不行还要跑第二趟,第二趟不行还要跑第三趟,“一直跑到感动有关部门为止”。

  第三个不怕是“不怕被狗咬”。朱培斌说,刚进来榃棉村的时候要进村入户,狗见到我们都凶巴巴的,现在我们来多了,狗见到我们都摇起了尾巴。

  三个“紧紧依靠”就是在帮扶上紧紧依靠派出单位的大力支持,在项目资金上紧紧依靠有关业务部门的热情帮助,在具体工作上紧紧依靠当地镇委镇政府和挂任村的干部群众。

  正是这三个“不怕”和三个“紧紧依靠”,使得朱培斌来到榃棉村后,村里的水利、村容村貌、交通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干群矛盾日趋缓和,村民经济收入也随之得到有效提升。(记者 黄颖川)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6日 09:13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秦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