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邓小平是倡导和践行群众路线的典范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副主任 姜淑萍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3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秘诀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无论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始终把群众作为“我们力量的源泉”,视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为“我们的传家宝”。

  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既继承了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又准确把握新时期的脉搏,对群众路线的思想和方法予以创造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他的群众路线思想和方法最具鲜明特点的有两个:一是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二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他是倡导群众路线的典范,也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典范。

  邓小平群众路线理论和实践,已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历史经验,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是我们当前和今后做好群众工作的科学指南,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科学指南。

  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群众路线的实质,说到底就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邓小平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提出:“领导不是自封的,要看群众承认不承认,批准不批准。领导作风恶劣,群众就不会服从;领导犯了错误,群众就不批准。”在1956年八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他对群众路线作了系统而精辟的阐述。他说:“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如果正确地实行群众路线,使我们得到成功,那末,违背群众路线,就一定要使我们的工作遭受损失,使人民的利益遭受损失。”大家都对邓小平1977年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谈“做官”的态度耳熟能详,实际上,早在1962年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就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我们进了城,执了政,是做官呢,还是当人民的勤务员呢?“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做官,一种是当人民的勤务员。如果不是做官,而是当人民的勤务员,那就要以普通劳动者的面貌出现,要平等待人,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纠正“左”的错误,领导全面拨乱反正的过程中,邓小平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在大力倡导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同时,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来推动恢复群众路线等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强调“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等重要讲话中,邓小平都特别强调了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对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他说:“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只要我们信任群众,走群众路线,把情况和问题向群众讲明白,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任何障碍都可以排除”,“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持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全党同志,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经常记住这一点,经常用这个标准检查自己的一切言行。”为此他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以身作则,带头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这是一个必须坚持的原则。”

  当时干部特殊化现象比较严重。邓小平抓住这个突出问题,把反对干部特殊化作为恢复和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一环来抓。邓小平认为,干部搞特殊化必然脱离群众。“有少数人就是做官当老爷,有些事情实在不像话!脱离群众,脱离干部,上行下效,把社会风气也带坏了。”1979年11月,邓小平在《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讲话中,提出了切实解决干部特殊化问题三条措施:一是高级干部要带好头;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对高级干部的生活待遇作出明确规定;三是必须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为了确保中央和国务院下发的《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的实施,邓小平指出:“这个规定一经中央和国务院下达,就要当作法律一样,坚决执行,通也要执行,不通也要执行。”

  新时期之初,邓小平倡导恢复和发扬群众路线等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正本清源,进而推动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和工作基础。

  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全新历史课题,还需要不需要继续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等传统作风?

  邓小平明确指出,群众路线不但不能丢,而且要经常地、反复地加以强调,并结合新的实际加以坚持和发展。因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艰巨复杂、涉及亿万人民群众,“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1981年,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时期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和基本内涵作出了新的概括:“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邓小平有一句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朴实的话语,明白无误地道出了邓小平群众观的思想情感来源。邓小平热爱人民,对人民群众怀着无比深厚的感情,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探索和设计每一个步骤,每一项决策的可行性,邓小平都始终坚守一条准则: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邓小平说:“我们的路走对了,人民赞成,就变不了”,“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判断和衡量政策正确与否的标准,成为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成为3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秘诀。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特别重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真心实意地相信人民、依靠群众的实践,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

  在设计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时候,邓小平把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作为三个目标之一。他说:“领导层有活力,克服了官僚主义,提高了效率,调动了基层和人民的积极性,四个现代化才真正有希望。”

  在邓小平看来,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我们的事业才会取得成功,“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邓小平特别善于从群众的创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善于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作出新概括,把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主张的重要依据,作为重要的决策方法。邓小平说:“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是把它们概括出来,提出了方针政策。”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生动一例。邓小平敏锐地看到,农民自发产生的农村承包责任制体现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他及时把它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政策加以推广。这个政策一经在全国推开,短短几年就改变了广大农村的面貌。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

  邓小平群众路线的这一显著特点,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回顾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无一不是通过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再推广到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而取得的。

  当前,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前进。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国梦只能是纸上谈兵。只要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造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一定能凝聚起全国人民的力量,使广大群众在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中释放出无穷的正能量,创造出更多更新的方法和经验,把伟大的中国梦变为美好的现实。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9日 15:36 来源:瞭望 编辑:许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