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 程恩富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才能有效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我国发展的时空坐标中把握“活力之源”的本质

  改革开放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是一座重要的历史丰碑。如果说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奠定了我国现代化强国道路的基础,那么,改革开放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从历史的视角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事实已经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通向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不仅为我国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找到了有效途径,也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启示。改革开放之所以能迸发出巨大活力,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我国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改革开放。在确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制度体系之后,根据国情和发展条件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建设和跨越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摆脱一些传统理论的束缚,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变革性口号,突破了以往的一些僵化观念和体制机制,极大地释放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30多年来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从空间的视角看,改革开放探索出了一条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快速发展与和平发展的新道路。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我国的改革开放独具特色,具有人民性、包容性、创新性等特征。这种新的发展模式旨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协调、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运行的一致、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这种发展模式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与西方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下的发展理念相比,在发展方向、模式目标、方式方法和效果结局等方面具有根本区别。相比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其他发展中大国,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进步既没有外部扩张性的不良发展,又避免了“依附性”发展陷阱。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既坚持独立自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差距。

  在处理好五大关系中激发改革开放新活力

  方法的正确和方向的正确同样重要,深化改革开放离不开正确方法论的指导。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既要强调解放思想,也要符合现实要求。思想是不是解放,并不是单纯看思想是否“新颖”,而是要看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面对的是新国情,需要的是新理念、新做法。如果以“发展是硬道理”为名搞违背科学发展的“唯GDP论”,以“效率优先”为名损害社会公平正义,以“市场化”为名规避必要的政府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等等,就偏离了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深化改革开放,既不能打着解放思想的旗号,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沉溺于“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也不能因片面强调局部因素和自身困难,使改革方案过多地考虑个别部门或小群体利益,进而侵蚀公众利益和全局利益。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既要重视整体推进,也要重视突破重点领域的关键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现实中的问题千头万绪,各种深层矛盾错综复杂,过去的单项突破或局部突进的改革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要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就必须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做到没有“自留地”、只有“责任田”,就要特别注意防止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因强调整体推进而错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的良机;二是以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具备等为理由,使深化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延误、无法真正贯彻落实。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既要注重顶层设计,也要注重摸着石头过河。注重顶层设计的目的,是确立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这可以有效防止出现全局性错误,或造成范围较大的不良后果。顶层设计需要通过系统的总体规划来体现,以保证其具备更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深化改革开放总体规划中需要制定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避免在实施过程中相互扯皮、拖延不决。顶层设计与基层具体探索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可以更好地为具体领域的改革开放明确方向和指明路径;摸着石头过河摸得好,也可以加快顶层设计目标的实现。当然,鼓励各地各领域的先行试验和大胆突破并不是主张各搞一套,而是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总体格局下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既要鼓励敢闯敢干,也要权衡得失、稳妥推进。应当看到,邓小平同志当初强调“胆子要大一些”、“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主要是针对社会上对改革的质疑来说的。对于我们经过摸索、得出经验和已经确定的改革措施,看准了以后可以胆子大一些,减少不必要的争论;而对于那些没有看准或者还在试验的改革措施,则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成本和社会的承受力,稳步推行。必须指出,当前一些城市和地区在片面追求速度、搞“形象工程”上胆子很大,从短期看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长期看发展的步子未必很快,反而可能导致产能过剩、社会矛盾丛生。另一方面,回避矛盾、讳言改革,在深化改革上谨小慎微、缩手缩脚,同样不利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为了实现更好更健康的发展。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只有加快改革和扩大开放才能抢占先机,把握主动权。发展问题解决了,可以增强社会对改革开放的信心,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但如果改革问题处理得不好,也会影响发展,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如何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大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财富和收入分配有所失衡,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需要花大力气予以解决。

  在践行群众路线中激发改革开放新活力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就是要进一步激发全社会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激发全社会活力,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改革开放,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归宿,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改革开放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改革开放中的许多新做法和新经验都来自群众。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更复杂、矛盾更突出、挑战更严峻。在重大改革决策的制定过程中,应认真倾听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各种意见,使改革方案具有更加广泛的民意基础。

  当前,我国财富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产与消费有所失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增多。这些“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只有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角度出发,在促进就业、公平分配、扩大消费、平稳物价、改善生活等方面为人民群众谋实惠、干实事,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坚实基础。

  在深入调查研究中激发改革开放新活力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各种复杂问题,只有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科学制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总体思路和重大举措。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下大功夫总结和运用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下大功夫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下大功夫了解党内外对改革开放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下大功夫了解地方、基层和群众在改革方面做的有益探索。这样,才能使各项政策措施符合实际,从而提高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全面性和系统性。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问题很多,其中有一些重大问题更为紧迫。

  首先,加强对市场体系和发展环境的调查,探讨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现实路径,从而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同时,分析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探讨在新形势下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方法,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其次,加强对各类经济主体市场经营情况的调查,查找影响经济发展活力的微观因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增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发展活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既要客观地掌握国有企业的定位、职能和作用,也要全面搜集非公有制经济等微观经济主体面临的问题,科学评估财税体系、市场环境等对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影响,增强微观经济主体活力。

  第三,检视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工具运用的效果,探讨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的有效途径,研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改革方案,更好地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国家调节的导向性作用。

  第四,客观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掌握当前人民群众开展创业创新的具体情况,研究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能量的有效办法,加快各项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第五,广泛开展与城乡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养老、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劳动保障等各项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为完善制度安排、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创造条件。

  第六,围绕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情况、党内制度体系完善特别是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情况等。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4日 07:08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张学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