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敬畏感从何而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史学理论研究室主任 王也扬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近些年人们常常说起“敬畏”一词,这个词从字面上很好理解,即“又敬重又畏惧”之意。中国字本来涵义就深,在古文里面,一个“敬”字,便含有“戒慎、敬肃、不怠慢”的意思,那“畏”字实可不必再加的。

  敬畏感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打原始人类时候就有了。原始人惑于种种自然力的强大和梦境的神秘,想象出鬼神的存在,于是“敬鬼神”大约最早现于人类心理。继而人们的想象力进一步丰富,出现各种图腾崇拜,自己的祖先,列祖列宗也进入了“敬”的范围。及至宗教发明,敬主,敬安拉,敬菩萨,成为世界上大多数人的信仰。我们过去“极左”,把“敬鬼神”、“敬祖宗”、“敬菩萨”等统统说成“反动”、“迷信”,一概加以否定。其实“敬”字中规范和限制了人的许多行为,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社会秩序的维持具有意义。旅游台湾,可以看到庙宇遍地,庙里常有一副楹联:为人不敢做坏事,举头三尺有神明。笔者与台湾朋友讨论,他们认为这种“敬”的信仰对现代文明社会仍有积极作用。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同为中华文化,大陆社会的公共理性和道德言行,和台湾相比,确有些差距。我们搞了几十年阶级斗争,把“鬼神”、“祖宗”、“菩萨”砸了个稀巴烂,“东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界上究竟谁怕谁?”,谁也不怕的结果却是社会道德的滑坡。这也是现在人们想起来说“敬畏”的缘由之一。至于一些官员的贪腐,许多人一点不逊于和珅,几千万上亿元地窃为私有,毫无顾忌地浪费民脂民膏,完全没有官德的底线,那便不是一般信仰和道德能够约束的问题了。

  这就说到为官者的“敬畏感”从何而来的要害:必须依靠制度,把权力关进笼子。具体说来,亦即法制必须大于权力。所谓“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当人们不仅不畏天而且不畏法的时候,那还有什么事情不敢做?西哲孟德斯鸠说,权力这东西如果没有制约,“那就完了”。因为人性中有贪欲和侥幸心等弱点,不受制约的权力可以把好人引诱、腐蚀成为坏蛋。我们已经在现实中看到了一起又一起“那就完了”的情形。陈毅元帅诗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只有“必被捉”,才能使欲伸手者产生畏惧,以儆效尤。如果伸手者没有被捉,而且官照升,权照掌,谁也管不了,那就会使小贪滋胆,大贪无恐,和珅们就排起了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反腐力度,如果我们用宪法法律建立起“伸手必被捉”的日常制约机制,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权力监督,任何团体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法律之下行事,必然能够从根本上遏制腐败。

  笔者曾写过一篇《与其敬畏历史,不如敬畏人民》的文章(见2011年5月16日《北京日报》第17版),建言领导干部不要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要求人民来敬畏,而要真正敬畏自己权力与衣食的父母——人民。但是由于我们的制度不够健全,人民对官员政治权力的授予和监督并不到位,这使得官员们只知道敬畏那些提拔自己的上司,而把敬畏人民看作是虚的、无所谓的,这从他们对老百姓颐指气使,动辄整治、教育、批判中便可感觉得到。也难怪,因为“水能覆舟”的教训,只在“前朝”。当局者迷,后人容易将历史教训抛到脑后。从这个意义上说,敬畏历史才显得重要。凡是了解一点中外历史的都知道,不把人民放在眼里,不敬畏人民的权利,绝对没有前途。

  敬畏人民,首先要知人民所思所想,按人民的愿望办事,即尊重民意。这也是群众路线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一些干部脱离群众久了,与人民完全想不到一起,沉浸在隔膜百姓的一套陈词滥调中,自说自话,和民意对着干,不知今夕是何年,浪费资源不说,贻误执政党的改革开放大计,则真的会带来被人民所抛弃的严重危险。敬畏之说,唯此为大。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9日 18:43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阙东临 打印