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中汲取理论营养增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坚定性

上海警备区政治委员 朱生岭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群众观,包含着人民群众历史主体论、实践主体论、权力主体论、利益主体论等丰富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的集中体现,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当前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很重要的方面是引导党员干部从源头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增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政治自觉和实践自觉。

  在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树牢群众观点,切实回答和解决好“相信谁”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论战方式清晰完整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把“现实的个人”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第一个前提,鲜明提出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历史的英雄,是社会前进的动力等科学论断。坚定地相信群众,才会自觉地依靠群众。现在,少数同志对群众的思想觉悟、首创精神、智慧力量心存怀疑,往往把自己看高了,把群众看低了,甚至看成是落后面,造成与群众之间的关系紧张甚至对立。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必须端正对群众的根本态度,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相信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社会变革中的根本作用。要相信群众的智慧。人民群众是我们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力量之源,也是智慧之源、谋略之源、方法之源。要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经验,从群众的意见中汲取智慧,广开言路,问计于民,这样发展才有新思路,改革才有新突破,开放才有新局面。要相信群众的力量。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力量。我们只有把无数个有意识、有目的的群众个体活动“合力”聚焦,充分发挥其主力军作用,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相信群众的选择。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本质上就是人民群众利益和要求的反映,是人民群众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自主选择的结果。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党的执政环境更为复杂的今天,更要树牢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始终注意把握和顺应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掌握群众方法,切实回答和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观察世界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科学阐明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深刻揭示了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我们党深刻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针,赢得了夺取革命胜利、成就伟大事业的不竭力量源泉。党的奋斗历程反复证明,离开了群众我们寸步难行,依靠了群众我们无往不胜。在党长期执政的新形势下,依靠群众抓工作搞建设,需要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领导群众与发动群众的关系。列宁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不是一个党所能实施的。只有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才能实施社会主义。”毛泽东说:“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只讲领导群众而忽视发动、依靠群众,领导群众就可能演变成代替群众,就会犯“英雄创造历史”的错误。党员干部应始终牢记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推进科学发展的主体,坚持谋划发展思路向群众问计,改进发展措施倾听群众意见,落实发展任务要靠群众努力,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中国梦”演化为无数个“我的梦”,用无数个“我的梦”助推实现“中国梦”。二是处理好教育群众与学习群众的关系。生活最深刻,群众最智慧。毛泽东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习近平指出:“领导不是百事通,不是万能的。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永葆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始终坚持拜人民为师,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吸取政治智慧、增强执政本领。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自觉主动地以人民为师,把向群众学技能、学经验、学精神、学作风贯穿决策和工作全过程,让各项工作充分吸纳群众智慧、凝聚群众力量。三是处理好自我评价与群众评价的关系。人民群众是价值判断和价值实现的主体,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实践要由人民群众来评价和检验。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全部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无论制定政策还是推进工作,都要增加群众的话语权、评判权,坚决防止关起门来自我认可、群众“被代表”“被满意”“被幸福”等现象的发生。

  在把握马克思主义阶级观中坚定群众立场,切实回答和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共产党宣言》中这一石破天惊般的论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立场和历史使命。“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党员干部坚定群众立场,就要自觉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科学理念。一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郑重提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这非常值得我们警醒和深思。基层的反映、百姓的呼声,承载着群众对党组织的期盼和信任。能不能第一时间倾听、有效回应解决,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真心为民的一面镜子。要进一步畅通倾听群众诉求的渠道,发挥人大代表、党代表、党群联络队等桥梁纽带作用,推开领导蹲点联户、部门挂钩联户、干部结对联户等制度,为群众表达诉求提供有效平台。要提高倾听群众呼声的能力,善于从人民群众的牢骚话、质疑声、抨击语里洞察实情,使那些带有原汁原味、带有现场温度、带有鲜明情感的群众意见,成为党组织改进工作的重要动力和依据。二要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党员干部要把群众的现实需要作为抓建设谋发展的第一考量和优先选择,努力办好办妥困扰群众的“烦心事”、拖累群众的“疑难事”、影响群众的“边角事”。要坚持用党的性质宗旨校正政绩观,多干一些虽不出名挂号但群众欢迎、虽不轰轰烈烈但群众拥护、虽不赢得喝彩但群众认可的好事实事。三要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原则。党员干部要自觉强化“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的意识,时刻牢记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时刻不忘肩负的职责使命,尽心竭力为基层办事、为群众解难;时刻盘点自己为群众干了什么、还能做些什么,多谋群众期盼的事,多干雪中送炭的活,以人民群众的“满意指数”促升领导干部的“感召指数”。

  在把握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增进群众感情,切实回答和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和任务,强调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为共产党人确立的价值观。党员干部要把“我是谁”作为关乎群众路线的一个根本问题来认识,把增进群众感情作为政治责任来强化、价值取向来坚守、根本要求来践行。一要常接地气,增强干群的融合度。现在,少数党员干部滋生了官僚主义习气,不愿意走近群众、面对群众。习总书记号召各级党员干部,要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多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打开局面。党员干部要多走出机关、走入群众,多交一些草根朋友,多长点与群众沟通的本事,靠放下“官架子”打开群众的“话匣子”,以善听“逆耳之声”引来“肺腑之言”,以亲和力增感召力、强凝聚力。二要常受监督,提高行政的透明度。能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折射出党员干部对自身与群众关系摆得正不正、对群众是否真正充满感情。要大力推进党务、政务、事务公开,探索走开决策听政、民主议政、网络问政等方法路子,由群众提出“干什么”、交办“如何干”、监督“怎么干”、评判“怎么样”,让更多双眼睛来盯住权力行使,严防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发生。三要常照镜子,降低领导的舒适度。现在少数领导干部出行讲排场、生活讲待遇,往往个人舒适度上去了,群众满意度下来了。我们要认真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经常用《党章》这面镜子照照自己,看有没有坚守党员标准、履行党员义务、维护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经常用人民群众这面镜子照照自己,看眼里有没有装着群众的冷暖疾苦,心中有没有装着群众的需求期盼;经常用使命责任这面镜子照照自己,看推进发展的举措实不实、惠民的成效大不大,以领导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8日 08:12 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张学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