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汇智促发展 民生聚民心

——成都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深入推进2013民生工程项目纪实(下)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2013年行至一半,成都端出了丰盛的民生工程大餐。

  200多亿元专项资金投向民生工程,70个项目建设标准更高,为民服务不断“提档升级”;二环高架快速路、快速公交、成温路射线、红星路射线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交通先行工程让群众出行更便捷畅通;锦城湖、白鹭湾湿地建成开放,新增城市绿化80余万平方米,生态环境工程让群众的生活更宜居;教育助学、就业促进、社会保障、扶贫解困等民生工程进展顺利,给更多群众带来更真切、更实在的福祉……

  担当“首位城市”发展重任的成都,正朝着“科学发展、领先发展”坚定迈步,并把发展的成果,落脚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上。

  多深入基层,才能全面了解情况,多到基层实践,才能把握基层脉络。实践证明,只有勤于问计于民,才能保障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真心问效于民,人民群众的日子才能越过越好。成都坚持群众工作法,以民生工程聚民心、集民智,群众的创造力和生产力被真正激活,汇聚成为全市发展的活力。今年以来,推进的每一件具体民生项目、推出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有民意基础、都凝聚着群众智慧、都赢得了群众支持。

  把话语权交给群众

  群众的事由群众自己做主

  今年,城区老旧院落改造被写进了“百姓安居”民生工程项目。8月7日,一场“问计会”在马鞍社区召开,一个老旧院落改造的新“点子”交由群众讨论。

  旧城改造,并不是所有老旧院落都会纳入棚户区和危房改造的范畴,老旧院落的提档升级,成为这些小区居民的迫切愿望。

  在深入地走访调研后,市规划局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把住房改善跟形态改善结合起来,将现有一些老旧多层住宅楼,比如向外加建房间、在屋顶多搭一层,“让房子长高长胖”。但方法是否可行,不仅需要突破相关规定、协调相关部门,更需要得到群众的认可。

  这个点子一抛出来,现场炸开了锅,大家纷纷热议起来。“这肯定是解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好事。”驷马桥街办一名负责人高兴地说。社区书记刘素琼则认为,让房子“长胖”可以,但“长高”就涉及楼顶共有产权的问题,还值得探讨。

  当天,“问计会”虽然没有得出确切的结果,但从居民的热烈发言、踊跃建议中,大家看到了改善居住条件的曙光。

  在各项民生工程的推进中,这样的问计于民,举不胜举。在成都看来,民生工程是广大市民所想、所盼,群众是受益者也一定就是力量源泉,依靠群众实施民生工程,就能激发群众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并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巨大合力。

  我市最大的民生工程“北改”中的重要民生项目——曹家巷棚户区自治改造顺利启动的故事,也是成都采用群众工作法推进民生工程的生动写照。

  在居民唐建国的记忆中,“这10年来,一直在说要拆迁改造,签字都签过两回,可到最后还是黄了!”

  “北改”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启动后,成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发挥群众力量,用“政府主导、群众主体”自治改造的思路,破解了这道旧城改造难题。一幕幕积极签约、主动交房、庆祝搬迁的感人场面,在曹家巷自治改造过程中不断上演。

  7月16日,曹家巷自治改造项目正式启动,3000多户、14000多人盼望多年的“安居梦”终于圆梦起航。

  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

  依靠群众把好事办得更好

  7月走进龙泉山腹地,龙泉驿区万兴乡的大兰村,从山脊到沟谷,满眼绿色,一派生机勃勃。山里已无人居住,顺应村民们“安居乐业”的梦想,当地实行了生态移民。

  回想几年前,龙泉驿区农村发展局局长杨伟用两个词形容:极旱、极贫。1600多名乡亲住在村里,夏天四处滑坡塌方,冬天家家缺水,仅有的坡地还因贫瘠产不出东西,长年累月受苦受穷。

  村民们下山安居的梦想日渐强烈。“搬”,众望所归。

  如何让老百姓搬得愿意?搬得高兴?“我们自始至终充分发挥农民群众改变自身命运的主体作用。”万兴乡党委书记张华林说,很快,乡里所有村民都提交了申请书,签订了移民协议。

  7月19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来到龙泉驿区西河镇滨西社区“生态移民”安置点调研,胜利村支部书记报告好消息:全村所有农户自愿申请“生态移民”,都盼着通过这个好政策,早日实现下山进城,过上更好生活。大家都愿意、都满意就好。

  100%的背后,是主动地问计于民,让群众当老师:干不干、怎么干,群众说了算。群众说“我要就业”,政府开设技能培训班;群众说“我要参保”,政府出台政策帮扶。集体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依靠这样的智慧和力量,生态移民进展顺利。

  依据同样的群众工作法,今年的第三大民生项目——就业促进工程也结出累累硕果:全市新增就业12.77万人,完成目标的62%;安置就业困难人员4000多人,创业培训53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1%,低于4%的目标。

  “大哥,我们来了解一下,你有没有技能培训的需求?”“我想参加焊工的中级培训班”……今年4月,成都开展了为期一月的“就业培训请你支招”活动,市人社局通过入户调查、网络访问、媒体参与等方式,向全市居民征集就业培训项目,最终,以百姓意愿为主,开设了母婴护理、食品安全、旅游服务等多种类型的培训班,并推荐90%以上的学员成功就业。

  一个个故事、一件件案例,都在向我们证明:只有依靠群众、视群众为老师,坚持问计于民,使办法从群众中来,才能促进工作、推动发展。

  积极回应群众需求

  深入基层调研把实事办实

  今年以来,老旧小区群众“停车难”的反映日益强烈,解决这个难题成为民心所盼。昨日,二环路内老旧居住区停车位“大摸底”正式完成,年内将新增3万个停车泊位。

  听到这一好消息,家住新鸿路社区的车怀林连声称好:“上世纪90年代的房屋一个停车位也没规划,路边占道停车既抢占了道路资源还车位不够。”

  为了缓解老旧小区群众“停车难”,我市拟试点建设一批立体停车塔(库),但这需要占用部分公共绿地,而且,“有车无位”“有车有位”和“无车”的居民,需求不同。由此,市建委对二环路内老旧居住片区展开了摸底调查,“建不建、在哪里建、建多少,群众的意愿最关键。”相关负责人说。

  每人需求不同,如何平衡?回答是肯定的:只有保障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主动了解群众需求,才能回应“民声”,才能“搁得平”。

  摸底的过程,也是政府把解决问题的良策,交由群众做主的过程。如今,摸底结束,在全面搜集相关区域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立体车库的建设进入了点位筛选和论证程序。

  无独有偶。被纳入今年“社会保障”民生工程的社区养老服务,也通过深入社区、深入调研的方式,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地处中心城区的汪家拐街道,60岁以上的老人占了20%。子女工作繁忙、老年人终日孤独,社区养老叫好又叫座。但每个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汪家拐街道专门邀请了专业调查机构对辖区居民的需求进行调研,发现老年服务必须精细化,并具体到每一个人。根据调研结果,街道最终建立起了“1+3”养老助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为重点,院落养老为支撑,机构养老为补充。

  截至6月,全市已确定建设点位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达到81个,其中在建19个,建成6个。(记者 王眉灵 裴睿)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3日 18:05 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秦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