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群众路线是成就中国梦的生命线

重庆市人口计生委 冉茂盛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既是对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洞悉、传承和激扬,又彰显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和政治智慧,还勾画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期待和宏伟愿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催人奋进,引以自豪。

  中国梦不是一个人、几个人或者一代人的梦想,它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复兴之路,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国之音。在诸多的促成元素中,坚守群众路线是前提,是基础,是生命线。倘若离开群众路线谈中国梦,无疑于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成就中国梦,必须始终坚持“民本”思想,正确把握“政得其民”的历史兴亡规律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主张以民众为社稷之本,以民众为施政之基,并总结出了“政得其民”的历史兴亡规律。纵观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长河,佐证“民本”思想之论断实在太多,不胜枚举。比如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古人曰“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并反复强调要“保民而王”,要推行“仁政”;《尚书·五子之歌》概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李世民感言“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可覆舟,亦可载舟。”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这一论断深度诠释了“民本”之要和“政得其民”的强大内涵和无尽深意。

  正确的思想决定成就伟大的事业。坚持群众路线是贯彻民本思想的具体实践。我们党经历曲折的历史实践证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正是运用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的光辉思想,才夺取了历史征途中的一个又一个胜利,演绎了无数壮举,推翻了“三座大山”,成就了建立新中国的伟大事业。

  历史如此,当下亦然。要成就中国梦这一伟大事业,必须贯彻群众路线,以群众为主体,为源泉,为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把群众路线,贯穿成就“中国梦”的始终,常怀爱民之心、恪尽为民之责、多谋利民之事,把服务群众作为根本宗旨,始终坚持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实心实意帮助群众办好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好事,倾心竭力帮助群众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融洽党群干群的“鱼水关系”,拥有最广泛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信赖、拥护和支持,把握住“政得其民”的历史兴亡规律,才能汇集成就“中国梦”的群众源泉,筑牢成就“中国梦”的群众根基。

  成就中国梦,必须始终高度关注“民生”,责无旁贷地实践造福于民

  《左传·宣公十二年》最早提及“民生”二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不可谓骄。古人在久远的两千多年前便深谙“民”义,即百姓、群众的意思。《现代汉语大词典》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大众的生活”,其义透露和体现了民本思想和人文情怀。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历来便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深刻而永恒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纵观古今中外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不论地域、国度和文化,不论经济结构、政治背景和社会形态,历朝换代,君王更替,其诱因无外乎民不聊生、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等,激化了阶级矛盾,无路可走、忍无可忍的人民为了更好的生计,公平地享有幸福,只好走上“革命”之路,催生了刘邦、朱元璋等农民君王,成就了列宁等闻名天下的政治领袖,令人深思,其义悠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党的十八大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点放到了更高层面。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核心价值取向之一,就是要高度关注民生,紧咬“民生”二字,作好“民生”文章,责无旁贷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实际行动造福于民,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步入了深水区,解决民生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收入分配等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在协调抓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强化公共服务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为成就中国梦汇聚正能量。

  成就中国梦,必须始终激发群众的首创精神,汇集群众智慧和彰显民族魂魄

  发挥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把群众看作是历史的动力、实践的主体和智慧的源泉,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基石。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确立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创新,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中国的实践运用和发展。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历经沧桑,非凡奋斗,众志成城,构筑了美好家园,培育了民族精神,创造了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召开联合会议,发表的联合宣言里说到: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要生存的话,必须回到2000多年前汲取孔老夫子的智慧。一斑窥豹,足见中华民族文化对世界文明进步的影响和作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和辉煌,得益于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符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原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许多重大理论成果的取得,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兴起、农民潮的出现、村民自治等,都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群众的实践和智慧相结合,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充分汲取群众实践经验的必然结果,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民族的智慧。

  民族振兴是中国梦的又一核心价值取向。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旨在创新发展,文明进步,自强不息,有自己的传统思想和文化积淀,实现民族解放和独立,跻身于先进民族行业,尽最大份额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一个民族,陷入一时的经济贫穷也好,短暂的社会阵痛也罢,都不足惧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魂魄和文化支撑,没有赖以生存的民族血肉。拥有过无比辉煌的中华民族,证明了中华民族是聪慧、勤劳、大气、先进的伟大民族。广大人民群众长期扎根基层,虽然饱读诗书、八斗之才、博古通今的不多,但他们接地气最久、观社会最实、感冷暖最深、知好恶最准、集经验最多,其中不乏“小诸葛”、“土专家”等。实践证明,基层和群众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藏。我们的党员干部,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一时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往往到群众中去就能找到“钥匙”,寻得“良方”;一些困惑和疑虑到群众中去就会豁然开朗、海阔天空。在高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既必须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更需要秉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始终坚持激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彰显中华民族魂魄。通过宣传倡导、政策引导等多种形式,激发人民群众共圆中国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人民群众强大力量,汲取人民群众无穷智慧,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意愿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吸纳、创造能力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运用,形成强大合力,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明的持续辉煌。同时,要畅通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渠道和路径,实现良性互动,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推动发展,实现目标。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5日 07:07 来源:重庆日报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