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教育应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写在第2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

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 朱步楼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群众路线和根本宗旨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标准反映价值取向、体现工作导向。以什么为标准、用什么来衡量,实质上是一个对谁负责、让谁满意的问题。因此,新时期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担当,就是把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诉求作为努力方向,让“人民满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高标准。

  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有教无类”的公平教育

  “有教无类”是2500年前中国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教育理想。它倡导,教育不是为了某个人和某个特殊群体,而是为了每一个社会成员。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接受教育是每个人获得发展的基本前提。缩小不同群体发展差距,消除贫困家庭的代际传递,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首先要保障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发展“有教无类”的公平教育,为每个孩子人生之路提供一条公平的“起跑线”,既是人民群众的基本诉求,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

  要将“有教无类”作为教育的价值取向,采取切实措施实现教育机会公平。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在教育投入、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骨干教师流动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倾斜,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差距;健全各类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保障农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和残疾学生平等接受教育,努力不让一个孩子因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和学习困难而失学;实施“阳光招生工程”,在学生入学、升学方面体现公开、公正、公平;面向全体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服务,让每一位学生“同在蓝天下健康成长”。

  教育公平不是削峰填谷,而要建峰拔谷;不是千校一面,而要风格各异。教育公平既是一种理想目标,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现阶段,就是要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完善招生考试、办学方式、教育管理和评价政策,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人民群众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教育服务,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学有优教”的高质量教育

  当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主要诉求已经从“有学上”转为“上好学”,这需要我们的教育服务从“学有所教”转为“学有优教”。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必须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

  要坚持质量立教、质量立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全力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要深入推进课程、教学和评价机制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型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想象力,采取切实措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高等教育要优化学科结构,加强特色品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对变化、把握机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民群众“学有优教”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整个国家、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人才智力需要、文化创新需要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坚持育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每个学生身体、心理、知识和价值观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人民教师“立德树人”的教育

  “教什么,怎么教”、“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就是在传承文化、传授知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其成人成才的同时,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德树人,德字为先。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德育教育。

  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教师是学生的路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烙印。

  爱为师魂。“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注每一个孩子,爱护每一个生命,育人为本、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是教师的天职。爱是无声的春雨,点滴渗透,沁人心脾。爱教育、爱学生、爱教师这个“塑造人类灵魂”的职业,教师就能在平凡中书写崇高。

  学高为师。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教师要严谨笃学,勇于创新,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善于和自己的学生共同收获,一起成长,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

  身正为范。教师的德行,不仅影响学生一生,也引领着时代风气。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坚持以德立身、自尊自律,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无私奉献使学生“尊其师、信其道”,并赢得全社会的尊重。

  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的教育

  人民群众是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最权威的评判者。教育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就必须经常倾听群众诉求、集纳群众智慧、汇聚群众力量,在注重群众感受、回应社会关切、解决实际问题中赢得群众拥护和支持,同时,使教育改革发展的难题在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下得到化解。

  “人民满意”的标准、内涵是与时俱进的,人民满意的教育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受到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和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既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也需要焕发全体人民以民族未来为重的教育发展热情,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教办学,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实施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需要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也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力推进。家长不仅要对学校教育评头论足、批评监督,也要自己树立科学、理性的人才观和教育观,以子女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为根本,不能盲目崇拜分数、学历,揠苗助长,甚至“学校减压、家长加压”。只有人民群众参与支持,全社会共同努力、综合施治,才能将减轻负担和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真。

  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既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群众包括媒体的批评监督,也需要宽松、和谐的社会和舆论环境。教师是教育特别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改革需要直面挑战、探索创新,可能会出现失误甚至失败,社会包括媒体应该多一些宽容、理解和鼓励,让学校的校长、教师放下包袱、解放思想,用智慧创造更加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学生发展个性、彰显本色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努力使教育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3日 14:20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秦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